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塑记忆 | 华塑寻味记忆

 华塑  “早餐江湖”的记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藏在老旧小区中的一家家东南亚风味早餐摊子,带给市民们的是具有异国风情的美食,是7、80年代归难侨代代相承的手艺,更是清晨暖心暖胃的温情,是独属于老福州人的一份浪漫。

01

“妈妈,我们以后还要来吃!”

      组员们首先探访的是据说非吃不可的“阿川越南牛肉粉”。

      牛肉汤熬了一整天,鲜美得掉舌头;再撒上葱花、芹菜末,更是清爽不腻。河粉滑溜着瞬间下了肚,末了还要把汤全部喝完,才算是结束了这一餐。

      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家三口。粉有些烫,妈妈向摊主要了个小碗给小孩装,等待之际,爸爸早已端起碗连粉带汤嘬了一大口。

      “慢点,再吃就没了!”妈妈捶打着爸爸的肩膀嗔怪道。

      爸爸却连连赞叹:“太好吃了,再点一碗吧。”

      老板阿川拿来小碗,苦笑着说:“马上拆迁了,再过几天就吃不到了。”

      小朋友讶异得放下了碗。

      妈妈出声问:“那,以后还开吗?”

      花臂老板看似硬汉,此刻却无限惆怅:“唉,不懂,也许还会开吧,能回来最好。”

      小朋友一下子眉开眼笑:“好啊!妈妈,我们以后还要来吃!”

牛肉粉

      我们都欣慰地笑了。拆迁是个未知数,固然能回来最好,但这两三年之内这片地区如何规划,地租几何,这些下岗工人能否付得起,都是未知数。但小朋友一句脆生生的“还要来吃”,似乎能拂去所有的疑虑和不安,向众人宣告着:不论是拆迁还是美食,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还会在2023年的某个清晨,在一家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前相见。

02

“艾草清,馅儿香。家家户户不一样。”

       路过一家糕点摊,我们被琳琅满目的糕点吸引了眼球。五颜六色的马来西亚彩虹糕、形似牛角的泰国虾片、酥脆蓬松的梅花酥、光滑油亮的红糖椰浆糕……一字排开,令人陷入“选择恐惧症”中。犹豫片刻,我买了一盒椰丝糕。入口瞬间,蓬松的椰丝化开,露出里头深绿色的糯米皮,皮很有韧劲,但透出丝丝清凉的苦意;再咬破糯米皮,最里头是脆脆甜甜的花生芝麻馅,香气四溢。店主说,特色就在于艾草的清苦,让这糕点有了区分于其他甜品的一份清淡,它缠绵在口齿间,令人回味无穷。

       同样的糕点,各家做的都不大一样。

       糕点摊的阿姨笑着说:“这是因为所有的糕点都采用纯手工制作,原材料也都来自大自然,我们也是根据各自家里传下的方法,自然不可能一模一样。”

卖椰丝艾草糕的摊点

03

“我昨晚都哭了!”    

       九点多,早餐摊子陆续收起,小区也冷清了起来。在小区门口,我们与几个喝茶的老爷爷聊起了天。

      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东南亚大规模排华浪潮中返华的归侨,来自越南、印尼等不同的国家,回国后被安置在华侨塑料厂工作。

      华侨塑料厂,前身为华侨漆布厂,由二十几位不甘靠国家救助粮坐吃闲饭的归侨所创办,后转产塑料制品,很快发展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国有企业,先后安置了2000多名归难侨。后企业改制,他们这一批塑料工人也就提前退休,其中一些人靠着祖传的手艺,开起了早餐摊。星星点点的早餐摊汇在一起,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南亚小吃街。

      老爷爷说起故事时眉飞色舞,激情澎湃,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辉煌的日子。但谈起现状,他也表示:“不愿拆,但也必须拆。”“设施老旧,楼房破败,结构不良。”“拆掉才能建新的,同志们才能过上好生活。”

       我们问:“那你们会想念现在的房子吗?”

       “当然!”其中一个爷爷抢答,“我昨晚都哭了!”

小吃摊背后的老旧小区

       华塑小区就像一扇窗,透过独特的早餐文化,我们看到的是这批闽籍归侨的爱国情怀。

“拆迁重建这件事,做好了,在国际上都会是有影响力的。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现在就在努力去把好事做得更好。”

至于这些早餐摊的去留,还没有个定数,也许会回归,也许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华侨塑料厂曾经的辉煌


去走走

到华塑小区里寻找南洋的美味

感受一番东南亚华侨们的“早餐情怀”!



编辑:刘艺涵

活动主办方: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