查看原文
其他

颅咽管瘤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影像汇 2023-05-18


概述


颅咽管瘤是起源于颅咽管(Rathke囊)的残留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以内,病理类型分为造釉细胞型和乳头型,部分为混合型。临床症状主要来自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出现视力下降、视觉障碍、双颞侧偏盲、身材矮小、尿崩症状及其他包括脑积水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5-15岁左右的青少年,二是30-50岁的成年人。


影像上,颅咽管瘤分为囊性、实性、囊实性,大部分病灶位于鞍上,少数可累及鞍内,单独位于鞍内者少见。每一种颅咽管瘤都有其特点,我们一一来看。

囊性颅咽管瘤


囊性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类似于一个放大版的Rathke囊肿,可表现为单囊也可以多房囊性,病理类型多为造釉细胞型,病变位于鞍上,可累及到鞍内,垂体受压,病灶较大时垂体可以观察不清,此时需要与Rathke囊肿鉴别。

囊性颅咽管瘤CT多为低密度,可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边缘蛋壳样钙化是特征性表现,MR信号与Rathke囊肿类似,根据囊内液体成分不同而呈不同信号,增强扫描未钙化的囊壁强化,这是与Rathke囊肿的鉴别点

CASE 1

四岁小儿,双眼视力下降。

CT呈低密度,边缘蛋壳样钙化。

鞍上病灶累及鞍内,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垂体显示不清。

增强扫描,囊壁环形强化,囊内病灶无强化。


如果没有CT的蛋壳样钙化,如何与Rathke囊肿鉴别?Rathke囊肿没有边缘强化的囊壁,而颅咽管瘤有,这是重要的鉴别点。

囊性颅咽管瘤较大时可以累及鞍内,此时垂体可以显示不清,那么如何与垂体瘤囊变鉴别?此时年龄就比较重要,囊性颅咽管瘤多为儿童,另外,较大的垂体瘤少见完全囊变,即使完全囊变,也多伴有出血,信号也多不均匀

CASE 2




鞍内、鞍上T1WI、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环形强化。


与垂体瘤囊变、出血如何鉴别?首先还是儿童,其次信号很均匀,垂体瘤出血囊变很难如此均匀,出血不会如此广泛遍布囊内,囊变也很难如此彻底,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实性成分。

与Rathke囊肿如何鉴别?囊壁强化!而Rathke囊肿不会。

小结:囊性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病理类型为造釉细胞型,影像表现为鞍内单囊或多房囊性病灶,单囊多见,囊内信号及密度多变,根据囊内容物决定,囊壁蛋壳样钙化为特征性改变,病灶较大时可累及鞍内,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

实性颅咽管瘤


实性颅咽管瘤较少见,多见于30-50岁左右成年人,病理类型多为乳头型。基本上位于鞍上靠后的位置,极少累及鞍内,这一点与囊性颅咽管瘤不同。

实性颅咽管瘤CT多为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较具特异性,多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背景下可见毛线团样、丝状缠绕的低信号,江湖人称“白水煮面”。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伴有颗粒感,类似于脉络丛乳头状瘤。与囊性颅咽管瘤不同,实性颅咽管瘤基本上不累及鞍内。

CASE3

20岁女性,闭经1年。

鞍上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丝状缠绕的低信号,似白水煮面(红箭头),T2WI-FLAIR呈稍高信号。


鞍上病灶未累及鞍内,垂体显示清晰,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毛线团样、丝状缠绕的低信号,似白水煮面。



DWI示弥散不受限。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一种颗粒感的感觉,类似于脉络丛乳头状瘤。

CASE 4



鞍上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垂体显示清晰;T2WI病灶内部毛线团样低信号。

小结:实性颅咽管瘤较少见,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40-50岁中年人,其影像表现常常比较典型,T2WI毛线团样的改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颗粒感。遇到了都比较容易诊断。


囊实性颅咽管瘤


临床上,我们更多见的还是囊实性的颅咽管瘤,其可以发生于儿童,也可以见于成年人。

囊实性颅咽管瘤就是不同比例的囊性+实性混合,CT多为囊实性肿块,囊壁可钙化,MR囊性部分信号多变,多为T1WI低、T2WI高信号,部分因囊内容物含有蛋白等成分呈T1WI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囊实性颅咽管瘤相对上面两种来说比较难以鉴别。

CASE 5

13岁女性,头痛呕吐2天。

鞍上池内圆形肿块,大部分伴钙化。

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垂体显示清晰。

CASE 6

53岁男性,头晕头痛半年。

鞍上囊实性肿块,不均匀强化,垂体显示清晰。

囊实性颅咽管瘤需要与垂体瘤鉴别,准确识别垂体至关重要。

囊实性的颅咽管瘤中,其中一种为上面这样的影像表现,囊性和实性分得比较开。


还有一些囊实性的颅咽管瘤囊变部分和实性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上图。这也是与垂体瘤囊变的鉴别点之一,垂体瘤囊变不会类似这样很乱、缠绕不清的改变,其囊变多位于实性部分内部,可见“小泡征”另外垂体瘤是从下往上长,因此容易出现鞍底下陷、蝶鞍扩大,还可见束腰征、内部易出血形成液液平面等征象

此外,囊实性颅咽管瘤还需要与生殖细胞瘤、毛细胞星型细胞瘤、脑膜瘤鉴别。

毛星多见于青少年,病变位于鞍上,可沿视路生长,影像表现多样,可为囊性、实性及囊实性,T2WI信号相对较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在T2WI上信号比较高的看似囊变的部分在增强时可以明显强化,此为毛星一个特点。

鞍区生殖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临床可出现尿崩、内分泌失调等。病灶可累及垂体柄,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为较特异性的表现。T1WI等低、T2WI等高信号,病灶囊变多见,钙化少见,DWI呈高信号。可多发种植转移。

鞍区脑膜瘤多见于蝶鞍前床突附近或两侧蝶骨嵴,宽基底,邻近颅骨多呈骨质增生改变,增强扫描多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其长轴极少向后倾斜,而颅咽管瘤长轴多向后倾斜。

小结:囊实性颅咽管瘤即可见于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影像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内信号多变。需要与毛星、垂体瘤囊变、生殖细胞瘤及脑膜瘤鉴别。

    文章病例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有图片、内容等不想转载传播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END-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