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4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2024-09-04



目 次



扎根实践构建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省思——走向经验为基的精致否证主义逻辑

宋 萑  吴雨宸(3)

教师何以为“教育实践者”:实践哲学视域中教师专业角色的审思与拓展

徐 赟(18)


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审定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建设路向

张奂奂  张增田(29)

乡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良性供给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

潘新民  金慧颖(43)


专题:教师情感研究——张华军  主持(53)

教师情感劳动概念界定的三个误区

李西顺(54)

人文取向的当代西方教师情感研究

沈 辉  张华军  薛旭楠  周冰倩(64)

近20年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核心议题与研究启示

李 虹  邢朝国  孙 通  胡绮梦(77)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师生关系与工作投入的纵向作用机制——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胡莹莹  杨一鸣  张翠平  王文静(92)


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李永涛  程 亮(106)

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内涵、职责与制度设计

胡阳光(119)

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于 璇  杨广宇  栾晓晶(134)


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成效探析——基于“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2001-2018年数据研究

黄雨恒  史静寰(150)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数学焦虑与数学学业表现关系研究——基于68篇中文文献的元分析

刘怡轩  胡浩博  郭 衎(165)


“liberal arts”的源与流——古今之变中的审视

崔乃文(179)

近代西方的“大学”概念:一项历史语义学的考察

刘小瑜  于京东(193)



  摘 要  



扎根实践构建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省思

——走向经验为基的精致否证主义逻辑

宋 萑1,2      吴雨宸3

(1.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2.邢台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太行分中心,河北 054001;3.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香港 999077)

摘 要:“教育理论要回归实践”是教育学领域的共识。基于实践的教育理论构建亦需要从方法论的视角来加以关照,结合对否证主义立场以及经验视角的理解,回到事实经验层面不断否证的路径揭示了方法论建设中应持有的一种新逻辑,即经验为基的精致否证主义,其核心在于采取一种对已有理论和先入之见进行批判性审视的态度,并不断寻找新的事实去质疑。在经验为基的精致否证主义方法论逻辑下,无论哪一种研究方法都能从中寻找到扎根实践的理论构建可能,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不同教育研究形式在设计和实施中的新原则,关注不同研究之间的对话,以促成扎根实践的教育理论的构建。

关键词:教育理论构建;方法论;经验为基;精致否证主义


教师何以为“教育实践者”:

实践哲学视域中教师专业角色的审思与拓展

徐 赟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教师的“教育实践者”身份是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一个命题。它既是破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困境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角色定位的基础。基于实践哲学的历史进路,从实践的内涵出发去探求教师专业角色,则不难发现,现实中存在着作为“教育制作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教育制作者”注重教育目的的外在功利性,注重教育过程的生产性,注重技能之知。教师要真正做一个“教育实践者”,则要回归教育的内在目的,面向教育过程的行动性,主动探究实践之知。

关键词:实践哲学;教师教育;教育实践者;教育制作者;教师专业角色


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审定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建设路向

张奂奂1   张增田2

(1.北京联合大学 师范学院,北京 100011;2.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当前,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创新并引领数字教材形态的变革,也为数字教材的推广应用带来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从多学科、多领域视角审视智能时代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的发展,发现教材审定的现实困境包括:数字内容的无限扩展性、数字空间的互动生成性、数字侵权审查的滞后性及教育用户的数据安全性。未来,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审定的机制建设路向应从支撑平台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标准建设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入手,以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标准为引领,以数智技术应用和资源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与数字教材发展相适应的审查标准及相关法律实施细则,切实提升数字教材审定的法治化、规范化和技术化水平,致力于构建智能精准、敏捷高效、人机协同、开放透明、共治共益、公平包容的审定框架体系,以回应我国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创新需求。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教材;教材审定;数智技术;教育资源平台


乡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良性供给研究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

潘新民  金慧颖2

(1.河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石家庄 050024;2.唐山市第十一中学,河北唐山 063011

摘 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良性供给是支撑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途径。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数字化教学资源良性供给需要外部协同供给、内部有效运用和内外交互协同的共同作用。目前,乡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存在尚未形成多元供给主体格局、学校内部资源应用低效、外部资源供给与乡村内部教学需求仍有一定偏差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资源供给“向城性”且多元供给主体间权责不清、供给动力不足;乡村内部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薄弱,且培训针对性不强;资源有效反馈、外部按需调节的供给生态缺失。构建乡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的良性生态,需要政府做好资源供给的顶层设计,遵循乡村需求导向,强化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内部运用培训体系,促进乡村学校集群发展;构建“五位一体”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机制,保障资源良性供给。

关键词:乡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良性供给;教育生态学


教师情感劳动概念界定的三个误区

李西顺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摘 要:情感劳动是教师劳动的重要属性。教师情感劳动的概念界定需避免三个误区:对霍克希尔德“emotional labor”概念的拿来主义;未区分“情绪劳动”与“情感劳动”;对劳动异化的批判论遮蔽了基于情感本体的生命存在论,劳动(labor)遮蔽了存在(being)。消解上述误区的重要路径是从“厚概念”角度界定并廓清教师情感劳动的内涵。教师的情感劳动是一个情感意义结构,是一个基于情本体的、饱含着教育价值载荷的厚概念,能够将情绪劳动的合理内涵融括在内,用目的论涵括工具论,据之澄明积极自主建构的生命存在论视域,确证情感劳动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本体论意义。

关键词:教师劳动;情感劳动;情绪劳动;厚概念;情本体


人文取向的当代西方教师情感研究

沈 辉  张华军  薛旭楠  周冰倩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摘 要:人文取向的教师情感研究关注教师作为一个整全的人的发展,强调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和精神性特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发现人文取向的教师情感研究汲取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但这一取向主要关注教师职业所内含的主体状态和精神性,常常通过隐喻等方式展开对教师精神内涵的可能性想象。同时,这一取向认为教师的精神是在日常教学饱含情感的实践中生发的,教师全身心投入的教学实践体现了具身的审美性。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取向的教师情感研究常通过叙事、传记等形式展开,在研究路径上强调研究者的“亲证”立场。

关键词:人文取向的教师研究;教师情感;教师专业发展


近20年来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核心议题与研究启示

李 虹  邢朝国  孙 通  胡绮梦 

(北京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83)

摘 要:教师情绪劳动是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通过对315篇教师情绪劳动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近20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情绪劳动规则、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教师情绪劳动影响因素以及教师情绪劳动后果。其中,教师情绪劳动的基本规则是热爱学生,展现积极情绪,隐藏负面情绪;教师情绪劳动最常使用的策略首先是真实表达,其次是深层扮演,最后是表层扮演;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工作情境因素;教师情绪劳动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教学效果、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组织承诺、忠诚感和离职意向。教师情绪劳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组织层面,要认识教师情绪劳动的两面性,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在教师个体层面,要充分理解教师情绪劳动的特殊性,促进自身身心健康。未来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需要在研究设计、理论模型、研究主题和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做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教师情绪劳动;教师情绪劳动规则;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教育教学实践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师生关系与工作投入的纵向作用机制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胡莹莹1  杨一鸣2  张翠平2  王文静2,3

1.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新乡 4530072.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3.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双重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和工作投入量表对8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短期追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T1表层行为显著负向预测T2工作投入,T1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则无法显著预测T2工作投入,T1师生关系在T1表层行为与T2工作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在T1深层行为、自然行为与T2工作投入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潜在剖面分析识别出4类不同的教师情绪劳动剖面,即自然展现组、低展现组、中等展现组和高展现组,其中自然展现组师生关系品质最佳,工作投入水平最高,并且各亚组分布受教师性别、是否班主任以及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3)以自然展现组为参照组,T1师生关系在低展现组、中等展现组与T2工作投入之间分别具有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改善教师情绪劳动和提升教师工作投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助力教育的情感转向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情绪劳动;工作投入;师生关系;中小学教师;潜在剖面分析


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

李永涛  程 亮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学校变革总会受到某种价值驱动,而不同价值取向将会直接影响学校变革的具体行动与实际成效。因而,从变革的有效性,即学校变革的预期目标与实际达成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实践,发现四种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的学校变革实践样态,即问题导向、政策驱动、理论引导和综合变革。通过分析不同价值取向下学校变革的内涵与特征,归纳不同取向的学校变革发生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审思不同价值取向下学校变革的正当性及面临的风险,以期为我国未来学校变革提供参鉴。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校变革;价值取向;学校变革正当性;学校变革风险


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内涵、职责与制度设计

胡阳光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州 510006)

摘 要:“省级统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施行是一项加强地方政府教育财政顶层统筹设计的综合改革。当前执行结果和政策目标的分化,主要归因于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的基本内涵、职责划定还未形成制度化规范。随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层级上移,省级政府需要成为教育经费筹措的维护者、教育经费分配的调节者、教育经费使用的校正者,解决省域辖区外部性和消费拥挤性,满足居民偏好异质性,以省域高水平均衡的目标导向进行再分配,防范教育财政体制下的新公共管理风险,由省级政府承担起托底式和增量式的筹措责任、倾向性和均等化的分配责任、加力提效和提质增效的使用监督责任,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筹增量、统均衡、硬约束的统筹作用。

关键词: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于 璇  杨广宇  栾晓晶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 要:基于2006—201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析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格局、分布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京津—长三角”沿线成为耦合协调度高值集聚区;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极化现象;制度驱动、经济驱动、政府驱动对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应重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省际协同建设;在创新发展中提升中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驱动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成效探析——基于“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2001—2018年数据研究

黄雨恒1  史静寰2

(1.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 要: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举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为走出高等教育普及化初期质量低谷,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基于“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2001—2018年约500万本科生样本数据的研究发现,在此次改革中,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回归以学生能力增值为导向的通识性教学目标,涵养以学习主体性、社会建构性和真实情境性为特征的教学生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教学环境,并借助学生调查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21世纪以来,美国本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逐渐进入“高原”瓶颈期。具体表现为:本科生能力增值明显,教学过程中反思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课堂表达和生师互动行为显著增加,院校的学业和社会性支持持续增强,但同时多个教学质量指标逐渐趋于停滞甚至有所下降。总体而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对保持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全球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本科教学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数学焦虑与数学学业表现关系研究——基于68篇中文文献的元分析

刘怡轩  胡浩博  郭 衎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众多研究表明,数学焦虑是负面影响学生数学表现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我国文化和学生学习情况有异于西方的特殊性,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收集了近20年内68篇国内相关文献,共包含161 596个学生样本,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对73个效应量进行汇总,得到了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数学焦虑与学业表现的相关系数为-0.311,属于中等强度的负相关。通过对调节变量的分析发现:从地域来看,中部地区的学生数学焦虑与成绩的负相关性更强;从考试类型来看,高利害考试相关性更强;从学段来看,各个学段间无显著差异。研究为减轻学生数学学业焦虑、提升数学学业表现提供建议,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效应量以供参考。

关键词:元分析;数学焦虑;数学学业表现;调节效应


“liberal arts”的源与流——古今之变中的审视

崔乃文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摘 要:“古今之变”是审视liberal arts流变的中心线索。古典liberal arts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并指向完满品格的整全性知识体系。欧洲三次文艺复兴对liberal arts的再造展现了其历史流变中的不变逻辑,即为特定时代的受教育者提供共同价值。德国古典大学赋予了liberal arts在古典意义上的完美形态,而新人文主义的自我塑造观念孕育了博雅教育的现代转向。科学革命终结了古典学术的内在统一性与道德理想,瓦解了古典liberal arts。美国现代大学则借助古典资源,经由三次改革浪潮重建了liberal arts。然而,古典教育凝聚文明精华的共同价值、塑造意义与学术整合力量,同现代科学的智识自由、价值分殊与学科分化特性相冲突,这是古今之变为现代大学再造liberal arts所深植的困境,liberal arts只能在钟摆的两端之间不断权衡。

关键词:liberal arts;博雅教育;古典教育;古今之变;通识教育


近代西方的“大学”概念:一项历史语义学的考察

刘小瑜a  于京东b

(南京大学:a.教育研究院;b.政府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同时也是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学”在学界的理解及使用长期存在义涵和语境上的混淆。在近代西方,university、college、academy、school等除了曾承载“大学”之意,也表示过知识分子及其研究机构的功能。这些术语一方面构成了大学的“概念丛”,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指代不同的法律、社会与空间组织形态。另一方面,它们的语义变迁也反映了大学从传统的师生行业协会向人文团体、科研组织、知识共同体与近代国家职能机构的转型。到了19世纪,作为集合名词的University逐渐统合了有关大学的诸多表述、实践和经验,成为一个形塑现代知识生产、学术体系与话语结构的基础性概念。对其进行历史语义学分析,既要在辨析不同术语及使用语境的基础上,厘清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的多重轨迹,也要探究概念在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整体性社会转型与文化革命。

关键词:大学;概念史;历史语义学;西方教育史;知识社会转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