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大学》2023年第7期目录

新闻大学
2024-09-04

 第7期


本刊特稿

· 主持人语   

数字时代与平台社会语境下,传播政治经济学一方面需要重新确认批判传统,在离散化的学术生产中凝聚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需要针对数字平台扩张所引发的关键性变革问题开展创造性探究,提供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的系统分析,并努力提供实践的指引。本期专题聚焦作为平台城市主义的“数之城”和全球零工平台劳动治理两个维度,探索数字时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创新路径。《数之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技术与城市》一文聚焦数字“撑破”城市的历史进程,认为曾经的数字化是城市空间生产的新路径,即城市的数字化,而如今和未来的城市则是数字的,即数字的城市化。随着这一隶属或依附关系的颠覆,一种以平台城市主义为内核的新城市类型和新城市经验正在形成。《公平工作委员会:全球零工平台劳动治理的另类实践与启示》一文从全球零工经济与零工平台的勃兴入手,分析了零工劳动者在工作中遭遇的现实困境,探究零工平台的治理创新路径,并以全球公平工作委员会(Fairwork Foundation)为例,讨论全球零工平台劳动治理的另类实践,探究实现全球零工平台可持续性发展与体面劳动的方法与途径。 

主持人:姬德强



· 数之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技术与城市

姬德强 蒋效妹

【摘  要】

基于无处不在的移动连接,城市正在成为一个拓展的空间网络。数字平台通过定位功能提供各项城市服务的同时,却变相成为物理空间的“承租人”,将整个城市都纳入难以察觉的“在线生产”中。研究认为,曾经的数字化是城市的数字化,而在当下和未来,数字化则反过来变成重组城市的主导因素,即数字的城市化。随着既有技术对城市的依附关系的重构,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和一套新的城市经验正在形成,进入到了“数之城”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本质是平台资本对城市的再造。

【关键词】

数之城;数字城市化;平台资本;趋势对峙

· 公平工作委员会:全球零工平台劳动治理的另类实践与启示

姚建华 黄贺铂

【摘  要】

本文聚焦全球零工劳动者在工作中遭遇的诸多困境,以公平工作委员会为例,阐释与探究全球零工平台劳动治理的另类实践与启示,以求协调零工经济创新发展与零工劳动者劳动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社会组织作为零工平台劳动治理主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构全球体面劳动与推进零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实现政府、平台与社会之间治理结构的制衡与协作

【关键词】

公平工作委员会;零工平台;劳动治理;数字劳动


新闻理论

· 新闻记者“赶新闻”中的劳动时间控制研究

刘战伟

【摘  要】

新闻是面向“最近”的过去,并尽可能地接近“现在”,新闻的生产、流通和解释一直遵循时间逻辑。做新闻的记者是一群“追时间的人”,现有的新闻生产研究存在只见组织不见人的缺陷,大量研究将视角放在新闻的时间性,忽视了新闻记者劳动过程中的时间控制。作为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新闻记者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时间竞速、时刻待命、时间坍塌与时间密度等时间控制,形成一种“时间的宰制”。媒介化劳动的技术转译与重组,在赋权人类劳动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媒介束缚

【关键词】

新闻记者;时间性;媒介化劳动;劳动控制


新媒体研究

· 公共议题中用户对短视频封面的感知及接受研究

——基于B站视频封面观看行为的眼动实验

晏齐宏

【摘  要】

公共议题中,短视频对人们知晓、理解、讨论相关话题有重要作用,视频封面对于人们是否选择观看短视频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双减”政策为例,以多模态文本的视觉话语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眼动追踪为分析方法,探索用户对B站中视频封面的感知及接受情况。研究发现,文字特征、人物影像特征、话语特征均影响用户关注行为。同时,封面中文字与人物影像的关系模式包括:替代型、协同型、消解型。此外,特定眼动行为影响被试后续的视频观看选择。

【关键词】

视频封面;短视频选择;眼动追踪;“双减”政策


· “与癌共舞”与“与爱共舞”:在线癌症叙事的意义建构

杜忆竹 徐开彬

【摘  要】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新形式的叙事,也可能形成叙事生产和意义的新解释。本文选择“与癌共舞”在线论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题叙事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在线癌症叙事的三大主题:第一,叙事者不断重建自己的身份,建构出患癌前后的“我”“自救者”及重新评估当下和未来的“我”;第二,癌症群体通过讲述复杂情感、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依靠超现实力量来获得精神寄托与救赎;第三,在线社区成为癌症患者及家人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他们在此寻求归属感、塑造精神领袖以及分享生活隐私。最后,本文讨论了在线癌症叙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癌症叙事;身份重建;精神寄托;情感支持

传播学



· 超越虚拟:否思传播研究中的“空间”概念

卞冬磊

【摘  要】

“空间”概念已经被传播研究的抽象性所笼罩,导致了我们无法去接近空间本身。本文追溯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空间概念的抽象化历史,以及互联网诞生后虚拟空间的兴起,批判了传播研究对实体空间以及虚拟空间之实在性的忽略。文章指出,在当下的传播研究中,应该首先回到实体空间,一方面将“实体空间中的交流”作为重要的问题域,另一方面将“实”视作通往“虚”的路径,从而使虚拟空间的交流具有可分析性。强调实体空间的重要性,不是强化既有的二元论,而是要恢复一种包含着实体和虚拟的“一体化”概念,以覆盖人类交流的完整经验

【关键词】

空间;虚拟;实体;传播研究

· “技术网络”与“意义点位”:作为纪念碑的基础设施研究

柯小俊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世界性议题,基础设施的社会政治意义在国内外引起了重视。本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可以被视作一种“技术纪念碑”。这种纪念碑相较于传统意义上以纪念功能为其目的的纪念碑多出了一个“技术”面向,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意义可能性。研究结合基础设施研究、技术政治、纪念碑性的观点,借助1949年以来的两个大型基础设施案例,考察基础设施如何体现它的技术纪念碑特性;同时也尝试为我们理解中国基础设施的社会政治意义提供多元视角

【关键词】

基础设施;纪念碑性;技术中介;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


媒介经营管理


· 人文类播客节目的用户收听动机研究

——基于喜马拉雅平台用户评论的考察

冯菊香 耿叔豪

【摘  要】

随着新媒体传播“听觉转向”的持续加速,作为听觉媒介的播客重回公众视野。研究采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共词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喜马拉雅平台中人文类播客节目的评论文本进行分析,并以此建构出人文类播客节目收听动机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多数用户基于求知动机选择收听人文类播客节目,在节目收听过程中通过社区互动实现了自我确认、社会支持、自我修复三类动机的满足,逐渐生成并满足了社交动机,并将其外化成为后续的社交行为

【关键词】

人文类播客;收听动机;语义网络;聚类分析


  封面摄影  

对视


 拍摄时间: 2023年5月

 拍摄地点: 上海博物馆


2023年5月7日,观众在上海博物馆欣赏意大利画家乔凡尼·巴蒂斯塔·莫罗尼的作品《红衣女士》,画上的红衣女士面对观众的拍摄,目光坦然,似乎在与众多的手机镜头对视,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

摄影、文字:赖鑫琳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



新闻大学


电话:021-65641289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邮箱:xwdx@fudan.edu.cn

微信号:Fudan_xwdx

在线投稿系统网址:

http://devjava.odb.sh.cn/fudanNews/client/contribute.html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