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也夫 | 站在人类立场上谈谈凯恩斯

郑也夫 勿食我黍 2021-12-25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所,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19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著有《走出囚徒困境》《吾国教育病理》等。



缘起


凯恩斯,是除亚当·斯密之外,在中国大陆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了。可他的名声,比起斯密,真是天上人间。对他的攻击,来自左右两个阵营。左营骂他庸俗,右营说他社会主义——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我无意对两营攻击做出评价,也缺少专业工具。但直觉告诉我,两营对凯恩斯的攻击,皆出于偏狭的意识形态主张(左营)和幼稚的专业主义(右营)。对凯恩斯的蔑视和错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凯恩斯出版于1919年的《和约的经济后果》,90年后才有汉译简体字本,和斯基德尔斯基出版于1983年的巨著《凯恩斯传》(三卷本),至今无缘中国读者——它的简写本(2003),已于200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推出,证明这一疏忽是多么不应该。


凯恩斯生于1883年,卒于1946年,在世63年,怎么说寿数都太短了。1914年,他31岁,一战爆发。此后32年,他与这个世界二十世纪最悲惨的一段命运相始终——一战,二战,两次大战间歇,其间布克革命、巴黎和会、经济大萧条、希特勒上台、斯大清洗、日本侵华,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安排。还好,他未目睹46年后人类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政治实践——他只要再活10年,二十世纪大格局,便彻底展现他眼前,他又该当如何“预言”与“劝说”?


把凯恩斯只当经济学家看,是认识他的最大误区。凯恩斯小马克斯·韦伯19岁,长亚历山大·科耶夫19岁。韦伯只活到56岁,科耶夫1968年去世时也才66岁。三人所属国籍,该不是特别巧合——老牌帝国英(凯)法(科)德(韦),占全。凯韦共同经历一战,凯科一起历劫二战。从三人的成就,看不出家庭出身的绝对影响,历史机缘,让他们怀抱巨大的使命感,带着非常学识,冲进历史现场,游走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展现了知识人、思想家在历史进程中的姿态。他们的非凡勇气和无以伦比的天份,给后辈留下了咀嚼不尽的遗产。


凯恩斯恰好居中。他的《和约的经济后果》,是欧盟早期思想来源之一,如同科耶夫《法国国事论纲》成了欧洲煤钢联盟的母本。他的《预言与劝说》,绝对是凯恩斯版的韦伯《政治著作选》——就像韦伯警告德国人要做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民族一样,凯恩斯劝说人类的“后代”们,在基本需求解决后,应该转换生活目标。


1918年,凯恩斯作为英国政府财政部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他无力阻止凡尔赛和约对德索赔中具有灾难性政治风险的条款,愤然辞职,花三个月写下了《和约的经济后果》,——被熊彼特称为凯恩斯最伟大的著作。书中他给欧美政治家和民众算了笔帐,并论证主动压低索赔,对欧洲乃至世界和平,有百利而无一害,警告贪得无厌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他的呼吁,受到舆论普遍欢迎,但无法扭转局势。无奈,全世界只能等着灾难降临的一刻。希特勒正是拿凡尔赛和约说事儿,煽动德国人对英美全面复仇情绪。希特勒得手,灾难终于来了!


1930年,凯恩斯发表写于1928年的“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预言再过100年,人类将彻底解决困扰数千年的基本需求问题,但它来得太快了,人类可能因来不及转换生活目标而处于“休克”状态。他劝说,人类要提早想好,什么是好的生活,有益的追求,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出传统经济发展思路,避免因炫耀财富而导致整个文明的衰败。1928-


2009,八十多年过去了,凯恩斯惊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但他的劝说,我们听见了么?


今我们请来郑也夫教授,大家一起重温凯恩斯的预言与劝说。


选择凯恩斯,一定是他的某些思想,以及这些思想背后的姿态,打动了你。


在这本书(中译本《预言与劝说》,英文书名Essays in Persuasion)中他自己说:“不幸的是,预言相对于劝说较为成功,但是撰写其中大部分文章的主旨是在于劝说。”作为一个高度关注现实的思想者,劝说大都失败了是很悲哀的,比如说二战应验了凡尔赛和约的不合理,造成了复仇。凯恩斯愿意其预言应验吗?当然不愿意。


凯恩斯比韦伯还“惨”,韦伯预言应验,他只看到一次,1918年德国战败,他跟凯恩斯一样也参与了德国战败后的安排,但他没看到德国第二次失败。凯恩斯却看到了第二次。


熊彼特说凯恩斯一身二任,一方面是经济学家,一方面是一个公共意见领袖。我们俩既不是经济思想史家,也不是经济学家,是两个杂家。在杂家式的阅读当中正好撞到凯恩斯的那些“劝说”,所以我们谈的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凯恩斯,而是作为公共意见领袖的凯恩斯。


把凯恩斯作为先知看有一点夸张。但我认为他就是先知型人物。至少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人。哲人和思想家、学者有重大不同。哲人能够明察当下的情况,对未来可能的结果,洞若观火。哲人一般会隐晦表达自己的意见,你们这帮人听得懂听不懂,我不在意。凯恩斯与一般哲人不同的是,他一边做学问,一支脚踏在政治的漩涡中,不断提方案,预言不断应验,也还是没人听。这种游走在政治和学术之间的生存状态,看似悲哀,可我认为这正是凯恩斯比一般哲人还要高的地方,他有使命感,有比一般哲人更强大的勇气和责任心,1946年他参与设计布雷顿森林体系,身心交瘁,大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


面对这样一个大人物,我们的一次谈话覆盖必然只是我们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我们就以他两个作品为核心,从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关怀比经济学家大太多了。《和约的经济后果》关注的是一战后,如何善后,如何把欧洲各国以及美国的关系摆平。


他是基于欧洲,乃至人类立场考虑问题的。


对,里面固然有很多账需要经济学家来算,例如赔款数额,但其实是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的一件极大的事情。他的关怀,特别是我们要讨论的另一篇文章《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指向人类的命运,人类文明的走向。这种关怀不是一个种好自己三亩地的经济学家能够想象的。


最好的学者一定会走到这一步,或走到这一步的学者才是真正的好学者。


也有就种三亩地的好学者,我们也得承认他的地种得不错。但凯恩斯这样宏大的关怀是他们绝对不具备的。


比他早一点的如韦伯,或晚一点的如科耶夫,比较近的,像史华兹,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内心都有这种大尺度关怀。一点差别是,史华兹从未出现在政治现场,其他三人:韦伯,凯恩斯和科耶夫,始终保持对政治现场的观察,甚至就在第一线。


做经济学出身的关怀文明的时候,脚底下好像更实在,言说人人都能听懂。


《和约的经济学后果》在欧美卖了10万本,极为可观!


而且译成十几国文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熊彼特说:即使他没有做过纯经济科学的研究,这一本书就可以奠定他的历史地位。熊彼特还说:有同样胆量的人没有这个见识,有同样见识的人没有这个胆量,所以这本书获得了世界声誉。“胆识”的关系他没有往下说。我觉得“胆”和“识”是两个东西,但很多时候是合一的。你要是没有一点胆量,有时候你就没了见识,因为你想都不敢想。这是一种人,我觉得是多数人,就是跟着流行的想法。第二种人智力太好了,想明白了,而后沉默。还有第三种人,认知上很芜杂,说不清其中每个人是无见识、有见识,还是完成了自欺,反正他们认定既然社会潮流如此,站在潮头才风光。具体说,他们往往站在民族主义的潮头,但民族主义是双刃剑啊,其负面作用是很大的。


我把持这种姿态的人通通命名为“伪民族主义者”,他们要么幼稚可笑,要么别有用心。


说到根本是“伪”的。但其中一些人完成了“自欺”,所以好像很由衷。但不管怎样,没仗打的时候在民族主义的大潮下唱高调,是廉价的英雄。比如朝日使馆的玻璃上扔几块石头,就算英雄?你敢去帮助弱者维权,抵抗权势者吗?


当时整个欧洲,战胜国的政界不要讲,几乎全体战胜国的民众一致认为要对德国进行严厉惩罚,首先是索取巨额赔款。凯恩斯却站出来警告这种情绪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真正进入那个时空,才能理解他的胆识。他提出一个是压低德国赔款数额——和约定下的是49亿英镑,凯恩斯认为要低于20亿。同时以他的智力当然认识得到孤立地提这个建议是无效的。他理解各国的处境和心态,除了与德国的赔偿关系外,协约国之间还有账呢,比如法国欠英国、美国各50亿。如果从德国那里没有得到高额赔款的话,拿什么钱来还英国、美国呢?意大利、比利时、塞尔维亚也都欠债。这不是难题嘛。于是凯恩斯提出,美、英两国应该放弃债权。这不是出卖英国吗?这样的英国经济学家怎么面对英国人民呢?但是欧洲的和平只此一解,赔款数额太大了,德国拿不出来,只是播种仇恨。


对,凯恩斯还劝说美国人要宽宏大量。


劝说美国放弃19亿英镑的债权。而压低德国的赔款,英国自己就少得了,而且还要放弃9亿英镑的债权。放在当时的时空里,凯恩斯的勇气是非凡的。这个人非常诚实,劝英国要放弃9亿的时候,还说不要夸大我们的牺牲精神,实际上我们牺牲的不是9亿,而是4个亿,因为我们借给俄国5个亿,俄国已经变成苏了,那个债务泡汤了。但是4亿也不得了。反过来想,我觉得他其实也是一个爱国者。只是他认识到英国的利益不是孤立的。


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最大的“民族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如韦伯和凯恩斯,都有着眼于长远目标为本民族谋利的特质。


方案后面是他深层的经济学思想,他认为经济生活中,一方持久的获利只有在双赢中获取。不能说今天我们胜了就好好宰它一刀,他要复仇的。这就是经济学家们说烂了的“双赢”。但在关键时刻,只有凯恩斯能够深刻理解,在国际社会中必须贯彻“双赢”,单赢是没有的,绝对是一报还一报。


有意思的是,当凯恩斯勇敢地把他的想法和盘托出,除个别舆论对他有批评,欧美的民众,包括战胜国的民众,是普遍欢迎的。


理性的力量,理性是可以打动民众的。还有一个反差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巴黎和会是肮脏的分饼,残酷地宰割战败者,凯恩斯撼不动巴黎和会。但另一方面一个英国思想家可以写出和发表这样异端的东西,可以嘲笑英法美意政治巨头,不受迫害,而且获得国际声誉。这说明人家国内自由言论的历史有100多年了,思想家的言论在英国是畅行无阻的。这是极大的反差,国际关系是丛林政治,但是到国内是不迫害思想家的。这也是值得100多年后的我国深刻反省的。


英美政治,国内与国家间的政治实践,看似两个标准,像是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其间有政客的摆弄,恐也有外行人看热闹的误解吧。否则凯恩斯即使不被当成卖国贼,至少也是无良学客,遭人痛骂。可他的书,一卖10万本。


在舆论界《和约的经济后果》的反响和声誉是巨大的,可是当时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还是撼不动的。他在《和约》里头描述:克雷蒙梭把德国人看得跟魔鬼差不多,认为德国人只懂得军事威慑,不懂别的。这些政治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恶性互动,一时解不开,这个难题最后解开,二战后才开始,欧盟的成立才告终结。但是凯恩斯播下一个种子:除了双赢,欧洲的事情无解。这个思想终于在欧洲发芽。


我觉得他对人性的理解非常深。所以能设计一个站得住的制度。比如他说:“我认为这类债款的赔偿至多不会超过几年,因为这类支付既不符合人类的性格,也不符合时代的精神。”儿子怎么可能甘心长久地为父亲赔款!制度建设一定要符合人性,不同的人对人性的理解很不一样。我觉得专制者对人性的理解也很深刻、刁钻,很能利用人性的短处。希特勒、斯大林,对人性的理解都有过人之处。但是凯恩斯对人性的理解跟他们不一样。


理解一样深刻,因势利导正好是两个方向。


凯恩斯是靠着认识人性达到双赢,以人性作制度的基础。扭曲人性的制度不能持久,可持续一定要靠人性承载。


极义者利用人性弱点,大力实施恐治,损害了民众的尊严和创造力,也使自己陷于不仁不义、无德无行之境,结果是双输。


他们利用人的恐惧完成他要完成的事情,抑制了反对派,抑制了不同声音。斯林对下属游刃有余,在认识人性上他们很卓越。


凯恩斯的思考不是无根的,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之上。


小一点的经济学家可以算账,顶级的经济学家能够洞察人性,没有对人性的洞察力,算了半天账大家都不服气,随时要掀桌子。今天不掀,几十年以后还是要掀的。


作为政治过程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凯恩斯能从当中跳出来看问题,对战胜国政客和民众发出警告,也该归在你刚才说的“识”里面吧?


这个“识”是很宽的,既有当下对难题的解答:压低德国赔款,取消相互的债务;还有对后果的展望。


他不仅有意见,有看法,同时还能出方案,且非书生之见。具备这种能力的知识人,极为罕见。


没有论证扎实的、可操作的方案,要被民族主义者的口水淹死的。


后来也有人讲,他的方案出来后,造成了战胜国对德国赔偿的要求背上了道德重负,最后德国实际上也没赔多少钱,但恶果造成了。


仇恨在心里种下了。


这中间有一个落差,凯恩斯证明了一种方案的正确,但却没有矫正凡尔赛和约本身。


为什么矫正不了,其实作为一个后代人看这个事情,这个题目还是很难解的。我觉得首先几大政治巨头在操作层面是不能接受的。比如像克雷蒙梭会认定,他面对法国人民,赔款拿得越多,得分越多。


事实上他最后也没拿到多少赔偿。


拿得到拿不到另说。在和约的纸面上写出来他就觉得够牛的了。多数政治家是比较短视的,看不到、也不去看十年二十年后的经济后果,甚至人家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东西,能不能拿到赔款都不在乎。最牛的就是赔款写上和约了,我是当下的法兰西英雄,政治家要这个光环。


更不可思议的是,索赔的执行力度特别差,德国人如不缴纳赔款,也没什么有力的惩罚办法。四巨头带一大帮人跑到巴黎,搞了几个月,却是这么个结果:恶果造成了,但好处却没拿到多少。


这就是自欺欺人。什么叫做政治家的作为,他怎么理解他自己的作为,其实他们常常蒙人的,给法国人民纸上写出一个赔款数,这就叫“政绩”。


这里面的教训有多大呢?到今天,是不是同样还存在着?


绝对存在,我给你弄出这么大一个数字,一年百分之几,那百分之几是怎么堆出来的呢?种种办法,泡沫多的是。政治家玩的把戏跟江湖变戏法差不多。


可造成的后果是真实的。这个后果不会忘记你,虽然你忘记当初说什么干了什么。


他们只看当下,凡尔赛和约一签,法国人民说好牛,就完了。


凯恩斯揭破了政治家神圣的光环,直到今天仍然意义巨大。


《和约的经济后果》也是一本现实政治教科书。


对。很少有人到现场和政治巨头长时间面对面,三个月后把这些政治家描绘得绘声绘色,所以这本书畅销也是有原因的。普通老百姓多愿意读啊。说克雷蒙梭“对他来说,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法国,其它一切都毫无意义。”说好听了是对法国忠心耿耿,说不好听了对世界文明这是很可怕的。


对。所以我们常讲,一个好的政治家确实还要受到启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你特别重视凯恩斯编在《预言与劝说》中那篇文章。


不同的版本,翻译得不一样,这个书里头叫“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


七千多字,内容非常丰富,请你给读者作个简要介绍吧。


这篇文章是1930年发表的,1928年就写好了。一开头就提出一个预言:人类100年内将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此前都认为经济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光是人,整个生物界都是忙吃食,从来都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史无前例的。这个预言太大胆了。他说,三个因素会延缓经济问题的解决:对人心的控制力量,避免战争和内讧的决心,把理应属于科学领域的事务交给科学来解决的自觉意愿。他说,经济问题解决后,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将完全改变,因为之前的价值观都建立在生存挣扎之上,人类的价值观将重组,瞬间会出现心理休克。人类有两大需求:绝对需求和相对需求,前者即将得到解决。以前我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上,以后应该放在非经济目标上,使生活艺术化,他还说,重要的是有益性,不是有用性。因为经济问题解决了,不要老在炫耀。他最后一个观点是:“不要过高估计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不能为了它假想的必要性而在其他具有更重大、更具有持久意义的事情上作牺牲。……如果经济学家能够作出努力,使得社会把他们看成平凡而又胜任其职的人,就像牙医的地位一样,那就再好不过了。


凯恩斯的预言到今天80多年了。此前经济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就是凯恩斯说的第二、三原因:战争和内讧。凯恩斯说的内讧还比较狭义一些,他想象不到某种方式最终,凯恩斯的预言还是对的,大势所趋嘛。到今天眼看着经济问题越来越不是最大的问题。经济问题不难,就是一代人的事情,日本的案例非常生动,1945年是一片废墟,到了60年代已经极其繁荣了。只要不糟糕,解决经济问题就是一代人的事情。因为我们跟以前不一样,现在科技太发达了。到今天为止,看到凯恩斯的预言即将实现,经济问题此前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问题,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经济问题不难解决。


我大概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读到这篇短文,受到震撼。这么老早就预言到了。但这个预言长时间被全世界遗忘了。


凯恩斯的预言有两个基础,文里讲得清楚:一个是科学技术的发达,一个是资本的积累。他的预言,言之凿凿,确实令人震惊。


经济问题终结的预言65年后得到了回音,里夫金写出了《生产的终结》。凯恩斯提出的绝对需要和相对需要,48年后Hirsch将相对需要发展成更能够望文生义的“地位需求”、“地位商品”。很多人绝对需求解决了,现在是为了显示地位而烧钱。我没有算过账,现在全世界创造的财富除以全世界人口,其实那个数字是挺大的。


76万亿左右,人口67亿,人均一万多美金。


乘以6.8,人均年近8万人民币。别人会说,均贫富是做不到的,靠外力和暴力都是不行的。我想说的是什么时候富人能从心里发现炫耀地位是没有意义的。


这其实是一个常识。比如说,我们不能拿财富的多寡来证明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可是为什么……


你说这是常识,但是实际上在每一个餐馆和消费场所,人家就觉得拿物质来证明才是常识。


还是回到凯恩斯这篇文章。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实现第一个目标后,还能干什么?他讲了两个故事,很有意思,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我们现在重新规划我们的未来,还来得及。真正可怕的是今天往后,我们不仅不为我们10年的错觉反思,而且在这错觉基础上再大踏步前进。设想一下,再前进20年,再炫耀20年,能想象到可能的后果吗?我相信我们想象不到,甚至不想想。但欧洲人感觉到了,他们有过教训。你在几年前就呼吁这件事情,过度的消费会导致人性的败坏。


对。实际上本质的问题就是大家要认识到什么叫生活好。你以为房子大好,这么多人都成房奴了,还好呢。听说斯德哥尔摩大部分的居民的住房每户100平米以下。这个数字对中国来说应该是震惊的,人家是老牌富裕国家了。有些活动可以在户外去解决嘛,比如咱们俩在这谈天儿。家里搞这么大干吗?社会上3—5%富有阶层的人还可以更大,但你说中国人普遍追求100平米以上的居住面积,荒诞了吧?三口之家,要这么大干吗?不当房奴,剩下的钱你可以干别的用,可以旅游。搞这么大,开发商最高兴,它与你实质的生活质量没有关系。


转身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总该有个解决办法,使得在解决了绝对需求之后,能在生活品质、价值追求和道德水准等等跃升一个台阶。


凯恩斯的劝说大多失败,可是他仍然是乐观的。《和约的经济后果》结尾的一段话说得极好:“欧洲当前的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任何个人手里,来年事态的演变不取决于政治家处心积虑的所作所为,而取决于处于政治历史表面以下的、不停流动的潜在趋势,而趋势的方向没有人能够预料。对于这种潜在趋势,我们只能通过一种方式加以影响,那就是动员那些能够改变舆论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扩大想象作用的力量。我们所必须坚持的方法就是坚持真理,破除幻想,消灭仇恨情绪,并进行教育,开阔人们的心胸和提高人们的理性。


比如说对一些大师思想的光大。中国有无数职业经济学家,我们两个光大的是这个东西,就我阅读所及,这么多年了我没看到中国学者光大凯恩斯这两个作品中的思想。


它们确实不是简单的经济学著作。今天读起来,觉得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建议所有能读懂字的人都去看看这两篇东西。


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家的产物,也说明凯恩斯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家。


经济学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工具而已。


对。而后一个作品不是专家能够提出的,相反不是深通经济学的人,如果有思想也可以提出后一个文章的观点。



本文选编自《1+12:通向常识的道路》,有删减,感兴趣的朋友请购该书精读。


—End—


【推荐阅读

▼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