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粽之味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7-1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作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参考众意,觉得今日(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说起端午,最应景的美食要数粽子。端午前后,街头巷尾空气里四处流淌着撩人的粽子香。

浙江人爱吃粽子,也善于吃粽子——嘉兴的鲜肉粽香气扑鼻、鲜美黏糯;杭州的雌雄粽以藕入馅,堪称新奇;宁波的碱水粽配上黄糖,是满满的老底子味道;衢州的芋头粽则堪称粽子界的东坡肉,老饕深爱;丽水的长粽外形霸气,与江南人婉约的性格形成一股“反差萌”。

这些或甜或咸的地道风味,深深镌刻在浙江人的基因里,穿越时代风雨,跨过万水千山,将一缕江南风情传遍四海。

嘉兴鲜肉粽



糯米、粽叶、馅料,是制作粽子的黄金“铁三角”。将各色馅料藏进糯米里头,再给糯米穿上“绿衣”,系上红腰带,一枚粽子就这样诞生了。

透过炊烟袅袅的灶台,与粽子分割不开的,是萦绕在粽香间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先民以黍米为食,为方便拿取,在户外折几张宽大的菰叶,即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入锅。待出锅时,意外发现菰叶的清香灵魂般融入在黍米之中,食之,齿颊留香。这种吃食也因此被称为“角黍”,它便是粽子的原型。

“千年传承牛角粽,端午源头汨罗江。”在各类粽子起源说中,纪念屈原最为耳熟能详。抛撒江湖的粽子,被裹入爱国精神,传承着屈子浪漫不屈的血性。

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江南的地方志中,粽子最初是为了纪念比屈原还早两百年的吴国将领伍子胥。水载将魂,粽系民意。百姓仰慕伍相“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的忠肝义胆,每逢端午,家家户户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河,播撒浓浓的情义。

海盐秦山村民裹粽子


无论源起于何,清明食粽的习俗已在江南地区流传开来。丰子恺在广西避难时就写过:“正是清明时节,我们虽是路上行人,也照故乡习惯,裹‘清明粽子’带着走。”作为寒食节的余韵,百姓在箬叶糯米中,融入的是对祖宗、先贤的无限敬意。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在所有关于端午起源的传说之中,大部分传说发生的地方在吴越。”吴越,即今日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主要的稻作区,粽子也因此带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端午的粽叶,把无数的风尘深深包裹在了滚烫的心里,化作亲人相聚的浓浓香甜。粽子见证了千年历史,也铭记了人们对美食的孜孜以求。

湖州市长兴县实验幼儿园,孩子们正在学习包粽子 图源:视觉中国




有人说,酸甜苦辣咸,品味的是五味人生,追求的是合于“道”的滋味,而这里的“道”,少不了藏在美食里的文化。

粽子里有文学。古人不仅会吃还会写,比如唐代诗人元稹,用“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点赞粽子为节日增添的色彩。陆游也爱粽子,他在《初夏》一诗中写道:“白白餈筒美,青青米果新。”还有清代广东督学钱大昕,更把粽子描写得令人垂涎:“良辰分玉粽,嘉味入金盘。宛转缠菰叶,晶莹斗粉团。”

《神雕侠侣》中有个情节,嘉兴人程英给杨过裹粽子吃。猪油豆沙、火腿鲜肉,两种口味杨过吃得喝彩不迭,吃罢还用粽叶粘了情书“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粽叶能裹天下味,少女情思知不知?这是书迷与粽子爱好者的专属浪漫诗意。

粽子里有生活。在浙江,粽子早已不是端午专属。清晨,在路边的早餐摊买一个粽子,边走边吃,方便又营养;出门远行,“嘉兴粽子”是众多高速公路服务站的标配,慰藉旅人的疲惫;农闲的雨季,柴火灶水汽氤氲,灶头上贴着湿润的草纸,纸干了,粽子也就熟了……风吹稻香的鱼米之乡,在粽子的点缀下,舒展开一幅烟火长卷。

粽子里有乡情。一句“味不离乡土”道出了多少美食让人难忘的秘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人们端午节的必备食品,而如今的粽子更是千品百种,大肉粽、水晶粽、蜜饯粽、火腿粽、咸蛋粽……各地的粽子因物产和风俗不同,内馅、花色也各不相同,因此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独特的“家乡味”。

寓居北京的鲁迅,就一直思念家乡的粽子。每至端午,他都会踱去前门外观音寺的稻香村买粽子,聊解思乡之苦。1914年端午节前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晚朱舜臣来,持赠卷烟两匣,烧鸡两只,角黍一包。以角黍之半转馈裘子元……”粽子,许是家乡最妥帖的寄托。

美食中所传递出来的乡愁味道,是那样深情动人,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佐料”,美食才变得更有情味。

遂昌长粽



前段时间,某品牌推出的冰粽上市,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有人说,没有了粽叶,粽子就没了灵魂,但也有年轻人认为,粽子本无定法,网红品牌跨界下场,正能说明粽子的吸引力。

但回看粽子的发展史,与时俱进的时尚味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唐人用糯米取代黍米,带来了口感的巨大升级,让粽子从祭祀贡品成为民间美食。风雅的宋人发明了果脯粽子,“超级美食家”苏东坡就是忠实粉丝,他在《端午贴子词》中这样描述:“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清代美食家袁枚发明了火腿粽,封锅焖煨一日一夜,至今仍是经典。

再看地域,江南的鲜肉粽、陕西的蜂蜜凉粽、闽南的碱粽、畲族的牯角、瑶族的“枕头粽”、华北的“黄金裹玛瑙”……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巧妙搭配,将不同的馅料裹入粽子中,不仅使粽子的品种丰富多样,也在共同的美食中找到文化的认同。

湖州枕头粽


如今,因为端午文化世界级的影响力,粽子在海外也广受欢迎。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新加坡以及欧美一些国家,都有吃粽子的习惯。

据报道,5月中旬开始,由广东出口至欧美地区的常温粽开始出货,海外友人为了端午得提前一个月下订单。在粽子出货重镇嘉兴,据当地海关统计,截至6月上旬,已累计出口粽子88批,金额达495.3万元。

西汉《淮南子》一书有言:“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粽子的一“包”一“容”间,不仅抖落出先民的智慧和汗水,也折射出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民族品格。

“饭筒角黍缠五綵,楚俗至今犹未改”,裹在粽子里的,正是浓浓的中国味儿。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