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会来关心你

倪刃 黑噪音
2024-08-25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不关心政治的传统。

常见的话就是:“你关心政治能当饭吃吗?”

还有:“国家大事是你这种小老百姓应该关注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啥都强。”

还有些人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清高,在他们看来,谈点儿政治话题好像就等同于愤青,有点降低自己的身份,或者显得自己很幼稚。

总的来说,大部分人倾向于把政治和自己的私人生活剥离开来。

表面上看来确实如此。作为一个老百姓,每天的日子无非就是工作、吃吃喝喝、陪家人。政治?好像只有上层人物们才有机会去关心。

其实,这是一种言词上的误用。

当英文中的Politics一词传入中国时,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而现在很多人,是将“政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了“权力”。因为在许多人眼中,政治就是要有权,否则谈什么政治呢?

那“政治”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先看看著名思想家们是怎么表述的。鉴于每个人立场不同,我就找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马克思,一位是汉娜·阿伦特。

马克思说,政治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汉娜·阿伦特则说,政治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塑造共同世界的过程。

我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政治都是和普通人有关的。

阶级斗争难道和普通人没有关系吗?这个关系最大了吧,因为普通人作为底层,就更要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汉娜·阿伦特的观点则更是直接体现了政治和普通人的关系——它就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生活,共同参与、共同塑造人们的未来。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普遍会有政治和自己无关的观念呢?我想与几千年的封建皇权有关。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老百姓只有接受皇帝所下达的指令这一种选择,即便是在自己村里,一般也是族长、大家长说了算,很少有讨论的余地。

历史上这种二元结构,让人们以为社会只应存在两方:统治方和被统治方。但现代社会的构成其实是多元的,博弈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如果现代社会还是二元认知,和几千年前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长此以往,就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习惯。

但我仍然想说,即便如此,还是最好不要有这种习惯。因为你不关心政治,不代表政治不来关心你。

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要明白正是当年的不关心,造成了今天的被关心。

韩国有个电影叫《孝子洞理发师》,里面那位理发师就不关心政治。他无条件相信政府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遇到权力就低头谄媚,还帮着唱赞歌。但后来他儿子也被政治找上门来“关心”了,出了事,他才幡然醒悟。

我们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一个人不关心政治,甚至为一些政治运动唱赞歌,直到政治运动打击到自己才开始学会思考。

很多人以为一切都是天然存在的:你出去工作,你赚钱生活,你能自由迁徙,你能自由恋爱。但事实上人类并不是一直拥有这些权利,这些你以为天然存在的东西,恰恰就是政治博弈带来的。你不关心政治,有一天可能连这些基本权利都会失去。

可能会有人说,你说得轻松,那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关心政治呢?

其实很简单——保持独立思考即可。

首先不要迷信任何权力。你可以去思考它,判断权力说出来的话是否真实,但不要一听就信,甚至只会崇拜权力。

其次,学会思考至少两种声音,而不只是迷信一种。连我们中学政治教材都说过,事物充满了对立、矛盾,为什么到了现实中就总是迷信一种声音,或者试图压制跟自己不同的声音呢?

还有,在数字时代,咱们至少可以多尝试获取一点不同的信息。其实国内网络也仍然还是有许多真实历史资料,和不一样的声音。有时候,信息茧房是自己给自己建立的,因为很多人是自愿选择只相信同一个声音。

给那些不一样的声音点个赞,转发一下,其实也就是关心政治了

如果你“清高独立”,从不给这些声音点赞,等这些异样的声音逐渐消失,政治可能就会来“关心”你。

所以,当你会看看政治或者社会新闻,会从元角度思考新闻,当你尝试了解新闻背后的权力运行逻辑、社会统治逻辑,你就已经是在关心政治了。

那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平常多关心关心政治,至少可以降低一些雪崩的概率。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从张维迎,到张维为(以及司马南等“天团”)

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走?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保安捅死外卖员:底层互害是权力精心策划的阴谋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噪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