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香兰 车钰莹 宋 颖 谭林林 | 家长如何参与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基于多个英文数据库范围综述的证据

张香兰 车钰莹等 教育学报 2024-02-05

  作 者 简 介  


张香兰,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青少年预防与教育研究;


车钰莹,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问题青少年教育研究;


宋 颖,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问题青少年教育研究;


谭林林,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问题青少年教育研究。


摘 要:家长参与在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小学家长应如何参与预防/干预校园欺凌,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运用范围综述方法,对7个英文数据库中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研究的18篇文献进行审查,发现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策略主要包括家长培训、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家长参与学校反欺凌政策制定和反欺凌课程实施、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引导家长为旁观者儿童提供干预策略以及作为活动主体参与学校反欺凌项目等。基于此,我国中小学在开展反欺凌工作时,应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为其提供反欺凌资源,开展家长教育。


一、引言  


校园欺凌(下文简称欺凌)已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1]相当高比例的儿童在学校中参与欺凌或成为受害者,对其身心健康有严重和长期影响。[2-3]欺凌行为也是未来暴力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4]国内外学者针对欺凌预防进行了大量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反欺凌工作对减少欺凌行为产生促进作用[5-7],且父母支持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最有可能保护儿童免受同伴伤害。[8]但家长如何参与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缺乏全面、系统的循证依据。本研究运用范围综述(scoping review)方法,对7个英文数据库中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研究进行审查,以期全面了解该领域研究概况,为我国家长参与预防/干预校园欺凌实践提供更广泛、更有力地证据支持。目的在于:分析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相关研究;发现什么样的家长参与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干预校园欺凌;讨论我国家长参与欺凌预防/干预的可能策略。依此提出以下问题:  


(1)国外已经开展了哪些家长参与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研究?  


(2)这些研究已探索出哪些家长参与预防/干预欺凌的策略?  


(3)依据(2)提供的证据,我国家长应如何参与预防/干预校园欺凌?


二、研究方法  


范围综述“旨在一个复杂且没有全面审查过的领域中,快速绘制支撑该领域的关键概念及可用证据的主要来源和类型”[9]21,主要阶段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相关研究;研究选择;绘制数据图表;以及整理、总结和报告结果”。[9]22在检索文献资料时,根据2020年PRISMA报告,每个纳入项目均由一名研究人员进行抽象概括,由第二名研究人员判断其准确性,如果出现分歧则由第三名研究人员进行再次分析。[10]
对家长参与欺凌预防/干预研究的审查分两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运用特定检索词对已知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具有家长参与的旨在解决欺凌问题的文献资料;第二阶段,阅读文献资料,从中选取符合标准者纳入审查范围。



(一)出版物的检索和分析  


1.检索数据库  


我们共检索EBSCO、Elsevier、Web of Science、Wiley、OALib开放获取图书馆、PQDT、SpringerLink七个数据库,检索范围为2021年5月之前该数据库收录所有文献。  


2.检索词  


此次研究使用“parent”“family”“bullying intervention”“bullying prevention”作为检索词,为使审查范围尽量全面,在7个数据库中分别使用不同检索策略。  


运用“bullying intervention”or“bullying prevention”作为标题词分别在7个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同时,“parent”or“family”在各数据库的搜索方法略有不同,Web of science中,将其作为主题词检索;Elsevier中,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检索;Wiley、SpringerLink以及EBSCO中,在所有字段中检索;PQDT中,在摘要中检索;OALib中,将其作为标题词检索。  


我们把检索结果限制在7个数据库中期刊发表的文章标题或摘要,但是在一些数据库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检索过滤器而无法实现。  


3.研究选择


7个数据库共检索出1013篇相关文献,经过去重以及审查文献标题和摘要,依据下列标准进行筛选,共保留27篇文献。  


(1)纳入标准。 内容侧重于家长参与对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影响;包含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措施;文章使用语言为英语。  


(2)排除标准。仅探讨家长或家庭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干预措施不能体现家长参与;文章使用语言为非英语;文献为图书章节、会议摘要。  


(二)分析文献中的家长参与  


1.家长参与欺凌预防/干预的选择


全文审查27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保留13篇。筛掉的14篇文献中,包括4篇文献综述,9篇与欺凌预防不直接相关,1篇评论型文章。再从4篇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中筛选出16篇与家长和欺凌相关的文献。对以上29篇文献进行再次阅读,筛掉11篇无具体家长参与措施的文献,最终确定18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


2.家长参与欺凌预防/干预的分析  


从18篇文献资料中提出以下数据进行审查:作者,发表年份,研究目的,项目名称,家长参与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特征  


分析研究要素,回答第一个问题:国外已经开展哪些家长参与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研究?


各个文献审查要素见表1。纳入审查的18项研究中,实证取向研究14项,其中6项家长为主体的欺凌预防/干预研究[11][13][15-18],8项家长参与全校范围的欺凌预防/干预研究[20-23][25-28];理论取向研究4项。研究样本方面,2项研究为初中生,其余均为小学生,所有研究均涉及学生及其监护人;发表时间方面,15篇发表于2009—2021年。



(二)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策略  


分析研究中涉及的家长参与内容,回答第二个问题:已有研究探索出哪些家长参与策略帮助预防/干预欺凌?


1.家长培训  


家长培训包括直接培训和间接培训。直接培训指对家长进行欺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间接培训指对家长进行社会情感和技能培训,间接降低儿童参与欺凌率。此次审查共有9篇文献涉及家长培训。  


直接培训中,RTP项目包含四节家长课程,主题分别为支持孩子的友谊,解决问题行为,指导如何应对欺凌和冲突,以及与学校工作人员沟通;[13]766通过对已有欺凌项目总结,提出对家长培训,为其提供可参考建议;[14]FSFF项目为高剂量组家长提供专门家长培训,内容包括欺凌知识及育儿技巧;[15-16]FAST Track项目对家长进行针对发展积极家校关系以及育儿技能方面培训,并辅以家访,以保证家长能真正地学以致用;[19]515对在校遭受欺凌的焦虑青春期男孩进行干预时,也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以保证干预计划顺利实施及最优效果;[23]378塞维尔·阿尔拜拉克(Sevil Albayrak)等人基于行为—生态学模型以及纽曼系统模型提出,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专门培训,为其提供欺凌相关信息和知识。[28]3-4  


在间接培训中,以ACT-PRSK项目为例,对家长进行了为期八周的培训,以加强其在社会情感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能力,从而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减少问题行为发生。[11]51


2.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  


与家长建立积极合作关系,并在应对欺凌方面保持立场一致,往往能使欺凌干预/预防措施效果最大化。此次审查中,共有3篇文献涉及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  


基于艾普斯坦(Epstein)模型提出的家长参与模式,除了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提供欺凌信息外,还会跟踪儿童在校行为,着重甄别其欺凌行为,并报告家长,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12]11-12科比万·涅金赫斯(Cobyvan Niejenhuis)等人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会议、与教师单独会面等措施,提出家长和学校应在欺凌问题方面保持积极联系;[18]118Drama项目通过家长晚会,戏剧教师对家长—家长以及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进行指导,以期使家长—家长以及家长—教师之间建立合作关系。[25]8


3.家长参与反欺凌课程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反欺凌课程。此次审查中,有1篇文献涉及此项。


PATH课程中,学校不仅为家长提供可以在家使用的材料包,还通过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来检验课程效果,使家长间接参与反欺凌课程。[22]39


4.家长参与制定学校反欺凌政策  


学校为家长提供参与制定反欺凌政策机会。此次审查中,共有3篇文献涉及此项。  


艾普斯坦家长参与模式,采用民主程序制定欺凌预防计划,使来自各种背景的父母和家庭成员作为学校委员会代表参与其中;[12]14FSFF项目和Dare to care项目,均邀请家长和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制定和传播反欺凌相关政策。[20]103为家长提供参与政策制定机会,不仅能加深其对校园欺凌的认知,还能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5.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  


此次审查的研究中,大部分针对家长的培训和课程,除了教授欺凌相关知识和技能外,还会对家长育儿技能给予科学指导。共有2篇文献涉及此项。  


ACT-PRSK项目,教授父母如何对儿童建立适当期望,如何运用非暴力纪律技巧,如何减少儿童卷入负面媒体影响,如何建立情绪管理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等,并将其教授给儿童;[11]53FSFF项目除培训家长欺凌知识外,也包括科学家庭教育方式等内容。[15-16]


6.引导家长为旁观者儿童提供干预策略  


家长对儿童行为施加影响的方式之一就是为其社交行为提供建议。此次审查有1篇文献包含此项。  


史蒂夫·N·格拉塞蒂(Stevie N. Grassetti)等人在家访期间,让家长和儿童共同讨论五个假设的欺凌事件,父母根据不同情景为作为旁观者的儿童提供干预策略。通过观察发现,父母最常告诉旁观者的意见是“通过告诉成年人进行干预”,“帮助/安慰受害者”是第二常见的干预策略;父母最不常给出的建议是通过阻止欺凌者进行干预。由于欺凌发生时间往往是成年人不在场或者监管比较宽松的时候,所以“通过告诉成年人进行干预”策略可能不会奏效。因此,学校应为家长和儿童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帮助/安慰受害者”的指导,以引导家长将儿童培养为“积极旁观者”。[17]7.作为活动主体参与全校范围的欺凌项目  除了专门针对家长的欺凌预防/干预措施以外,在全校范围的反欺凌项目中,家长也作为反欺凌多元主体的一方参与其中。在此次审查中,共有4篇文献包含此项。  


KiVa项目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使家长全面了解项目内容,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26]46-47Take the Lead项目为家长提供教育研讨会,将家长信函寄回家,以帮助家长了解正在进行的课程和活动;[27]432The step to respect项目管理人员向家长讲解项目计划以及学校反欺凌政策和程序,为家长提供带回家的信件,在其中介绍欺凌概念和反欺凌技能,提出在家应该采取的行动;[21]482OBPP项目中,家长作为主体通过在学校协调委员会任职、参与班级会议和学校范围内的家长会议、定期接收关于欺凌和OBPP项目的信息等多种方式参与学校反欺凌计划。[24]381-382


四、讨论与建议  


该部分回答第三个问题:依据已有研究提供的证据,我国家长应该如何参与预防/干预校园欺凌?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6〕6号)明确规定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号)提出应组织开展家长培训,《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教基厅函〔2021〕5号)规定,对排查发现的欺凌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学校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欺凌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虽然众多相关政策文件及法规均规定父母及监护人应参与校园欺凌防治,但对家长如何参与预防/干预欺凌未提供操作性策略。依据本研究范围综述的结果和我国反欺凌政策法规的要求,对我国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一)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反欺凌工作  


1.家长参与学校反欺凌政策制定  


学校制定反欺凌政策时,邀请家长委员会中不同背景的家长参与,通过对学校已经发生的欺凌事件进行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12]明确欺凌的定义、根据欺凌事件严重程度制定不同处置方案、事后监督和预警机制等。家长参与政策制定,不仅提高他们在反欺凌工作中的责任感,还能消除家长对学校反欺凌政策的质疑,促使家长和学校在应对欺凌方面保持一致,使学校反欺凌政策实施效果最大化。  


2.家长参与反欺凌会议  


参与学校反欺凌会议是家长参与学校反欺凌工作的重要途径,会议主要包括学校层面的会议和班级会议。家长参与学校层面的反欺凌会议,可以全面了解学校近期反欺凌工作进展及成效,及时提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班级会议是家校合作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不仅便于家长与教师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还能促使家长之间建立密切联系,[23]实现信息共享。  


3.家长参与欺凌事件处置  


对于卷入欺凌的儿童来说,很难自行处理,需要成年人参与和帮助[29],但不能仅依靠教师力量,还要使家长充分参与欺凌事件处置。学校应建立“商谈机制”,[30]商谈内容包括事件的严重性、事后处置以及下一步的跟踪监督。学校或教师在发现或怀疑发生欺凌时,应及时与家长联系。一方面,学校要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家长进行谈话,共同商讨处理方案,家长明确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对于争议事件,应邀请其他家长代表、教师和学生参与商讨,以保证处置方案公平和公正。  


4.家长及时举报欺凌事件


教师在校内需要负责多名学生,难以做到精准掌握每位同学是否遭遇欺凌。在家庭中,往往多位家长负责一名儿童,能更准确地感知儿童近期身体及心理变化。家长在发现或怀疑自己的孩子或身边其他孩子出现欺凌/被欺凌情况时,应第一时间告知学校。学校设置专门的欺凌投诉通道,如投诉电话、QQ或微信投诉专线、投诉信箱等,便于家长在发现或怀疑欺凌发生时,第一时间举报。举报信息由专职人员处理,并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


(二)为家长提供反欺凌资源支持  


1.家长反欺凌手册  


学校应为家长提供反欺凌手册,既可以是纸质版,也可以是电子版。在内容上,除了普及反欺凌知识,还应为家长提供辨认孩子是否卷入欺凌的技能,例如密切关注孩子身体和情绪的异常变化,为家长提供正确、恰当的欺凌处置方法,使得家长在遇到欺凌事件时能够“有方可依”。  


2.设立专门反欺凌网站  


建立专门反欺凌服务网站[31],向家长和公众科普什么是欺凌、欺凌的危害、反欺凌政策法规、如何应对欺凌等相关知识。例如美国“stop bullying”、澳大利亚“Bullying. No Way!”、爱尔兰“tacklebullying.ie”、加拿大“PREVNet(Promoting Relationships & Eliminating Violence Network)”以及法国“Non Au Harcèlement”等由政府建立的反欺凌网站,都起到了较好宣传作用。由社会组织设立的网站,例如国际反欺凌组织“International Bullying Prevention Association(IBPA)”的门户网站,为家庭和照顾者专门设立板块,包含欺凌预防和应对、“早期儿童欺凌预防(Early Childhood Bullying Prevention)”“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为幼儿父母提供的资源(Resources for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等。与之类似,美国学校心理协会“National associate of school psychologists(NASP)”网站,设立了专门的家庭资源模块,为家长提供育儿策略。我国此类专门反欺凌网站较少,并且信息和功能不健全,应借鉴国际经验,增设大量反欺凌网站。此外,还应在学校网站中设立专门反欺凌板块,投放反欺凌资源。  


3.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反欺凌知识


微信已成为近几年最受欢迎的社交工具,当前用户总数超过12亿,每天有超过3.6亿用户进入公众号阅读文章。[32]运用微信公众号普及反欺凌知识,一方面在检察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等官方公众号中,推送欺凌处置案例、反欺凌相关文章,使家长意识到欺凌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后果,增强家长的反欺凌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对欺凌“零容忍”的氛围;另一方面,在学校公众号中设立反欺凌板块,推送反欺凌策略、学校近期反欺凌工作等信息,使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对抗欺凌。学校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中建立学校官方账号,发布反欺凌相关视频,或筛选出传播科学、有效反欺凌知识的视频账号推荐给家长。


(三)开展家长教育  


1.帮助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青少年感知到父母的支持、控制及对问题行为的不赞成程度越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33]孩子进入学校前,一些致使其成为欺凌者/受害者的特征已经形成,[34]例如儿童早期家庭环境会影响其同伴关系发展,遭受严厉体罚或虐待的孩子无法从家庭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导致同伴冲突的发生。[35]反之,如果家庭以积极方式应对压力或解决问题,儿童便会以同样方式发展同伴关系。[36]因此,应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家长科学指导,使家长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情感等能力。


一方面为家长普及不同年龄阶段尤其是青春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为其提供与儿童交流的技巧和方法,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尊重和包容他人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应对冲突的技能等,使其发展积极、友好的同伴关系。举办各种专题的亲子活动,例如志愿服务、情景剧、亲子晚会等;举办教育研讨会或家长讲座,为家长普及科学的育儿方法,并讨论家长在养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专职人员给出建议。  


2.为家长开展反欺凌专题培训  


家长培训通常对家长和儿童产生积极影响。[37]通过向家长传授欺凌相关知识以及积极干预策略,树立其对欺凌的正确认识和态度,保持家长对于儿童是否卷入欺凌事件的敏感度。培训内容方面,一方面为家长提供反欺凌相关知识,包括欺凌特征、欺凌发生原因、如何应对欺凌事件等等;另一方面,为家长提供情绪管理及问题解决技能,将其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减少同伴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下培训中,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开设反欺凌专题课程;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家长和教师共同探讨欺凌干预策略,交流近期反欺凌防治情况。线上开设公益的反欺凌讲座,或者投放欺凌相关的科普视频,以便家长在周末等闲暇时间学习。


五、结论  


此综述回顾了家长参与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研究的状况,发现无论是专门针对家长的欺凌预防/干预研究,还是全校范围内的反欺凌项目,不同程度的家长参与都对欺凌预防/干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不仅为开展家长参与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实践提供了循证依据。此次审查虽然在检索文献过程中已经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但是由于数据库中的资料权限限制,以及使用英语之外语言的研究未包括在内,可能会遗漏部分文献。未来研究如果能获取更充足的文献,可进一步拓展综述范围。在研究领域上,已有研究聚焦于家长参与路径或策略,对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程度,家长与学校合作预防/干预欺凌的各自责任边界范围,以及家长参与的文化差异等方面仍缺乏研究,这些研究空白也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MITH P K,MORITA Y,JUNGER-TAS J,et al.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M]. London:Routledge,1999:1-4.

[2] 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and Allied Disciplines,1994,35(7):1171-1190.[3] TTOFI M M,FARRINGTON D P. Bully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the Importance of Defiance Theory in Explanation and Prevention[J]. Victims and Offenders,2008(3):289-312.[4] TTOFI M M,FARRINGTON D P.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s: The Importance of Peer Intervention,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Age Variat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riminology,2012(8):443-462.[5]TTOFI M M,FARRINGTON D P.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programs to reduce bullying: a systematic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 J Exp Criminol,2011:27-56.[6] HUANG Y H,ESPELAGE D L,POLANIN J R,et al.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School-Based Anti-bullying Programs with a Parent Compon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llying Prevention,2019(1):32-44.[7] CHEN Q Q,ZHU Y H,CHUI W H. A Meta-Analysis on Effects of Parenting Programs on Bullying Prevention[J]. Trauma,Violence,& Abuse,2020(3):1-12.[8] LEREYAA S T,SAMARAB M,WOLKE D. Parenting behavior and the risk of becoming a victim and a bully/victim: A meta-analysis study[J]. Child Abuse & Neglect,2013:1091-1108.[9] ARKSEY H,O'MALLEY L. Scoping studies: towards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05,8(1):19-32.[10] PRISMA 2020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updated guidance and exemplars for reporting systematic reviews[J/OL].Research Methods and Reporting,2021,372(160):1-36.[11] BURKHART K M. Parent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Bullying and the Effects of the ACT Parents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 on the Reduction of Bullying[D]. Toledo: The University of Toledo,2012.[12] KOLBERT J B,SCHULTZ D,CROTHERS L M. Bullying Prevention and the Parent Involvement Model[J]. 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2014,12(7):1-20.[13] HEALY K L,SANDERS M 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Fami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Bullied by Peers[J]. Behavior Therapy,2014,45(6):760-777.[14] NICK C E. The Missing Peace: Development of a Parent Training for Bulling Preven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Aged Children[D]. Pennsylvania:Widener University,2016.[15] CROSS D,LESTER L,PEARCE N,et al. A grou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parent involvement in whole-school actions to reduce bullying[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6,111(3):255-267.[16] LESTER L,PEARCE N,WATERS S,et al. Family Involvement in a Whole-School Bullying Intervention:Mothers’and Fathers’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with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7(26):2716-2727.[17] GRASSETTI S N,HUBBARD J A,DOCIMO M A,et al. Parental advice to preadolescent bystanders about how to intervene during bullying differs by form of bullying[J]. John Wiley & Sons Ltd,2019,29(1):290-302.[18] NIEJENHUIS C V,HUITSING G,VEENSTRA R. Working with parents to counteract bully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arent-school cooperation[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20,61(1):117-131.[19]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A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model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nduct disorder: The FAST Track Program[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1992,4(4):509-527.[20] BERAN T N,TUTTY L,STEINRATH G. An Evaluation of a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s[J].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4,19(1):99-116.[21] FREY K S,HIRSCHSTEIN M K,SNELL J L,et al. Reducing Playground Bullying and Supporting Beliefs: An Experimental Trial of the Steps to Respect Program[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3):479-491.[22] CURTIS C,NORGATE R. An Evaluation of the 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Curriculum at Key Stage 1[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2007,23(1):33-44.[23] BERRY K,DCP/M.SC,HUNT C J,et al. 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nxious Adolescent Boys Who Are Bullied at School[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9,45(4):376-382.[24] OLWUS D,LIMBER S P.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ver Two Decades[J]. Handbook of bullying in schools,2010:377-401.[25] JORONEN K,KONU A,RANKIN H S,et al. An evaluation of a drama program to enhance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anti-bullying at elementary school:a controlled study[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11,27(1):5-14.[26] SALMIVALLI C,POSKIPARTA E. Making bullying prevention a priority in Finnish schools: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J].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2012,2012(133):41-53.[27] DOMINO M.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chool Bullying[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3,83(6):430-437.[28] ALBAYRAK S,YILDIZ A,EROL S.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s on reducing bullying[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6(63):1-9.[29] CRAIG W,PEPLER D,BLAIS J. Responding to bullying: What work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7,28(4):465-477.[30]向广宇,闻志强. 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J]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0.[31]陈琪,李延平.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18(8):91-104.[32]腾讯. 腾讯公布二零二零年第四季及全年业绩[EB/OL].[2021-07-26.]http://static.www.tencent.com/uploads/2021/03/24/b02a6670e499fa9b1fac9a3e09753de7.pdf.[33] JESSOR D. Problem-Behavior Theory,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nd Adolescent Problem Drinking[J]. 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4):331-342.[34] ESPELAGE D L,SWEARER S M. Bullying in American Schools——A Soci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227-228.[35] BOWERS L,SMITH P K,BINNEY V. Cohesion and power in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involved in bully/victim problems at school[J].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2,14(4):371-387.[36] CROSS D,BARNES A. Using Systems Theory to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Family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Friendly Schools Friendly Families Program[J]. Theory Into Practice,2014,53(4):293-299.[37] LUNDAHL B,RISSER H J,LOVEJOY M C. A meta-analysis of parent training: Moderators and follow-up effect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6,26(1):86-104.

引用格式:张香兰,车钰莹,宋颖,等.家长如何参与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基于多个英文数据库范围综述的证据[J].教育学报,2022,18(3):130-14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香兰 车钰莹 宋 颖 谭林林 | 家长如何参与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基于多个英文数据库范围综述的证据

张香兰 车钰莹等 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