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大学》2023年第11期目录

新闻大学
2024-09-04

 第11期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系列专题

· 中共党报典型报道探源

——以改版前《解放日报》为对象的考察

周仁清

【摘  要】

典型报道是中共革命斗争年代最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对后续中共党报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解放日报》改版后,但事实上典型报道在《解放日报》改版前即已渐露端倪。通过探源《红色中华》和改版前《解放日报》中未成熟的典型报道,本文发现《红色中华》所呈现的“萌芽期”典型报道虽规模可观,但个体数量与质量不足,叙述笼统粗略、模式化严重;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全面改版的《解放日报》典型报道进入“发展期”,质量有较大提升,报道对象集中于普通群众,塑造的农民个体形象生动。典型报道由“萌芽期”进入“发展期”的内在动力,是践行“群众报纸”的办报目标,新闻队伍力量加强,以及报纸版面的扩充。

【关键词】

典型报道;《红色中华》;《解放日报》;探源


本刊特稿

· 复杂现代性视角下中国数字空间治理的新特征

李 彪 高琳轩

【摘  要】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议程,数字空间治理受国家社会实践影响,既有研究多借助对微观现象的分析加深人们的表层认知,难以廓清数字空间治理的本质。揭示中国式数字空间治理的主题,应回归对“数字空间”的关注,追寻其赖以发生的三大现实张力。基于此,中国式数字空间治理应构建复杂现代性观念治理的核心价值逻辑,形成以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为基本价值起点、以世界经验为实践方法落点的数字空间治理生态体系,承担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职能。

【关键词】

数字空间治理;复杂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空间生态

· “媒介—国家能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涂凌波 张天放

【摘  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媒介是与国家能力息息相关的重要变量。研究通过引入国家能力的理论资源,超越发展传播学的媒介功能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框架以及意识形态与宣传维度的分析视角,提出“媒介—国家能力”的理论创新框架。其基本构成包括沟通能力、资源调配能力、教化与动员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国家主导的媒介基础设施建设、“强国家”与“强媒介”的制度性耦合、现代化发展中的国家授权机制则是这一能力的来源。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构建和现代化需要能力相当的媒介系统,“媒介—国家能力”框架阐释了现代化进程中媒介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新型结构关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能力;媒介—国家能力;媒介理论

·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媒体融合

左 灿 沙 垚

【摘  要】

中国式媒体融合不同于西方路径,其实践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最早可追溯至革命动员时期,并在1949年后完成了媒体融合的组织化建设。沿这一历史脉络,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媒体融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包括技术融合的中国性和社会主义传媒制度的时代化: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技术路线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四级办台”等中国特色传媒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这既是中国式媒体融合的特色所在,也是政治、经济、技术逻辑在媒体融合实践中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媒体融合;中国特色传媒制度;社会主义技术路线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传媒内容创新路径研究

郑纳新

【摘  要】

传媒产业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新时代,传媒产业的内容创新有着特定的价值理念和历史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内容创新呈现出了新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增强民族主体意识,建构多元现代性理念;聚焦科技前沿,提升科学品质;践行美育使命,提高审美内涵。这三个方面既是重要的思想维度,又是具体的建设路径;传媒产业唯有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聚焦主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传媒产业;内容创新;民族主体意识;多元现代性

·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数字沟通与共识构建的中国问题研究

朱春阳

【摘  要】

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当下坐标是继之前已经实现的“四个现代化”之后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是深度媒介化时代社会沟通的技术特征;共识构建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本文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数字沟通与共识构建关系结构展开讨论,锚定“可沟通性治理现代化”这一共识构建问题的关键环节,形成分析这一“中国问题”的“五维”分析框架:(1)何种共识?(2)何处共识?(3)如何共识?(4)与谁共识?(5)以何共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数字沟通与共识构建的中国路径。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沟通;共识构建;中国问题



数字社会研究

· 无感监视:智能传播技术对当代私人生活的重构

顾理平

【摘  要】

私人生活作为与当代公共生活的对应物,不仅与个人的隐私保护息息相关,更与人的主体性密不可分。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私人生活因智能媒介的介入和智能监视的泛化而频受侵扰,与其对应的则是自然人主体性的持续弱化和数字人的形成。智能传播技术的扩张,激发着智能监视以无感方式全方位地介入私人生活领域:不仅无限回溯过去,实时监视现在,更试图引导使用者的未来行为。当智能媒介使用成为一种生活日常,私人生活就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被重构,借此过程,私人生活陷入被商业资本挟裹的智能技术的全方位监视闭环之中。智能监视与私人生活的关系,也因此成为数字化社会的时代性命题。

【关键词】

智媒时代;无感监视;私人生活;隐私

· 算法语境下用户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与行为效应

——基于“拒绝—认同”理论模型的研究

黄阳坤

【摘  要】

面对算法社会中隐蔽的不公对待,算法媒介用户何以感知歧视并采取行动?本研究立足于“拒绝—认同”模型等心理学既有理论资源,明确了算法歧视知觉受何影响、有何效应。研究发现,直接性与替代性的算法歧视经历都有可能增强歧视知觉,且后者效应更强;遭遇歧视困境的用户并非完全沦为“囚徒”、堕入消极与悲观境地。在群体认同感的中介作用下,用户表现出多元、能动、复合的行为意向,这与“拒绝—认同”模型的核心观点相契合。把握个体面临算法社会中诸如歧视这类不利情境时复杂的心理、行为应对机制,对调适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纾解技术隐忧与风险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算法歧视知觉;“拒绝—认同”模型;算法伦理;应对行为


新闻史

·  作为权力的话语:民国时期政府发言人的兴起与演变

周 芳   夏 琼

【摘  要】

政府发言人是陈述的主体,也是政治关系中权力话语的象征。本文将“发言人”置于历史维度,讨论其在民国的兴起与演变。民国初期,政府部门普遍采用报界招待会的形式使舆论趋于一致,“秘书”“招待员”扮演了与发言人相同的角色。抗日战争开始后,“外交部发言人”的广泛实践催生了政府各机构发言人话语实践的兴起。发言人与其说是国民政府机构与记者的沟通载体,不如说是这种沟通背后权力话语的体现。1940年代,宣传被各国视为重要武器,国民政府也愈来愈重视发言人及其实践活动,发言人遂逐渐演变为职司政府机构或部门发言职责的专人。

【关键词】

政府发言人;新闻史;权力话语;情报;宣传



  封面摄影  

无题


 拍摄时间: 2023年11月15日

 拍摄地点: 上海图书馆


曾几何时,图书馆里的图书卡片抽屉是一种知识集聚的平台,也是图书检索的途径。但在互联网时代,它们消失了。那天在上海图书馆参加活动,无意中见到已经无人问津的卡片目录柜。感慨之余,于是拿出相机从多个角度拍了一组照片。这也算是对一种消逝了的知识储存和流通方式的追怀吧。

摄影、文字:顾  铮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



新闻大学


电话:021-65641289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邮箱:xwdx@fudan.edu.cn

微信号:Fudan_xwdx

在线投稿系统网址:

http://devjava.odb.sh.cn/fudanNews/client/contribute.htm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