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西班牙看《奥本海默》,那些哭笑不得的体验

倪刃 黑噪音 2023-11-23

我来西班牙之后,两年都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

在中国的时候我是喜欢去电影院的,无论文艺片还是商业大片,国产片还是外国片,能去电影院看的我都会尽量去。因为电影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坐在影厅里,于黑暗中凝神注视包裹整个视野的银幕,那种感觉很难被替代。


来西班牙之后,很少去电影院有两个原因:


一是语言。这边的电影,真的非常喜欢配音。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中国以前喜欢给外国老电影配音的那种模式。现在的中国,看外国片想找个配音版反而很难,在电影院里更是几乎绝迹,看的时候也会觉得奇怪。所以我在国内的时候想当然以为,看原声电影就意味着“国际化”,是一种发达、现代的标志。然而到了西班牙我才发现,这里的人对什么“国际化”没啥兴趣,而且懒得出奇,懒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看电影不爱看字幕!


不爱看字幕怎么办?配音呗!


中国人追了好多年才以为的“发达”、“现代化”、“国际化”,到了这里才发现,根本不是事儿。人家根本懒得拥抱什么国际化,就自己的语言最好,其他的爱看不看。


于是,无论是漫威这种最火的美式大片,还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剧情片、文艺片,都一律配音!无论寡姐还是灭霸,到了这里都一律得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


鉴于我来西班牙几乎是一个临时的决定,来之后才开始学西班牙语,想要达到看电影的水平就还差得很远,所以最新的大片我也渐渐不习惯去电影院看了。我也不喜欢配音版本的电影,因为不习惯。尽管很多电影也有极少数的英语原声场次,但也懒得辛苦去找场次、找票了。


第二个原因,是电影院太旧。这个认知和我来之前一样,觉得欧洲如此发达,以及它就是“国际化”的“本化”,一定有很多很好的电影院。结果来了才知道,即便在巴塞罗那这样的大城市,非常现代化的电影院也极少,大部分还是比较传统的那种老电影院。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西班牙人或者说整个欧洲都对美式大片没那么热衷。平常我路过电影院都会瞅瞅最近上映些啥,其实大部分时候、大部分电影,都是各个国家的小众文艺片和剧情片,另外就是西班牙本土的电影。既然人们的欣赏口味是这样,那设备先进、效果震撼的现代化影厅就没有太大的市场了。


举个例子,《封神》这样的中国大片就不会在西班牙上映,但《隐入尘烟》就上映了,而且关注度还挺高。

《隐入尘烟》在西班牙上映时的海报


尽管西班牙影院的选片风格很符合我的个人需求,但碍于语言配音的问题,我就还是很少去电影院。


下面说说我去看《奥本海默》的经历,很多环节让人啼笑皆非。


我是诺兰的粉丝,从《蝙蝠侠·黑暗骑士》到《星际穿越》,只要他的电影上映,我一定会去。所以这次我也在瞅着上映日期,怎么着也得去一下。


排片出来之后我发现,巴塞罗那为数不多的几家比较现代化的影院,《奥本海默》的排片量都不算多,而且大多数和往常一样都是配音版!最后我连IMAX也看不了,只能看英语原声对白、西班牙语字幕的版本,这已经是所能找到唯一能看的了!什么排片时间太晚之类的问题就已经没法管了。

去看《奥本海默》的电影院已经是巴塞罗那比较新的了,可比起中国的新式电影院好像还是差点儿意思


那天到了电影院附近,还是有点小兴奋的,毕竟两年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片子还是诺兰的。电影院在一个小型的商业区中心,看起来和中国那些商场里的现代化电影院环境相似,我也长出了一口气——毕竟我还是希望银幕效果和音响效果能尽量好一点。


电影开映时间是晚上9点15分,我9点5分入场,但一直到了9点13分的时候,上座率也只有10%的样子,我觉得不可能啊,这可是诺兰的首映啊!这也太不尊重诺兰了吧!


9点15分,影厅的灯如期关了,我出了口气,终于要开始了。尽管这西班牙人不太尊重诺兰吧,但我至少落个清静。


然而,银幕上却继续播放着广告,没有要开始的意思。


这不可能吧?我看着手机上的时间,西班牙人的懒散是出了名的,但开映时间还能推迟?票面上白纸黑字写着9点15分开始啊!


直到9点16分,还是广告——我确定要推迟了。


这时候,观众也还在陆陆续续入场,我终于也知道了为啥刚才只来了10%的人……于是我也开始了躺平状态:那就放5分钟到10分钟的广告呗?等着吧。


9点25分的时候,还在放广告……我彻底无语了,然后观众们也还在悠闲地继续入场……我终于彻底理解了,为啥每个人看起来都如此闲散、不慌不忙。


广告一直不断地放,不过好在都是一些其他正在或者即将上映的电影的广告,也还算有点意思,可以随便看看。我已经彻底躺平——我就看看你能放到啥时候!


一直到9点35分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票面写的开映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20分钟,终于开映了!原来人家票面上写的时间是指开始播放广告的时间!我真是哭笑不得!这时候上座率也有80%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在陆续进来。西班牙人嘛,别指望守时,可以理解,我就专注看电影了。


放了没几分钟,我旁边空座位来了一个小哥,身穿花花绿绿的海滩衫、大裤衩、人字拖,手捧汉堡王和爆米花,坐我旁边了。我寻思诺兰粉一般没这么打扮的呀,不应该都是穿polo衫、衬衫、牛仔裤的宅男么?正在我寻思的时候,小哥好像也对银幕上的黑白严肃风格产生了质疑,翻出自己兜里的票,开始用微弱的灯光查看。他看了看银幕,又看了看票,可能觉得自己座位没问题呀,但又继续看银幕,怎么都是些油腻老白男?又看看票,好像还是觉得不对劲。就在我准备脱口而出“哥们你是不是要去隔壁看《芭比》?”的时候,他也幡然醒悟,连忙作出对不起的手势,弓着腰捧着他的快餐逃了出去!

电影院门口候场的影迷,身上穿点儿粉色元素是看《芭比》时的dress code 


是的,这也很西班牙!毕竟是一个辛苦挖了好多年的火车隧道然后竣工时才发现隧道没有火车宽的国家!


观影过程就不表了,这片子的复杂度极高,只听英语对白对我来说仍然相当困难。尤其到了最后一个小时,诺兰又偏偏拍了极其冗长的庭审戏,到最后我真觉得我是靠着对诺兰的真爱才撑下来的。


我真想说,大师,下次咱能别拍这种历史题材了么?你难道还没认清你的特长是酷炫的技巧和脑洞而不是认真塑造历史人物么?


倒是现场的观众们都看得饶有趣味,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每次笑点都有很多人笑,最后放映结束大家都还鼓掌了。看来西班牙的诺兰粉也都是真爱粉。


从影院出来,还完美错过了夜班公交车,眼睁睁看着它从眼前离开。鉴于夜班车要等40分钟,我还是果断选择了肉疼的打车——那可是夜间价,幸亏我住的不算远。下车一看,4公里路,8欧多,还可以接受。


最后总结下感想,从电影院看欧洲,也可以管中窥豹:这里既发达又落后,既“国际化”却又很保守。


戴锦华说,国际化基本上就是美国化,这评价颇为精准。欧洲就是欧洲,它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却又与美国这样真正代表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世界保持着距离。和欧洲各个国家的人一样,西班牙人总是固守和珍视多样性的文化,排斥过度的商业化,竭力抵抗美国强势文化输出的影响。这既是幸运,也有问题。(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下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