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糕,年“高”,“黏”糕

甬轩 浙江宣传 2024-03-06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流行歌曲《江南》里唱着:“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在江南湿润的空气里,年糕自带米食的香甜之气,黏着念兹在兹的牵挂,散落在市井人家的烟火中。


就像北方人过年必有饺子一样,很多南方人的年味中,少不了年糕这一味。当混有米香的浓白蒸气四下弥漫,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摞起成筐的白玉般的年糕,过年的滋味才算化作了实感。


白白糯糯的年糕,是很多人家的桌上美味,是祭祀神灵、供奉祖先的必备供品,更凝结着人们年年丰收、步步登高的期盼。年糕年高,岁长情长。一口咬下去,年的味道,同步落进了胃里。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中展示年糕制作过程 图源:“央视频”微信公众号



百变糯米制品,似乎有着神奇魔力,一出场就俘获了大江南北人们的味蕾。从东北的黄米年糕,到潮汕的甜粿,再到台湾的红龟粿,不同做法变化出不同滋味。


在江南一带,宁波水磨年糕是最受食客青睐的品类之一。1909年,上海环球社《图画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在上海滩广为流传:“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泡不坏最坚洁。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可见,在100多年前,宁波年糕已有足够的口碑和实力,在江南美食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要说宁波年糕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于“水磨”二字上,所谓“献糕仍年例,粉餈出水磨”。《舌尖上的中国2》曾用6分多钟的时长,以细腻视角还原老底子年糕制作技艺,不少观众直呼“好怀念!”


先说原料。宁波年糕虽糯,却不加一粒糯米,通常选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在水中充分浸泡个三四天,让米吸饱水分,彻底“苏醒”。这样做出来的年糕口感既爽滑细腻又韧性十足,可久煮不化。


再说工艺。水磨年糕最考究的是流传已久的古法技巧,在磨粉工艺上至今仿照磨豆腐的磨法。用石磨碾出洁白的米浆,压去水分,徒手粉碎过筛,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组,口感得到明显改善;随后置于蒸笼中猛火蒸透;再放入石臼中锤打成团,刚与柔的交锋成就了年糕的细腻与柔韧。随后,切条、晾凉,年糕便做成了。


最后说吃法。宁波人吃年糕,很讲究花头,蒸、炒、煎、炸、烤,吃法花样百出。从糖年糕、雪菜肉丝年糕汤,再到家烧黄鱼面年糕、蟹炒年糕,只要你敢搭,就能变化出多种多样的滋味。


当然,当地食客们都知,水磨年糕最好吃的时刻,就是那新搡出的一瞬间。那新鲜的热乎劲儿,就是最顶级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2》中水磨年糕制作过程 图源:“诗画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年糕,有年“高”之意。如果说宁波人对年糕的喜爱不分四季,那春节做年糕吃年糕的风俗,则饱含人们那年年攀高的美好愿景,是老百姓最质朴最深切的期盼。


在宁波农村,一入腊月,不少人家通常要请个“班子”到自家搡年糕:浸米、磨粉、搡捣、做胚……随着搡年糕的声音此起彼伏,手作的温度在指间不断传递,过年的氛围感也在乡间拉满。


“糕”与“高”谐音,可取作高升、高中之义,这美好寓意在江南民间积累了不少人气。古时,送读书人的礼物总缺不了年糕,因年糕的形状与官员上朝时的朝笏颇有几分相似,含有年年高升的祝愿。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在清代,年糕已经成为普遍用于节令祭祀的食品,在年岁更替中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如今,逢年过节,做寿的、办喜事的、走亲戚的,都少不了年糕,甚至连数字也有讲究,六根、四十八根、六十六根。每当这个时节,宁波人还会不自觉“输出”很多吉祥语,比如“大头菜烤年糕,彩头高照年年好;荠菜笋丝炒年糕,灶王爷吃了也说香;酒酿番薯年糕汤,甜蜜发财年年高”。


为了讨个好彩头,人们还在年糕造型上做足文章。“五福”“六宝”“如意”等花纹,用模具压制而成,再印上红章“福戳”,或是徒手捏出新年生肖,着实为新春添了一把喜庆。颜色也有讲究,点缀红色是期望日子红红火火,做成黄色则寓意财源滚滚。


可见,年糕早已超脱其本身作为食物的一面,进而与年节相辅相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


宁波年糕 图源:“宁波档案”微信公众号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两者总是彼此成全。白白嫩嫩的年糕条,是江南人家热情的馈赠,更是异乡游子对故土深沉而绵长的眷恋。因而,所谓年糕,也是“黏”糕,它总能黏住乡愁、黏住思念。


1989年,改革开放春风劲吹,时任宁波甬港联谊会副会长缪广才首次去香港拜访宁波帮乡贤时,行李中就有几件宁波“土货”,水磨年糕便是其中一件。这是给长居异地的宁波帮人士带的,他们对故乡味十分挂念,以至于美食一上桌就一抢而空。临别前,宁波帮人士反复嘱托,希望家乡人以后还能再带些家乡货,以慰大家思乡之苦。


宁波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在上海时,很爱吃小吃摊上的排骨年糕。离乡数十载,他依然难忘这一味人间烟火:“在我的家乡……做年糕虽不会在同一天里,但总会形成一阵子,这总的气势是相当可观的。”他还为上海宁波同乡会创作了画作《做年糕》。在他的画笔下,旧时做年糕的场景栩栩如生,赏画者仿佛能够闻到那经久不散的味道。


贺友直作品《做年糕》


更不用说作家们笔下的年糕是多么的令人食指大动了。冯骥才曾说:“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在给母亲置办的年货中,他总会放上宁波年糕。有一年,有人给他寄了年糕,闻到这一抹家乡味,这位游子深深感慨:“家乡年糕,糕香情浓,令我感动与心醉。”


小小年糕,承载了故土深情,每个游子都想用自己的方式,珍藏这份孩童时期的“菜单”。如今,宁波年糕远销海内外,机器早已代替手制,成为当地一个重要产业。但老宁波人独独钟情自己亲手做的年糕,将年糕浸入水缸,随吃随取,一直吃到来年。


一块年糕,百种吃法,宛如一张纯白画布,任由各地将山珍海味、风物民俗“绘制”其中。这一口年味,经过时间的浸润,不仅是江南人餐桌上不可替代的主食,更成为人们寄托乡情的一个具象符号。


当暮色四合、烟火升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雪白的年糕已经下锅,裹着热气腾腾的年味,嚼上一口,香喷喷的米香沁人心脾,一起许下“年胜一年”的新春心愿。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年糕,年“高”,“黏”糕

甬轩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