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降脂药物联合应用

如何用药 淋床医学 2023-11-22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大趋势

引用: 张大庆, 赵水平.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大趋势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6) : 537-542.


摘要

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致病性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受多种载脂蛋白、受体、酶等代谢的调节。目前他汀类药物仍是降低胆固醇防控ASCVD风险的基石,但其单药治疗的血脂达标率远不理想。近些年来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新型降脂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降脂治疗可实现较为理想的胆固醇管理,并带来了ASCVD风险乃至全因死亡风险的显著下降。联合降脂治疗逐渐成为管控ASCVD风险的大趋势。

常用的调脂药物及安全性
7种他汀类药物的区别
血脂4项报告全面解读!
血脂七项的临床意义
汇总表:23种具有降血脂功效的中成药
他汀类药物诱导的肌毒性与临床合理用药
专家共识: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

缺血性脑卒中强化血脂管理上海专家建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目前危害国人健康和生命的首要疾病。血脂异常尤其是胆固醇升高是ASCVD的核心、致病性危险因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过去10年间我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总胆固醇水平增加了0.89 mmol/L。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水平,我国ASCVD及其高危人群的LDL-C达标率不到30%,这些患者中90%以上接受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达标率与所选用的他汀类药物效价无关,说明提高血脂达标率需要突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现状。近年不同脂代谢靶点干预的新药研发取得了有利的循证医学证据,使联合降脂治疗成为现实,推动了血脂指南的持续更新。目前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降脂治疗已成大趋势。

一、从血脂代谢看联合降脂的必要性

血脂代谢主要涉及胆固醇、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po)和脂蛋白颗粒的合成和分解,需要脂蛋白受体、脂酶或脂质转运蛋白等共同参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包含LDL-C、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s,TRL)中的胆固醇以及脂蛋白(a)胆固醇[Lp(a)-C]。脂质代谢干预主要包括LDL-C和TRL的管理,前者通常采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而后者则选用降低TG水平的药物。

1.多靶点干预低密度脂蛋白(LDL)代谢:

人体胆固醇有两种来源,一部分来源于食物,肠道胆固醇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小肠上皮细胞上的尼曼匹克C1样蛋白1(NCP1L1)。遗传学研究显示NCP1L1基因突变,导致LDL-C水平每下降1 mmol/L可降低19%的冠心病风险,目前以NCP1L1为靶点研发出了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另一部分源于自身合成,肝脏是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他汀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大多数LDL由肝内和肝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进行分解代谢,占体内LDL代谢的70%~7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通常是由LDLR基因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引起,偶尔由载脂蛋白B(apo B)基因的功能缺失性突变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表现为LDL-C水平显著升高和早发冠心病。非洲家系研究发现PCSK9功能缺失性突变者的LDL-C水平极低(0.36 mmol/L),且不影响其健康状态。PCSK9杂合子功能缺失性突变发生率在1%~3%,可使LDL-C水平下降11%~40%、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46%~88%。目前降胆固醇药物PCSK9和apoB靶向抑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寡义反核苷酸等)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降胆固醇药物联合治疗成为现实,胆固醇的管理亦进入了新的阶段。


2.高甘油三酯血症(HTG)与ASCVD风险:

HTG是比较常见的血脂异常,发生率约13.1%~44%,主要见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人群。TG水平与TRL、非-HDL-C、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水平密切相关。RC代表除LDL-C以外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是TRL中的胆固醇,可直接进入内皮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但目前尚未对RC进行常规测量,通常只对TG水平进行评估。61项前瞻性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TG水平每升高1 mmol/L,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3%。中国多省市15年随访的队列研究发现,HTG受遗传和饮食双重影响,凡参与体内TRL合成与分解的酶和/或受体的遗传性变异均有可能引发HTG,包括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肝甘油三酯脂酶等。载脂蛋白C3(apoliporotein C3,apoC3)是TRL的组成成分,可通过抑制LPL对TRL的降解,减少肝脏对TRL残粒的摄取而升高血浆TG水平。目前多个人群队列研究发现,apoC3功能区突变的几率为1/150,可导致非空腹TG水平下降39%~44%,冠心病发病风险下降36%,缺血性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疾病发生率分别下降41%和36%。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 protein,ANGPTL)是一类新发现的分泌性糖蛋白,ANGPTL3在肝脏特异表达,ANGPTL4主要在脂肪和肝脏表达,它们均可通过抑制LPL活性而调节TG代谢。对有欧洲血统受试者的观察研究发现,携带ANGPT4突变个体的TG水平降低13%,HDL-C水平升高7%,冠心病风险降低19%。另一项大规模冠心病人群研究发现,ANGPTL3功能缺失者TG水平降低17%,LDL-C降低12%,冠心病风险降低34%。以上研究夯实了HTG对ASCVD发生风险的作用,同时为HTG靶向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3.脂蛋白(a)[Lp(a)]与ASCVD风险:

Lp(a)是一类独立的由肝脏合成的脂蛋白,病理学研究发现血清Lp(a)水平与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Lp(a)的蓄积相关。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基线Lp(a)水平与未来冠心病事件和心血管事件相关。观察研究显示Lp(a)-C每升高1 mmol/L,心肌梗死风险增加1.6倍。遗传学研究显示脂蛋白a基因(lipoprotein a gene,LPA)变异导致Lp(a)-C水每升高1 mmol/L,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0倍。针对经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研究发现,Lp(a)≥500 mg/L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主要剩留心血管风险。针对冠心病患者遗传风险评分分析发现,Lp(a)水平每降低100 mg/L可降低5.8%的冠心病风险。2020年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共识声明指出Lp(a)是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研究说明检测和控制Lp(a)水平对于ASCVD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联合降脂管控ASCVD风险的循证证据

1.联合降脂治疗有利于胆固醇严格管理:

2.联合降脂治疗实现剩留心血管风险管理:

三、目前指南与共识对联合降脂的推荐

1.LDL-C目标值管理:

2.非-HDL-C目标值管理:

3.有关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的剂量问题:

4.有关Lp(a)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各种证据支持“胆固醇学说”,在ASCVD风险评估方面应全面联合LDL-C、非-HDL-C以及Lp(a)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了实现LDL-C和非-HDL-C双达标,更好地管控ASCVD风险,基于脂蛋白代谢的复杂性和目前联合降脂治疗循证证据的积累,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成大趋势。



师兄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