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康 吴园林: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迈向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作者简介:

贾   康,男,湖北武汉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吴园林,男,河南信阳人,外交学院国际法系讲师,经济学博士后





“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瞻远瞩,作出了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之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局性战略部署。结合学习中央指导精神,笔者就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行稳致远、迈向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这一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基本认识

一、经受大考,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2020年是我国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大考之年”。经过“新常态、贸易战、新冠疫情”三重因素叠加的考验后,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市场繁荣表现、景气上升趋势和总体防疫形势来看,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幅继续回升,就业、物价等必成指标将肯定好于2020年同期水平。从国际来看,全球的经济发展仍呈现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各类挑战因素不断交织,“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风险”的状况在一系列主要经济体未得到缓解。同时,新冠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动荡,推动世界范围的疫情危机向经济危机和治理危机扩展。加之全球政治形势变动剧烈以及欧洲、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疫情出现反复,诸多不确定性呈现出复杂严峻的态势,严重扰乱全球经济复苏的节奏,加剧市场波动和经济发展不良预期。在当下乃至中长期内,全球经济增长必然更需依赖“创新发展”形成新的动能,并在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中消减逆全球化、极端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等不良倾向的影响。

2021年也是我国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相关建议的认识基础在于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潜力的正确把握。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初步对接以结构优化为主要支撑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可望在今后很长历史时期,中国作为巨型经济体而不断发挥成长性潜力。下一阶段引领新常态经济的“L型”转换仍有待在中高速平台上确认,相关有利条件已多有具备:“十三五”时期以“三去一降一补”为切入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连续6年超过投资;贸易总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贸易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对单个经济体的依赖度逐渐下降;“新经济”亮点频出,市场供需联通机制更加得到信息化的加力提效;防控冲击阻断风险的能力提高;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民生改善等重大问题的指导方略已显著地呈现出系统化和更具对接操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迎接“十四五”规划执行期,我国既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与挑战,也获得立于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达到后继续以中高速、超常规发展追赶发达经济体现代化水平的历史机遇与新起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实已超出一般五年规划设想,为我们提供了联结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超长期视野下的战略指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如果我国经济维持5%以上的年均增速,那么“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4万美元左右,此时国家将整体稳步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当前阶段,我们必须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达标为契机,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我国“产业生态”水平,继续大踏步跟上时代、在追赶发达经济体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开创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二、科技自立自强,突破高端技术瓶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论断不仅明确地将科技“自立自强”表述为“战略支撑”地位,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对作为第一发展动力“创新”前沿事项的高度重视。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新空间而追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必然是纲举目张之“纲”,是统领全局的龙头。面对当前复杂局势,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而“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并不意味着回到忽视自立自强的基本立场。

在中国“花多么高的天价也买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高端芯片、高端航空发动机等,必须以自主攻关的突破,才能形成别无选择的“国内大循环”。当前,创新发展亟需我国在高端科学技术上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根本性突破。基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我国在实施追赶—赶超发展战略中必须寻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新突破。在科技发展的常规模式下,技术变革会遭遇临界点。科技到达临界点后,如果没有根本技术变革的推动,很难持续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中国高端核心技术的突破,只能依靠自力更生。此时需要我们通过构建“举国体制2.0版”或“新型举国体制”,积极借鉴“两弹一星”经验,在科技重点事项上有效组织协同攻关,以举国之力实现自立自强,实现国内大循环。在高端芯片、高端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是“十四五”及后续一段时间内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事项,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需要营造符合创新规律的包容性制度环境。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在相对宽松环境下试错创新,具体表现在高端技术、新基建、科技金融等重要领域以数字经济引领和开展新格局。在我国实现追赶—赶超现代化战略过程中,必须借助后发优势,弱化后发劣势,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借助外部供给要素,将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内外双循环完整框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攻关突破与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领域的国际化充分结合,开辟创新发展新格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形势下积极寻求确定性,我们需要把握好自己的确定性,作出正确的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坚定地推进和平崛起,积极有效地对冲和化解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

三、以系统工程战略思维,全面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在«建议»中体现的党中央指导全局的战略规划和基本精神中,系统论思维体现十分突出。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意味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这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党中央高度重视形成一个更宏观的、通盘考量的统筹掌握,以便对现代化全局推进作更高水平的指导。

系统论思维要求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引之下,更好实现“五位一体”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部领域的基本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合乎逻辑地体现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战略思维的凝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紧密呼应,已在“全面小康”达到后,升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局势,着眼于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结合当前战略任务部署,从战略高度作出的系统论升级版“中国方案”。

我们应深刻认识“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在实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有机统一性,按照系统论思维对我国现代国家治理提出要求。中央历经十六大报告的“三位一体”、十七大报告的“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的“五位一体”,实现了战略指导思想的逐步跃升。这一过程是依据执政党国家治理的实践成果和思想成果,表征着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理念提升和战略总体布局新高度。战略布局源自实践,高于实践,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在深刻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思想成果的概括性表达。这并不是贴标签式制造新概念,而是在实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转轨创新中,把“改革”表述为一个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理支撑的概念,表明“生产关系自我革命的改革”是解决有效制度供给问题,从制度结构攻坚克难的优化带动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借鉴中外所有需求、供给管理经验却又侧重于供给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是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在这条主线上的系统工程,是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实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以改革攻坚克难为关键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全力以赴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追赶—赶超。

面对矛盾凸显的挑战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我们必须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新动力体系。供给侧主要的要素为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科技、数据与制度管理。基于前三项要素的战略支撑力在逐步衰减的基本事实,为引领新常态经济的发展,必须更多依靠后三大要素———科技、数据与制度管理,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冲下行因素,打造发展升级版,在改革中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立足本土、对接全球化广阔舞台,追求高质量、升级版发展,在改革深水区以有效制度供给、结构优化,促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尽管供给侧“攻坚克难”的任务艰巨,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迎难而上,敢涉险滩,啃硬骨头。做好这些,我国不仅可消解渐进改革路径依赖上的“后发劣势”,还有望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支持之下供给侧伟大实践的“先发优势”,如愿以高质量发展对接“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康.要有更高水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国际融资,2020(8):26.

[2]贾康.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目标与挑战[J].财政监督,2020(20):33.

[3]贾康.共同富裕与全面小康:考察及前瞻[J].学习与探索,2020(4):79.

[4]贾康,苏京春.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16.

[5]贾康.结构性改革中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J].财政监督,2018(18):29.

[6]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34.



END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