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采茶舞曲》有何“浙江味”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10-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杭州亚运会已经开幕,前两天,国际政要和外国代表团陆续抵达杭州。在机场,除了能看到仪式感拉满的欢迎队伍之外,还能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采茶舞曲》。


半个多世纪以来,《采茶舞曲》被制作成100多种音像制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杭州亚运会举办之际,它再度被唱响,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


这一曲茶歌与浙江有着怎样不解的渊源?它何以经久不衰,总在重要时刻代表浙江“单曲循环”?


浙江卫视2023越剧春节联欢晚会《采茶舞曲》 来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一直以来,《采茶舞曲》都被视为是歌咏“诗画江南”的首选曲目。


2016年9月,出席G20杭州峰会的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受邀观看《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其中第二个节目就是《采茶舞曲》。300名身穿江南传统服饰的“采茶女”们手持草帽,在湖面上轻盈舞动,令无数观众深深陶醉。


此次杭州亚运会前夕,这首经典曲目再度出场,传递出浓浓的“浙江味”。曲有尽而意无穷,在动听的旋律中,关于浙江、关于江南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生动。


这是一种浙江的“生气”。歌曲中描绘的“东山西山”和“上畈下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初期生产劳动的火热场面。“你追我赶不怕累呀,敢与老天争春光”,展现了青年男女们朝气蓬勃,干劲冲天,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出现在眼前。


如今的之江大地,处处涌动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与亚运会所展现的体育活力交相辉映。这首歌,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浙江人热情的一面,也洋溢着手持亚运之火、喜迎八方来客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种浙江的“诗情”。从古至今,无数名人雅士将诗词歌赋都献给了江南。“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在浙江的春天里品新茶、赏春光,是“江南”生动鲜活的表达。歌曲中唱到“片片茶叶放清香”,体现出的正是满满的江南风情和人文气质。


杭州亚运会深度融入“诗画江南”的文化底蕴,借由这一曲茶韵,将风流隽永的人文风貌、兼容并蓄的浙江气度、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之美,传递给更多来宾。


这还是一种浙江的“腔调”。《采茶舞曲》旋律朗朗上口,有着很强的“音乐磁场”。就算不是浙江人,只要跟着唱上两遍,很多人都能“哼”出来。这是因为这首歌以越剧的唱腔和音乐曲调为主,糅合了江南民间音乐“滩簧”“走书”“四明南词”等曲调,加上软糯婉转的浙江方言,浑然天成,最是动听。


“词意合着乐意,乐韵和着词韵。”可以说,《采茶舞曲》蕴含着浙江独有的“腔调”。它将浙江创新、包容、开放、融合的一面,通过歌曲的形式,大方地展示给所有人。


《采茶舞曲》表演




如今,《采茶舞曲》早已名满天下。鲜为人知的是,它最初诞生于浙江温州泰顺县东溪乡的一座土楼里,更倾注着周恩来总理的深情。


周总理说过,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


1958年,作曲家周大风带着浙江越剧二团到浙南山区演出,同时寻找创作灵感。看到春季青翠的茶园美景和人人争先的劳动场景,他有感而发,连夜创作出了《采茶舞曲》。周总理听了这首歌后,亲自改写了其中“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两句歌词,此后,这首歌逐渐风靡。


在口口相传中,《采茶舞曲》开启了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征途”。首次灌制唱片就发行了80万张,一举创造了当时国内唱片的最高发行纪录。


1959年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连续播放《采茶舞曲》,为群众伴舞。浙江歌舞剧院、中央歌舞剧院也把这首歌曲作为保留节目,在各地反复演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感叹:“浙江大地,凡有水井处,皆闻大风先生采茶声。”


随着时间推移,这股来自江南的茶风茶韵,乘着歌声“漂洋过海”。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此后在全球发行了唱片、磁带、CD、VCD、DVD等100余种版本。1993年,《采茶舞曲》还被选为首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中国运动员代表入场曲。


一曲名动天下闻。2001年起,《采茶舞曲》多次跟着国家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比如,2017年春节,它就曾在克罗地亚首都唱响,受到当地观众的如潮好评。


在浙江灵秀山水中孕育而来的《采茶舞曲》,成为在国际上获得最广泛展示和最高声誉的中国茶歌。它回应了人们对江南之春和东方韵味的原始想象,也让全世界的听众,跨越时间、地域和语言,感受到中国人积极向上的劳动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采茶舞曲》曲谱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如果说,欢迎仪式上的一首《采茶舞曲》,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江南韵味、民族文化和时代风貌。那么,嵌入亚运会的种种文化元素,将给人以感到震撼的的视觉美感和回味无穷的韵味。


重大的体育盛会,既是动人心魄的体育竞技赛场,更是文化的“秀场”、美学的“盛宴”此次杭州亚运会,正是一次文化交流互鉴的宝贵机会。随处可见的巧思设计、植入元素,让无形的文化得以有形具象地呈现。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 图源:新华社


比如,亚运会会徽的色彩灵感来源于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吉祥物“江南忆”融合了浙江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又如,亚运火炬“薪火”的设计展现五千年良渚文化,奖牌“湖山”勾勒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城画卷……


赛事是一时的,但它带来的长期影响将远远超过比赛本身。因此,在办好赛事之外,除了文化展示,更要注重讲好文化故事。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上,除了比赛之外,组委会别出心裁地策划了一场“千台万人”乒乓球赛,在上海体育场火炬台广场上、东方明珠塔下,乃至学校、社区里,都摆开球台,吸引了全民参与,体现了深入人心的乒乓文化,一时传为佳话。


据统计,这次杭州亚运会迎来来自亚洲45个国家与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4900多名随队官员,是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届亚运会。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媒体记者。在他们驻留期间,如何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充分展示浙里的欢聚与交融、新生与活力、拼搏与奋进,值得我们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借亚运东风,以文化为媒,与世界对话。我们期待在“亚运时间”里,有更多精彩、更多瞬间被书写、被记录、被留下。正如经典的《采茶舞曲》这般,带着“浙江味”和“中国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