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4期出版

目录

琱生三器铭文新解/裘锡圭

 

且停酪酒度荒年:释北魏正始四年禁河南畜牝马/胡鸿

高欢“建义”史事考辨——对《北齐书·神武纪》的订正/廖基添

重释南北朝文献的“素族”/董刚

 

李晟家族与长安城/李韫卓

白居易与新昌杨家——兼论唐中后期都城官僚交往中的同坊之谊/徐畅

杜牧的长安回望/杨思思

玄奘、窥基二塔铭的建立与文本流传——兼论开成间长安僧团之面貌/宛盈

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唐长安城题壁诗与诗人动态/曹羽

唐元和诗人邢允中辨误/王建勇

关于金太祖的一则佚史——兼论金朝修史的改篡问题/邱靖嘉、李京泽

义理史学的实践——陈桱《通鉴续编》得失论/王瑞来

王安石佚著《淮南杂说》辑考/杨曦

传奇、传记、小说——对三个概念及相关学术史的思考/罗宁、武丽霞

 

说《世本》非纪传体/王景创

通行本《唐大诏令集》卷八六《咸通七年大赦》、《光启三年七月德音》错简考/张雯

《元史·顺帝纪》标点勘误一则/展可鑫

 

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总目录

第三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评选方案

提要

琱生三器铭文新解


裘锡圭

提要:本文对五年琱生簋、五年琱生尊和六年琱生簋的铭文进行重新研究,对铭文所记“土田狱讼之事”的具体性质,以及铭文中不少文句的意义,都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公仆庸土田多刺”指公仆庸土田的问题受到不少指责、揭举,主要问题是公(召伯虎之父)对其受赐的仆庸土田上庸的劳动的剥削和仆的役使没有按照规定让王家分享,琱生就是王家派来处理此事的。铭文中“”字,应从李平心之说读为“藉”,“公藉其参,汝则藉其贰”意思是说,如召氏藉取庸所耕之地十分之三田地上的产物,王家就藉取其中(指召氏藉取之田中)十分之二田地上的产物。“其兄,公;其弟,乃”是指每家仆中应役的年长者归召氏役使,年轻者归王家役使。“廛”字应读为蝉联之“蝉”,五年琱生簋铭中召伯虎所说的“蝉我考我母命”意思是说,在对“公仆庸土田”的处理上,他遵循他父母的决定;六年琱生簋的“蝉命”是说仍遵本来的王命。文中其他新见从略。铭文反映了召氏“公仆庸土田多刺”一案的始末,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代统治阶级对仆庸土田的具体剥削方式是有很大价值的。


关键词:公 君氏 琱生 召伯虎 仆庸土田



且停酪酒度荒年:释北魏正始四年禁河南畜牝马

胡 鸿


提要:北魏正始四年禁河南畜牝马一事,透露出北魏后期文化转型中不被重视的一面。禁断畜养牝马是为了节约粮食应对灾荒,而河南地区之所以畜养大量牝马,主要是为了向洛阳的北族上层社会供应酪酒。酪酒是欧亚游牧世界中广受欢迎的高级饮品,也可视为游牧文化的符号之一。结合汉、唐、元时代的相关记载,本文对北魏洛阳周围牝马的数量以及畜养牝马的谷物消耗进行了推断,揭示出在农耕尤其是城市地区维持酪酒文化所需的高昂成本,在理解此次禁畜牝马事件之余,也对北朝文化转型问题提出更多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牝马 酪酒 北魏 文化转型



高欢“建义”史事考辨——对《北齐书·神武纪》的订正

廖基添


提要:对高欢“建义”史事记载最为集中详细的是《北齐书·神武纪》。不过,其真实性却值得怀疑。《神武纪》最严重的失实在于对若干史事的发生时间与先后顺序的篡改上。《神武纪》把高欢统领六镇余部的时间推迟到讨平步蕃之后,又把高欢入信都的时间提早了两个月,还刻意隐匿了部分历史背景和细节。尒朱兆派高欢东出的直接目的是抢占河北南部地盘。高欢入信都,在形式上是代表尒朱氏受降。史书与墓志中关于“建义”标志选取的种种混乱,也从侧面反映出时人对于清理北齐开国史曾有过多种方案。


关键词:高欢 信都起义 《北齐书·神武纪》



重释南北朝文献的“素族”

董 刚


提要:南北朝文献中的“素族”问题历来研究已夥,然而迄无定论。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其语言因素与历史演变因素,认为“素族”最初依托其在晋代新生的同义语“庶姓”、“庶族”衍生,始见于刘宋后期,字面含义当为“无特殊性的姓族”。历宋、齐两朝,“素族”之严格义界均为“非帝姓宗室的士族(含高门士族与次等士族)群体或个人”。齐、梁之际,“素族”由于可以和寒人阶层相关的名类词相对,“素”字本身又有“素旧”义,遂逐渐产生指代“高门旧族”的第二语义。作为同音歧义词,两种“素族”在梁、陈时期始终并存,但梁代已发生过用“素旧”语素类推前代“无特殊性”语素所导致的史料误读现象,其进一步加剧了今人对南朝不同时期含“素”类复合词的语义误判。同时,素族的两种语义经宋、齐、梁三朝络绎北传,在北朝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均有发现用例。至唐代,仍有两方墓志可见“素族”的“高门旧族”语义,但作为“非帝姓宗室的士族群体或个人”的语义可能在8世纪以前已经消亡。


关键词:素族 南北朝 宗室 士族 高门



李晟家族与长安城

李韫卓


提要:奉天之难的平定使李晟及其家族作为武将新贵崛起于长安城中。与此前赏赐戡乱功臣甲第不同,唐廷为纪念李晟战功在长安城内外频繁地营建活动,促成定难政治景观群的诞生,使李晟事迹融入都城日常生活,深刻改变了长安的都市景观格局与公共记忆空间。通过分析长安官方与民间对李晟家族的记忆塑造,可以增进对于唐代长安都城信息网络的理解,走近李晟家族长安坊里的生活。


关键词:中晚唐 李晟 政治景观 信息网络



白居易与新昌杨家——兼论唐中后期都城官僚交往中的同坊之谊

徐 畅


提要:弘农杨氏是通过移居都城实现“中央化”,涉足科举实现“官僚化”的中古世家大族之代表。入唐,杨氏越公房的后人数代同居于长安坊里,形成靖恭、新昌、修行、永宁四坊望。本文梳理了文人官僚白居易与长安新昌杨家的交往,兼及其与同坊官僚的交游;复原科举官僚在新昌坊私人空间的宴集,并发掘其社会文化内涵;相比与靖恭杨家的姻亲,同居一坊的地缘因素,成为联系白居易与杨於陵家族的纽带,甚至左右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仕宦前景。由此个案可见唐中后期清流文化笼罩下,都城科举官僚联系渠道之拓展,及对新社会流动规则之主动接纳。


关键词:白居易 新昌杨家 同坊之谊 牛李党争



杜牧的长安回望

杨思思


提要:自开成二年(837)始,杜牧长期处于在京为官与照顾家庭的两难中,对长安的态度十分纠结。但到了会昌年间,杜牧外出为郡,诗文中却频频回望长安,表达了明确的思乡情绪。杜牧的长安回望,指向的是“旧第”和“旧庐”两个处所,二者都与杜佑关系颇深,对杜牧来说都是承载着家族政治声望的空间。这也使得杜牧的“思乡”并不意味着消极的“挂冠”,而是重返政治中心的“恋阙”。杜牧自称“北阙南山是故乡”,这种视整个长安为故乡的认同,又与其科举入仕的经历相关。


关键词:杜牧 长安 思乡 科举



玄奘、窥基二塔铭的建立与文本流传——兼论开成间长安僧团之面貌

宛 盈


提要:玄奘、窥基是唐代声名煊赫、创宗立说的高僧,开成年间追立的塔铭揭示了他们少为人知的身后遗事。本文以前人利用较少的玄奘、窥基二塔铭为基础史料,复盘长安僧众建立塔铭的艰难过程;藉《窥基塔铭》末尾衔名,解析开成年间以安国寺为首、活跃于长安的僧团情貌;关于《窥基塔铭》何以在圆仁《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中留下史迹,本文亦将给出文本流传路径的相关推想。


关键词:《玄奘塔铭》 《窥基塔铭》 文本流传 长安僧团



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唐长安城题壁诗与诗人动态

曹 羽


提要:题壁是唐宋时期诗歌的重要传播方式,长安城则给文人的活动交游和题壁诗的创作提供了背景空间。唐长安城题壁诗遍及各坊的寺庙、家宅、衙署、驿站、酒楼等地点。参与创作的诗人上至皇帝公卿,下至落第举子、无名小吏,主要集中于官员阶层。其内容记载了诗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包括干谒应制、亲友联络、游赏山水等活动,抒发着作者的情爱相思、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是为唐长安城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


关键词:题壁诗 唐长安城 诗人 活动与交游



唐元和诗人邢允中辨误

王建勇


提要:职官制度对古籍整理与研究意义重大,《剡川诗钞》直至《全唐诗续拾》相继制造的“唐元和诗人邢允中”,即因未及究细北宋武阶官左班殿直,而将北宋邢允中误作唐人。历代学者未能详绎虞世美《护国院记》碑形成的三个不同历史时间(这通刻立于南宋嘉定十一年的纪念碑,保存了一篇唐代佚文《护国院记》),从而导致这一错误知识的产生、流传。


关键词:《全唐诗续拾》 邢允中 左班殿直 《护国院记》 宋代官制



关于金太祖的一则佚史——兼论金朝修史的改篡问题

邱靖嘉 李京泽


提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引苗耀《神麓记》记有一则金太祖阿骨打的生平简史,其内容多不见于《金史·太祖纪》,可能源出金朝史馆的早期修史素材,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其谓辽天庆四年阿骨打于宁江州“拜天册立,改元,称帝号”,提供了一种与《金史》记载不同的开国史叙述版本,且其所记阿骨打死事亦有别于《金史》,它们均有助于说明金朝官方修史过程中存在的史事改篡问题。这就提示我们研读《金史》需注意参考其他宋元文献记载仔细辨析,以发现那些有可能被金人隐匿的真相。


关键词:金太祖 阿骨打 《神麓记》 金朝修史 改篡问题



义理史学的实践——陈桱《通鉴续编》得失论

王瑞来


提要:《通鉴续编》除了补充以前《资治通鉴》未备之远古叙述和契丹早期历史的最初两卷之外,其余二十二卷都是记述宋代历史。相比较元代坊间之作《宋史全文》,《通鉴续编》是陈桱独力完成的两宋史。虽然名为“通鉴续编”,在时间上接续《资治通鉴》,但就史书体裁而言,则是纲目体,是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接续。考察《通鉴续编》编纂的艰难过程,重点在于阐发此书的价值,而对于其中存在问题的发覆,亦希望引起研究者的警觉。


关键词:陈桱 通鉴续编 宋代 元代 纲目体



王安石佚著《淮南杂说》辑考

杨 曦


提要:《淮南杂说》是王安石早期的重要著作,但此书久佚,学界对其名义、作年及其与《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五至卷七〇的关系等问题,都有不同意见。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孤本《精骑》卷二保存了31段约2000余字王安石的佚文,应出自《淮南杂说》。结合这部分内容可以确定,《淮南杂说》原名《杂说》,应是皇佑三年(1051)至五年(1053)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所作,《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五至卷七〇没有篇目出于《杂说》。《杂说》在学术上呈现出尊孟抑韩、重《易》引《庄》的思想倾向以及较为明显的心学色彩,对进一步考察王安石文章学术及其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 《淮南杂说》 孟子 道德性命 心学



传奇、传记、小说——对三个概念及相关学术史的思考

罗 宁 武丽霞


提要: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用传记、杂传、杂传记来称呼《霍小玉传》等今人所说的传奇作品,元明清时传奇一词则一般指称戏曲文本,1920年代之后传奇才用以指称一个小说类别。作为古代小说之类别的传奇,是在现代学术体系中建构出来的概念和文类,人们以现代的文学观念、小说观念以及审美趣味去审视、选择古代材料,建构出传奇的谱系和历史。今人所谓传奇的作品,其主体是传奇性(体)传记,另外又经扩大化加入小说中的篇段以及其他文体和文类的作品。而小说中的传奇笔法和风格,违背了小说记见闻的写作原则,清代学者多有批评。将传奇理解为一种风格和写法,能更好地认识小说、传记这两大文类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传奇 传记 小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