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信母亲墓现5米深盗洞,已被盗掘一空?警方介入调查,当地人关心起3公里外另一座墓……

近日,有网友报料称:江苏淮安韩信母亲墓发现盗洞,有5米深,现场视频监控被破坏。

韩母墓,淮安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乡先锋村,北距韩信城遗址2.5公里,隔二河与漂母墓相望,两墓相距约3公里。

橙柿互动收到文保爱好者发来的现场视频:韩母墓上的洞口呈长方形,沿洞壁上下的脚蹬疑似人为挖出的。

当地文保爱好者告诉橙柿,洞底被挖出大块白膏泥了,堆积在韩母墓上。盗洞底部,细看还遗留有疑似三合板和古木。


司马迁也曾前来凭吊

关于韩母墓,文保界人士都熟稔一段史:故城东有两冢,东陵韩母、西陵漂母……


2100多年前的汉朝,一个年轻人渡过长江,来到苏北淮阴。这时距东陵的韩母下葬约90年,离淮阴侯韩信最后一次回家乡祭奠母亲70多年。


年轻人叫司马迁,他到东陵韩母墓前凭吊。后来,他在《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写下一段和别的传记不一样的点评——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曾为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他到处寻找高而宽敞的坟地,坟墓旁可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韩母墓,的确如此。)


秦汉时期的淮阴城,位于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这里是韩信的家乡,埋着他的两位母亲。2000多年以来,东陵韩母、西陵漂母成为大淮安的地标性历史遗存。


5米深的盗洞什么时候挖的?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主题歌《十面埋伏》中这样描述传奇人物韩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点评,讲述了韩信本人的志向,也凸显了一段母子情深。

影视剧中的韩信形象

韩信少年时,母亲患病无药可医,在充满牵挂的心绪中睁眼离世了。韩信父亲的去向,野史有两种说法:一是韩信出生不久韩父就去世了,二是韩父和韩信母子失散。身无分文的韩信,把母亲安葬在淮阴城东不远的高坡丘陵地带。


曾经贫贱一生的韩母,其墓地历经2000多年却得以保存。


因为没有确切的史籍记载,今天的人们无法推测,当年韩信成为传奇大将荣归故里,是以何种规格为母修墓的。

韩母墓高8米,南北长25.8米、东西长26.4米,底直径达20米,业界认为,这种规格的墓葬,长期以来无疑会被无数“摸金校尉”(盗墓者)惦记。当地文保爱好者姚先生告诉橙柿互动,“事实上韩母墓曾屡次被盗过。

这次发现被盗迹象,是12月8日上午


一直牵挂韩母墓安全的姚先生来到墓前,发现墓堆上多了很多树枝叶子。“当时盗洞口有掩体覆盖,我没有发现情况。”12月22日,姚先生再次来到韩母墓,终于发现5米深的盗洞。


韩母墓曾被盗掘一空?

韩母墓在史籍里的称谓颇多,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中,把韩母墓称为青墩。咸丰《清河县志·图说》中,将其标示为青狗墩,而当地群众称其为清水墩。民国时的淮阴乡贤张煦侯先生在《淮阴风土记》一书里指出:清水墩、青墩、青狗墩其实一也,此墩即韩母墓。

当地文保爱好者刘大姐介绍,墩在方言里就是大土堆子的意思,原来的墩比现在大多了,祭台的地方都是墩,被村民挖土盖房填地刨了不少。墓地周边一度杂草丛生,垃圾成堆。


韩母墓发现盗洞后,当地人士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韩母墓里面没啥宝贝了,可能已经被盗空。还有说法是韩母墓为衣冠冢。

对此,当地的文保爱好者并不赞同。


姚先生认为,“虽然屡次被盗,但韩母墓没有全部被盗。比如现在盗洞外发现的白膏泥,这可是汉古墓的密封材料。”

考古界有一种观点:白膏泥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频繁使用的密封材料,楚墓中最为常见。著名的马王堆墓葬中,就有厚达1.3米的白膏泥。

当地官方资料介绍:经过2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现韩母墓的墓墩仍十分坚实。从剖面看:封土共分三层,均用白膏泥与红烧土夯筑,可见此墓非一次筑成。韩母墓的形制为大型土坑竖穴木墓,具有楚墓的营造风格,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对于这次出现的盗洞,当地文保部门已经和公安系统展开调查,暂时未找到盗墓者,也未发现墓葬内的文物被盗。


清江浦区文广旅游局工作人员回应橙柿互动,“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很重视,今天都在现场勘察。”



橙柿互动了解到,韩母墓的盗洞已经回填。警方接到报警,正在调查侦办。


当地文保人士称,被破坏的墓地监控,有关部门也在抓紧采购中。相关部门已申请对韩母墓开展考古工作……


3公里外一座更大的墓

传说葬着韩信另一位母亲……

起韩母墓的盗洞,还有当地人士关心起另外一座韩信“母亲”的墓:漂母墓。

“我记得父亲说的,几十年前有人家建房子,看漂母墓土好,就拖了几车。漂母墓的土,是当年韩信的兵从各自家乡带来的……”

秦末时期的苏北地区,曾是游侠的热土、英雄的摇篮。

2000多年前,这里远离秦帝国的中心咸阳,民风彪悍,匹夫抗愤,人心向楚。事实上,在秦末汉初,苏北两淮和泗水的楚国故人,成为那段中国大历史的主角——


淮北的宿迁,有个小伙子叫项羽。他的爷爷项燕喊过一句撼动古今的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那时,宿迁西北一百里外的下邳,有个人叫张良。而泗水岸边的沛县,有个“混混”叫刘邦。


距离沛县以南一百多公里的蕲县,还有两个壮汉叫陈胜和吴广。


多年后,这些楚国故人果如项燕所言,命运交错中推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芸芸众生中,生长于淮南的少年韩信,在发迹成长中,也成为历史的强大推手。


韩信和项羽一样,少年时都是个孤儿。亲妈死后,饥寒交迫的韩信以钓鱼果腹,直到遇到了另外一个“妈妈”,这便是“漂母饭信”的一段传奇。


所谓“漂母”,就是以漂洗丝絮为生的女子。秦时徭役繁重,妇女往往也要参加劳动,比如沛县亭长刘季的夫人吕雉,也曾躬耕下过田。


少年韩信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史载:“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一位淮河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为我们记载了乱世中的一丝温暖,漂母是一位光辉的母亲。


一无所有的少年韩信,给漂母一个承诺:“生我者我母,活我者漂母也!我将必有以重报母。”漂母不喜反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漂母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敲醒少年的灵魂……


经年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家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善良慈爱的漂母获得千金回报,这就是“一饭千金”典故的由来。


传说漂母去世时,韩信非常哀伤,命十万将士每人一抔土,筑成一座小山坟冢,规制堪比王侯。取土的地方被掘成大塘,距淮阴城外的东岳庙很近,人称泰山湖。

经过2000年风风雨雨,漂母墓至今直径仍有50米,高约20米,比不远处的韩母墓要大一倍多。


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中赞叹漂母:“世间不少奇男子,千古从无此妇人。”


漂母,一位姓名不详、生卒未知的普通妇女,和韩信母亲一样,也成为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伟大母亲。


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编辑:刘曦
校对:郑凌
审核:潘贤群
 ▊ 广告投放电话:0577-88825925 ▊ 新闻报料电话:0577-88868886
大家都在看

10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何会有如此海量的古代瓷片?


无底线!下架!永久封号!AI播报 | 滨江大排档要搬了?官方回复:已签定意向协议用“肛珠”作弊?全国冠军:因为拉肚子实在没憋住

更多消息,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掌上温州APP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