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求红也要“红”之有道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7-1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人直播带货,有人直播唱歌,有人直播游戏,有人直播唠嗑,但你见过直播PK喝酒、直播线下约架的吗?前不久,网红“中原黄哥”在直播间PK饮酒,后因饮酒过量而身亡。而就在今年5月,主播“三千哥”同样因直播时过度饮酒离开了人世。


此外,直播拔体毛、跳楼、斗狠等无下限、博眼球的行为在网络平台上也是层出不穷,很多主播一不小心就越过了“红线”。此前,“浙江宣传”在《“黑红也是红”危害不浅》一文中就说道:无原则、无底线、无理性的“玩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直播乱象的“遮羞布”,随着多起直播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被无情揭开,令人唏嘘。不禁要问,这些网红主播为何屡次挑战生理极限和道德红线?带血的、病态的直播为何屡禁不止?

一位PK失败的主播被惩罚喝酒(视频截图) 图源:新华社




伴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主播动起了歪脑筋,他们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甚至不惜以身涉险,最终酿成血淋淋的悲剧。分析起来,目前的直播乱象大致有这么几类:


病态式直播。对网红主播来说,想出名就需要更多流量、更高关注度,于是一些网红在直播时无所不用其极。


前有主播“安安”和“小娇妻”直播“夺命飙车”结果双双殒命;后有号称“大胃王”的主播在吃播时身体不适,后经抢救无效去世;有自诩“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主播失手坠楼;此外还有吃生鸡蛋的、喝芥末水的,甚至喝洗脚水的,这些几近自虐自残的“才艺展示”,不仅威胁着主播本人的生命安全,还会诱导网友跟风效仿,冲击社会公序良俗。


违法式直播。一些现实中的违法行为“载入”互联网后,也在直播间频频上演。此类直播乱象触碰了法律底线,无疑成了影响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


比如,有的情感主播精心编造家长里短的“假戏码”,实际是博同情的商业陷阱,涉嫌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又如,有的主播在人流密集场所,以各种噱头随机与路人搭讪甚至强吻对方,致使路人在“懵圈”的情况下被千万网友围观,权益受到侵犯;前段时间,某地5名主播直播“约架”,以聚众滋事的方式故意制造热点,构成寻衅滋事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添乱”式直播。有些直播虽然没有违法,但带来的麻烦同样不少。比如,有主播声称要帮农民割麦子,实则在麦田里直播闲聊,可见“割麦子”是假,“割韭菜”是真;还有的主播涌入抢险救灾现场,举着手机或自拍或直播,发布不专业的救援指导,不但影响了救援工作,还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网友。


相关直播截图


究其本质,这些直播就像是“秀场式”的赌局,斗的是无底线的流量,博的是无下限的眼球,虽引来了关注,却用错误的行为传递了错误的理念。如此“主播卖丑-观众买单”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主播自身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危害都不容小觑。



那么,一些网红主播为何频频在直播中挑战底线,甚至不惜违法犯罪,进而陷入灾咎?笔者以为,至少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网络主播们身在流量漩涡中,意在将流量转化为收益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1.5亿网络直播账号、超10亿内容创作者账号。很多网红或主动“卷”,或被动“卷”,蹭热点、引关注、赚流量,一次次挑战极限,制造越来越强的“刺激”。他们花样百出,是因为禁不住“流量即收益”的诱惑。

在如此境地之下,主播沦为被流量支配的“工具人”,观众沦为被流量操纵的“韭菜”“大冤种”,直播就变成了一场被流量主导的游戏。

平台的“游戏规则”和监管漏洞不容忽视。一方面,流量分配规则不公平。按照平台规则,越是有点击量的头部主播就越能得到流量加持,这种“马太效应”加大了普通主播受关注的难度,也逼迫他们不断“打怪升级”,被裹挟着加入滚滚乱象当中。

另一方面,平台对直播的监管存在漏洞。比如,直播平台虽然对包含抽烟喝酒等行为的直播管理较为严格,但如果主播刻意遮掩躲藏,平台的反应就没那么及时了。据报道,“三千哥”的一个账号曾因直播饮酒被封禁,但他又开了好几个账号让粉丝转场,并采取遮挡动作或者网络“黑话”躲避审核,这种情况下,监管就产生了盲区。

少部分站台叫好的“看客”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分网民或是恶意带节奏,或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由此形成了低俗直播的网络“看客文化”。比如,“三千哥”在直播间豪饮时,屏幕里经常出现一排排“666”的叫好,还有评论称赞“大哥威武”;网红“罗小猫猫子”直播喝农药时,就有网友不断起哄“快喝快喝”。

“有时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无数的沙粒。”遏制直播乱象,还有待网络空间风气的持续净化。

图源:视觉中国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如何让网络直播告别“野蛮生长”?笔者有几点看法。

首先,做好“品控”,提高网络主播上岗“门槛”。在“全民皆可当主播”的时代,主播应该成为优质内容的供应者,将规范性作为内容生产的基础,在符合社会规范与大众审美的基础之上,寻找差异化与个性化。

从个体层面而言,网络主播应意识到,“网红”主播要“红”之有道,自设防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让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直播深入人心。

相关部门也要对网络直播进行正确引导去年6月出台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列举了31项主播的禁止行为,划定了主播的从业“红线”。接下来,如何建立更完善、更具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粉丝数达到一定量级的主播,可以提出考核与持证要求,或是发挥直播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设立网络主播信用评价体系,形成网红主播从业门槛、退出机制等;对即将走进直播间的新人主播,应给予相应指导和培训,培养更多优质主播,让“网红”也乘上深度与理性的“列车”。此外,能否谋划举办网络主播发展论坛,引导他们在创新创造、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其次,监管力量需要及时“亮剑”。直播行业越是发展,监管规范越要跟上。随着行业内卷加剧,直播乱象更是如地鼠般隐蔽性强、随机性大、难以根治。针对直播行业,监管部门还需制定更完善、更具法律效力的专项规则,设立可行的“法律红绿灯”。对屡屡“秀下限”的直播,不能只靠“事后打板子”,更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管,及时发现并迅速整顿治理,铲除直播乱象的生存土壤。

这些年来,网络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10余个专项管理文件,对直播提出了监管要求。比如,杭州市上城区创新打造了直播电商数字治理平台,通过全流程在线监管、内容实时监测和评论区情况实时捕捉,探索“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跨地域”的协同机制。

最后,价值航标要不断“校准”。互联网不是自家的“客厅”,而是表达公共意见的“广场”。网红主播获得巨大流量与关注度的同时,也意味着要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做好榜样。

当然,对广大网民来说,也要认识到互联网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别因为一时好奇,陷入流量争夺的混战中,无形间助长了网络空间的歪风邪气。

直播,理应是有趣、有爱、有益的灵魂碰撞,而不是有害、有戾、有恶的玩命游戏,更不是违背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观的媚俗争斗。“赢了流量,却输了健康与底线”的直播可休矣。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