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足居民“家门口”需求,虹口市民驿站服务“大扩容”

上海民政 2023-03-02

家住虹口区长治路149号的陶建华,“贴隔壁”就是北外滩街道第一市民驿站。退休后的他把驿站当成了“家”,为了让日托老人能早点进驿站活动,他每天风雨无阻7点40分,来给驿站开门。一天8小时,他都在驿站“上班”,是不拿薪水的“外援”。国画、象棋、摄影、瓷盘画、疫情防控,样样拿手。他爱人常常“抱怨”:“家里不见人,找不到他就是去驿站了!”



目前,虹口区家庭医生诊所、就业服务站、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托站、阳光之家、白领服务站、物管中心等社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延伸点建设条件的公益服务站点及其服务项目,均已统一纳入市民驿站服务版图,实行统一冠名、统一标识、统筹管理。两年来,虹口区市民驿站服务空间,从4.45万平方米拓展到7.65万平方米,2019年全年市民驿站服务人次达到726.57万。


市民驿站的服务对象无门槛、不设限,不管是否在这里居住、工作,驿站都欢迎进去坐坐。在北外滩街道的市民驿站,来得最多的是“双白”人群:白发人群占六七成,年轻白领占三四成。“白发”能在驿站享受养生、理疗等养老服务;在白玉兰市民驿站延伸点享受就近的社保服务、职称受理等。


“白发”与“白领”


驿站老年学校课程广受欢迎,老年人报名上课就像年轻人抢演唱会票似的。来这里参加活动的陶建华、周炳元等一批有教学能力的市民就主动“挑起了大梁”,驿站安排他们做“蒲公英”志愿者,在4个驿站分别开设课程,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能带动更多老年人发挥余热,“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出去一样,从一棵变成一亩”。市民驿站提出了“苗圃式培育志愿者、放风筝式管理志愿者”,一枚徽章、一本志愿者手册、一本证书,他们就从活动参与者“跨界”到“蒲公英”志愿者。



江湾镇街道第一市民驿站位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基地彩虹湾内,为解决居民社区生活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街道积极发挥大居党建的“桥头堡作用”,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针对彩虹湾地区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骨关节疾病患病率高的特点,虹口区卫健委和江湾镇街道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成立“华山医院江湾社区第一市民驿站骨科专家工作室”,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夏军教授与他的优秀专家团队为居民现场义诊咨询。第四人民医院、江湾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区内医疗资源也落户驿站,定期为居民开展义诊咨询、养生保健、运动健康、疾病管控等服务,打造健康驿站,缓解居民的就医难。



虹口区民政局局长耿彧表示,推进市民驿站再出发,需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更好满足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需求。虹口区在原有“党建群建、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事务办理、心灵港湾、网格化管理“6+X”服务功能基础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新增助餐、助老、助医点等方面深挖潜力。


目前,全区35个市民驿站实现了“养老顾问点”全覆盖,建成助餐点70个、助医点46个,看病取药、老人日间照护、助餐助托等社区群众牵挂的事都能依托市民驿站就近解决。今年,虹口区还探索在市民驿站建立“物管家”,推动市民驿站管理服务向围墙内的小区延伸。目前,欧阳路街道创新的以“欧阳快修”为载体,整合物业管理资源建设“物管家”的试点,已经带来了社区物业管理新气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