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论坛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举行

陶群 哲学中国 2022-09-0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

 为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020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办的学术论坛在哲学所931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苏俄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启念教授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报告。参加本次学术对话与交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研究员,以及本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北京教育科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论坛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李俊文研究员主持。

安启念教授在作报告

安启念教授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市场经济确立的四个时期,用完整的实践发展历程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思考,同时以其研究的另一个领域俄罗斯哲学的角度,将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发展的现实作了比较,更加具有互鉴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安启念教授指出,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与实践联系得十分紧密,改革开放每一步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可以按照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是改革开放的酝酿阶段;第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南方谈话前,这是改革开放思考探索阶段;第三,1992年南方谈话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这是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问题逐渐积累阶段;第四,2012年十八大至今,是解决改革开放积累问题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安启念教授指出,邓小平对《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高度评价,明确指出“两个凡是”方针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革命精神。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解释为斗争哲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以主观需求随意裁剪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是唯心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对立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与恢复实事求是的理论需求迫在眉睫,当时的哲学领域已经发生变化,哲学层面,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回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政治上讲,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初步得以确立。 第二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南方谈话之前。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发展市场经济。安启念教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有它自身内在的客观的规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当时,从上到下都在思考并探索这一问题,因此,思想的解放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哲学界出现了对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等问题的讨论。同时出现了对实践问题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促成了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改革。这个阶段主要是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继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后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阶段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以后至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前,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安启念教授认为,伴随中国经济真正的起飞,市场经济高速的发展,一方面培育了人们的主体性、独立性以及契约精神,由此,现实生活中人们就迫切要求自由与平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诸如理想信念淡薄、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面对新的情况,传统教科书已无法解释和应对这些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传统教科书的思想实质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强调科学理性,提出世界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些思想难以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需求。为此,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问题。 第四阶段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至今,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造成冲击的问题。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带来的变化的集中的反映。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把西方的东西照搬过来,而是必须有中国特色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安启念教授看来,中共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以后的一个反映,过去主要是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如今人们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更为重要和迫切。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的思想是关注人的发展问题,现在要做的是要回到马克思,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样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更应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批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回答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求。

哲学研究所王立胜书记对本次学术论坛作总结

 主题讲座后,与会者就苏联哲学与列宁哲学的关系、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及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哲学研究所王立胜书记对本次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互关系的思考,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到底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促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生成。整个讲座气氛活跃、讨论充分,在与会者的热情对话交流中圆满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图为论坛现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陶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荐 · 看点

“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研讨会举行
王南湜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回顾与展望

王立胜 周丹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论纲

单继刚 | 马克思哲学及其中国解读:四个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0年年会在贵阳召开


哲学中国

扫码关注|服务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快捷入口

中国社科院


哲学研究所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投稿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