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2年第5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2024-02-05






目 次


公正观培育的社会认同逻辑

郑 航  秦 楠(3)

论杜威情感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张华军(17)

“共同体”与“社会”: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Community”的探析

吴向辉  涂诗万  赵国祥(31)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活动设计和课堂评价准实验研究

王 薇  何庆青(44)

模拟世界共同体:“地球飞船”与冷战中期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实验

郑 蕾(56)



专题:新时代县中教育振兴研究......张志勇(主持)

国家教育治理视野下的县中教育振兴路径

张志勇(72)

县中振兴中的跨区域中考招生治理

周秀平  杨玉春(84)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视角中的县中困境及其应对

王新凤(95)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价值意蕴、执行阻力与改革路向

杨聚鹏(106)

多重制度逻辑下我国教育数据开放的风险透视及治理路径

邓 亮(118)

地方学前教育立法中的政府监管——基于智慧监管理论的框架建构、实践检视与制度设计

刘永林  王亚卓  杨小敏(129)



为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同伴对个体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 蓉  高跃光(141)

近朱者赤,近墨者更黑——教育中的非对称同伴效应研究

王春超  肖艾平  于瀚辰(156)



唐文治经学教育思想研究——基于《读经意见》的文本分析

王荣霞(172)

桑代克、杜威与美国科学教育学观念的建构——以“天赋-教养”争议为中心

曹春平  高 玲(185)



基于逻辑  擘画未来——《教育治理的逻辑》《教育治理的战略》评介

袁振国(198)




  摘 要   


公正观培育的社会认同逻辑
郑 航a     秦 楠b
(华南师范大学:a.教育科学学院;b.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摘 要:公正观是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认同过程,表现为经由范畴化、社会比较、认同建构而展开的显性过程和经由群体资格的自主选择、意义阐释而展开的隐性过程相交织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公正观形成的社会认同机制在于,社会场域中的个体,围绕自己在群体生活中的群体资格进行群际比较和群内比较,然后基于平等、正义原则,对客观事物和人的行为结果及其效用、意义进行总体评价。遵循此种机制培育公正观,需要在以关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努力做到:淡化范畴分类,消除群体偏见;激发公正的热认知,增进积极的公正体验;致力于共同体建设,实现通往尊严与承认的公正。
关键词:公正观;社会认同;社会范畴;群体资格;承认

论杜威情感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张华军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 要:情感是杜威写作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杜威早期情感理论从心理学视角指出情感是观念和感觉在行动中的有机协作,生命是感觉、观念和行动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为杜威打破“人—环境”二元对立的生命发展观提供基础。在其晚期著述中,杜威提出从原初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变推动生命发展。审美情感包含了直接性、情境性、交互性及可转化性的特性。从杜威情感理论的角度理解教育,儿童不只是“社会中有待成熟的个体”,而是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挖掘儿童原初情感中蕴藏的潜在积极性,培育儿童审美情感,使得儿童在和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调适情感至和谐状态,实现经验转化和自我成长。杜威情感理论为从情感视角理解儿童发展并开展相应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杜威;情感理论;审美情感;教育

“共同体”与“社会”:

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Community”的探析

吴向辉  涂诗万  赵国祥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共同体”(community)和“社会”(society)在西方思想史和杜威的思想中都有重要区别,虽然少数时候可将“community”翻译为“社会”,但在大多数时候,杜威赋予了“community”独特内涵,而且这种内涵是其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从语源学视角考察后可知,“共同体”是一个真实鲜活、亲密包容、合作共享的有机体,而“社会”则是一个松散分离、机械冰冷、优劣不齐的无机体。在杜威的词汇中,“社会”是一个中性词,而“共同体”则与“民主”是一个意思。在杜威看来,民主是“自由而全面交流、交往、参与、合作和共享”的共同体生活本身,他的社会改革理想是将“大社会”(great society)建设成“大共同体”(great community)。此理想体现在杜威的所有教育著作中。在王承绪翻译的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原文52个“community”被翻译为“共同体”的计14处,被翻译为“社会”的计38处。按我们的分析,38处“社会”中的21处应改译为“共同体”。杜威之所以如此重视“共同体”,是因为受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民主环境、密歇根大学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和简·亚当斯“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使得杜威成长为参与性民主的最重要的拥护者。从教育角度看,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与改组,而在自由全面交流、交往、参与、合作和共享的民主共同体生活中,经验最容易实现持续的改造和生长。

关键词:杜威;社会;共同体;民主;民主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

学习活动设计和课堂评价准实验研究

王 薇1  何庆青2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2.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0)

摘 要:培养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教学实验,以“目标、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为实验理念,以日常课堂为实验环境,确立了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活动设计、课堂评价细则、教学策略实施四个实验干预措施,在北京市、沈阳市部分学校开展准实验。实验布局以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作为文科、理科的代表,实验对象是五至八年级学生,387名学生为实验组,325名为对照组。采取为期一学年的追踪准实验研究方法,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间接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验证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四个干预措施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准实验形成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评价标准—教学策略”的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范式,可供中小学教师借鉴使用,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活动设计;准实验研究;干预措施

模拟世界共同体:“地球飞船”与

冷战中期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实验

郑 蕾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在过去半个世纪虽蓬勃发展却并未实现其减少摩擦和偏见的期望。为考察这一矛盾得以发生的条件,以历史认识论来分析“国际理解”和“全球胜任力”是如何被历史性地操演为普适的教育目标的。通过梳理冷战中期地球飞船运动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地球飞船”拟像在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发现培养学生国际理解所基于的世界系统理论和模拟原则不仅让学生将真实世界的问题戏剧化和抽象化,并且将本欲去除的民族中心主义重构成了整体—局部、世界—地方、自我—他者之间的等级关系。教育研究者应转向批判性的角度来审视全球胜任力框架,为教育教学走向一种更开放、更负责任的世界理解和世界参与开辟话语空间。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冷战;模拟;世界系统;地球飞船

国家教育治理视野下的县中教育振兴路径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揭示了21世纪以来我国县中教育发展演变的趋势,面临的师资、生源、保障、管理与升学等困难。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战略全局,从完善国家教育治理视角,透视县中振兴的有效路径,包括提升县中教育统筹管理层级、建立中央与地方经费分担机制、实施县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行县中教育人才强校战略、保障县中学生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等。

关键词:“县中困境”;高质量教育体系;县中振兴

县中振兴中的跨区域中考招生治理

周秀平  杨玉春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旨在促进区域均衡的政策举措“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何以变相为重点高中“掐尖”,加剧“县中”优质生源流失及其发展困境?跨区域中考招生,即通过将高中学校分类分层,赋予先后不同的分批次招生政策权限,在执行中面临三重困境,即优质师生资源无序流动、挫伤县中办学信心、引发负面社会舆论,偏离了教育公平的预期政策目标,与高中多样化发展国家教育战略存在不适应。重点学校制度、央地政策衔接和人口流动等教育系统内外因素共同形塑高中教育公平政策的实际效果,可以通过改革教育评价、均衡公共投入、科学动态测算跨区域中招比例、做实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政策创新,推动县中振兴。

关键词:县中;优质高中招生计划;跨区域中考招生;高中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视角中的县中困境及其应对

王新凤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推动下,以效率优先的等级化学校管理制度推波助澜,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县中发展面临困境,突出表现为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与质量的降低。这既对县域教育生态、社会治理格局带来影响,也是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显性与隐性排斥。在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远景目标下,保障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政治与经济价值。政府部门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正义理念,优化教育治理格局,提升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加强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区域布局,稳步扩大专项计划招生规模,保障县中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与质量的均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县中困境;城市化;市场化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价值意蕴、执行阻力与改革路向

杨聚鹏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119)

摘 要: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转型,我国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启了教育评价改革新征程。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总体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深入循证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着力寻找政策执行的阻力与困境,为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服务。发现:《总体方案》执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教育评价政策与已有教育评价机制不相容,传统量化评价观念深入人心、基于行政管理的部门化评价大规模存在、以高考为核心的升学评价体系并未打破、传统教育评价的社会支持机制还在存续。为此,提出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引入市场评价机制、重塑社会支持系统等举措来推动新教育评价政策发展。

关键词:教育政策;执行阻力;部门化;高考;市场

多重制度逻辑下我国教育数据开放的风险透视及治理路径

邓 亮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南昌 330022)

摘 要:教育数据开放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发现,当前我国教育数据开放面临教育数据开放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风险、教育数据开放公益导向和营利导向的利益偏差风险、数据失真与监管失效的管理失控风险、目标要求偏高与发展后劲偏弱的协同风险。有效治理我国教育数据开放风险需各级政府、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逻辑主体联动协同,加强程序制度设计,创设精准供需匹配机制;加强利益主体自我变革,均衡公益和市场价值属性;创设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多中心治理与监管体系;构建分级分类目标管理,完善与之匹配的财政支持。

关键词:多重制度逻辑;教育数据开放;数据开放风险;治理路径

地方学前教育立法中的政府监管——基于智慧监管理论的框架建构、实践检视与制度设计

刘永林1  王亚卓2  杨小敏3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19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3.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当前地方学前教育立法中的政府监管难以有效应对学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亟需系统性、整体性的政府监管理论的前瞻性指引。在社会治理多元化背景下,智慧监管理论可以为学前教育政府监管的地方立法回应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并在国家层面的学前教育专门立法日渐成熟基础上,全面建构地方立法中的政府监管制度。以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云南九省市学前教育条例中的政府监管条文为研究样本,在全面阐释学前教育的政府智慧监管框架的基础上,对九省市学前教育条例文本及其实践进行评析,从监管目标、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监管方法等维度进行政府监管制度设计,遵循安全监管与质量发展相平衡、协同监管与合作治理相促进、过程监管与结果监管相统一、传统监管与柔性监管相结合,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方学前教育立法;政府监管;智慧监管理论;制度设计

为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同伴对个体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蓉1  高跃光2

(1.云南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昆明 650221;

2.西南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成都 611130)

摘 要:基于同群效应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将同群效应分解为“近朱者赤”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表示优素质行为的朋友数量对个体成绩的影响,“近墨者黑”表示劣素质行为的朋友数量对个体成绩的影响。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法的IV-Oprobit检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基于班级固定、学校固定,还是地区固定效应,同群效应的近朱者赤与近墨者黑现象都显著存在。在对作用机制检验中,诸如学习态度、认知得分与教育期望这三类作用机制下,较好的学习同伴数量对上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较差的学习同伴数量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检验了依赖条件,即通过减压与放松管制均有利于近朱者赤作用更好的发挥;而强化期望压力与增加有效作业花费时间,均有利于有效遏制近墨者黑的作用存在。

关键词:同群效应;IV-Oprobit;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更黑——教育中的非对称同伴效应研究

王春超1   肖艾平2   于瀚辰3

(1.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 510632;2.广东金融学院 保险学院,广州 510521;3. 哈佛大学 地理分析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州)

摘 要:通过在中国湖北Q县农村小学的21个班级开展随机排座和跟踪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会受到周围同伴成绩的影响。若处于高学业同伴群体中,同伴的成绩每提高1个标准分,本人成绩会提高0.076~0.155个标准分;而处于低学业同伴群体中,低学业同伴的成绩每降低1个标准分,本人成绩会降低0.130~0.427个标准分。低学业同伴的负向溢出效应大于高学业同伴的正向溢出效应,即高、低学业之间的同伴效应是非对称的。因此,建议优化班级座位分配,尤其关注低学业学生的负向溢出效应,以期实现班级整体学业的帕累托改进,提高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积累效率。

关键词:学业成绩;非对称同伴效应;空间距离;溢出效应

唐文治经学教育思想研究——基于《读经意见》的文本分析

王荣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北京 102617)

摘 要:民国时期,经学之存废,读经之然否,几度引发热议。1934至1935年开展的读经争论尤其值得关注。其中,唐文治作为“绝对赞成读经派”的代表人物,所发表的《读经意见》,以其高度的经典文化自觉,主张经明行修,正心救世,涵育君子人格,呈现了其对经学价值的体认,阐明了对大中小学读经内容一体化设置的见解,提出了一套学校体制下可供采纳的经学施教方案和保障措施。基于对《读经意见》的文本分析,考察唐文治倡导读经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读经之统系与有效实施,进而挖掘和阐发中华经典蕴藏的育人价值,以期对新时代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有所裨益。

关键词:唐文治;《读经意见》;经学;经学教育

桑代克、杜威与美国科学教育学观念的建构

——以“天赋—教养”争议为中心

曹春平1   高玲2

(1.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2.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桑代克与杜威迥异的科学教育学观,派分自19世纪末欧洲的“天赋—教养”问题。对于天赋派,如摩尔根-霍尔的复演论和高尔顿的科学种族主义,桑代克仅部分继承。他延续大规模量化技术和统计学方法传统,试图证明种族和个体双重意义上的天赋,更甚于后天教养。杜威则提出,“天赋—教养”争议,是模仿自然科学而来的伪问题。教育学是社会科学,任务是揭示族群教养语境与心智之间的交互机制,阐释儿童“天赋”高低的静态标签是如何被族群语境间的动态压迫关系所建构的。桑代克与杜威,问题视域相“通”,科学方法相异。他们在同美国儿童研究运动、教育测量运动的勾连之中,参与了美国科学教育学多元面貌的建构。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桑代克;杜威;天赋—教养;心智形塑

基于逻辑擘画未来——《教育治理的逻辑》《教育治理的战略》评介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 要: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教育治理变革,催生了诸多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教育治理的逻辑》和《教育治理的战略》是我国近十年来教育治理研究涌现出的重要著作。两部著作以服务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为主旨,在跟踪分析当代中国教育治理变革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基础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变革实践双向建构的研究路径,揭示了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治理的内在逻辑,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治理理论体系,擘画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国家战略与策略。两部著作既有利于服务国家教育改革的宏观决策,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引领,又有利于深化教育治理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我国教育政策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进而将教育治理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地、新阶段。

关键词: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治理;《教育治理的逻辑》;《教育治理的战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2年第5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