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维迎:市场与道德伦理

张维迎 辛庄课堂 2022-04-06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辛庄课堂二期班招生中

(点击👆了解更多)


经济学和宗教伦理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我中心的。宗教逻辑和市场逻辑最大不同是,宗教试图改变人的心,市场不改变人的心,而是改变人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人类犯错误或干坏事有两种原因:一是无知:认知有限,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想干好事,结果却成了坏事;二是无耻:明知这事损害别人,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去做。比如,在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个链条中,好多人做了负面贡献,其中有些人可能出于无知,有些人可能出于无耻。

现实中,这二者不容易区分。许多无耻行为从根本上讲也可以说是因为无知,是缺乏智慧的表现,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简单地把人类犯的所有错误,都归于无耻,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关于市场经济,学者(包括经济学家)都要保有这样一种认识: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拥护市场的人没有想过用市场改变人的本性;反过来,正因人的本性没法改变,所以才有了市场经济,也才需要市场经济。市场使人的行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宽泛点说,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self-centered),自爱的(self-loved)。我不是说人一定是自私的,但人确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这样看,亚当·斯密也这样看。

亚当·斯密说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坏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围绕自己展开的。事实上,正因为人是自我中心的,才能有同情心。因为能将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如果人不是首先爱自己,何以做到“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同情心的大小,一是与物理上的距离有关,二是与生理上的距离有关。看到自己身边的人过世,比看到几千公里外非洲人的过世时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杀,比看到蚂蚁被杀时的同情心要大。为什么?因为猴子比蚂蚁与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对蚂蚁的同情心,可能比对植物的同情心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荤,只吃素,因为动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来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为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比为不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无几。这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都讲到了。

儒家的一整套伦理体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儒家伦理是有等级的,为什么从亲情孝悌扩展到宗族、国家层面?因为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国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否则你为什么爱自己的国家甚于爱其他国家?

关于人性的假设,无论科学的、宗教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一样。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这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没什么不同。亚当·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写出《道德情操论》,也不会写出《国富论》。同样,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会有儒家的道德伦理系统。正因为自我中心的这个本性可能带来问题,人类才需要被教导,才产生了宗教。儒家内部有人性善恶之争,西方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下人的行为描述也大相径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假定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主张都从这个假设展开。

市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人是自我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协助,人类怎样从以自我为中心到达合作和互助?或者说,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够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不是伤害?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尽管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归纳一下,大概有两种: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为自己得到好处。我称之为“强盗的逻辑”;二是通过让别人幸福使自己变得幸福。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仔细想一下,市场的逻辑其实也是宗教的逻辑,所有宗教都教育人要积德行善,也就是通过利他而实现自己的幸福。比如,老子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佛教主张通过了悟“空性”达到“无我”的境地,以“普度众生”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当然,无我要修炼才能达到,不是天生无我,要是天生无我就没必要修炼了,也就没有宗教了。从这方面讲,宗教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逻辑是通过改变人的心来达到善的行为,市场的逻辑不改变人的心,而是规范人的行(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

我有次去山西榆次,看到县古衙门有一幅对联,大概是这样的: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

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什么意思呢?善以心论,恶以行断。一个人是否是孝子,不能看这人给了父母多少钱、盖什么房子、买什么车;如果这样,穷孩子就没办法当孝子了。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恶人,不能看有没有恶的心,而要看有没有恶的行。道德伦理规范的是行为,而不是心! 

市场不求改变人的心,只求改变人的行为,市场就是你必须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来实现你自利的动机。从这个角度讲,市场本身是最讲伦理的,它使得你不能伤害别人,你致富也好,地位提升也罢,一定得建立在给他人创造幸福、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础上。这是我理解的市场的逻辑。

认为市场的逻辑和伦理宗教对立,完全不对。与市场的逻辑真正对立的是强盗的逻辑。强盗的逻辑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强盗行为的出发点可能非常善,当初搞计划经济就是这样。很多政府官员就经常使用强盗的逻辑,它不给别人带来幸福,但自己却可以获得幸福。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逻辑是共存的,有些人赚了钱不是因为给别人带来了幸福,而是因为给别人带来不幸,但这本身不是市场的逻辑。从长远看,在市场中一个人能持久致富,一定是靠诚实守信,而不是靠坑蒙拐骗,如司马迁所言,“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计划经济可以几十年里持续损害老百姓的幸福,比如剥夺农民的土地、强制农民生产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官价交给政府,但在自由市场中企业可能这样做吗?不可能!所以,我认为市场制度是最符合伦理道德的。

简单说,市场给每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只要你为别人创造价值。健康的市场中谁赚钱最多?就是服务人数最多的人。一个保姆,只能服务一个人或一家人,挣不了多少钱,但是生产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务几千万人,几亿人,赚的钱就多得多。市场就是按照你给多少人带来幸福回报你。给别人带来的幸福越多,赚得钱就越多;带给别人的幸福越少,赚得钱就越少,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但是,正如人们对好多问题都有理解上的偏差,人们对市场也存有误解。

对市场的偏见可能与人的妒忌心有关。同样情况别人赚钱了,你没赚钱,你会不满。人有一个特点:我们往往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失败了总怨恨别人;我们常把自己看得比本来高尚,把别人看得比本来卑鄙。赚不到大钱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不是我没本事,而是我道德水平太高,不愿骗人。那些人为什么能赚大钱?心黑。这是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要求别人大公无私的人,可能最贪婪,他们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忽悠别人以谋取私利。如说别人太贪,往往是嫌对方要价过高,希望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

关于市场和伦理的关系,从古到今还是有好多误解,有必要澄清。大家都同意,通过给别人带来幸福从而使自己变得幸福,最符合伦理。但仅仅靠说服,作用有限,还得靠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自由市场,就是自由竞争!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靠政府垄断,或者只允许一部分人干,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是强盗的逻辑。就像垄断银行,赚那么多钱,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强盗的逻辑。你存款时它只付百分之一二的利息,而它贷款时收取百分之五六的利息,这么大的利差,傻瓜都能赚钱。这不是市场,这是反市场。

微观层面上,每个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每个人都有一双看得见的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宏观层面上,市场是双看不见的手,这双看不见的手监督看得见的手一定不能干坏事。看不见的手一定是帮助别人的手,而不是伤害别人的手。如果在宏观层面还有其他看得见的手,这时候市场就可能无能为力,你的看得见的手就会伤害别人,而不是给别人带来幸福。 

道德理想只能在市场中实现

前文的意思不是否定宗教的、伦理的追求,它们和市场本身是一样的,使人有善的行为,只是宗教和伦理是从人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原心不原迹;市场是从行为上考虑问题,“原迹不原心”。

亚当·斯密说,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不是恶的行为,相反,他这样做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直接去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还要好。这就是亚当·斯密的伟大之处,他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实中也确确实实如此。再看看计划经济的后果,很难说它初始的目的有多不好,但带来的却是灾难,而那些大街上卖瓜子的人,出发点不过是自己赚钱,但必须做出别人喜欢吃的瓜子才能赚到钱。

其实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提出了。司马迁说得很清楚,人们追求快乐幸福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你说服也没用。“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要顺其自然,不需要搞出那么多的规划,那么多的产业政策,征集动员大家干这干那,与民争利是下下策。我认为司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由市场的坚定主张者、捍卫者。

早司马迁几百年的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主义者。老子承认人们追求幸福的正当性,他对政府干预政策对人类幸福的危害有深刻的认知,但他没有理解市场的奥妙,所以他教导人们,追求幸福的办法是节制欲望,清心寡欲。与老子不同,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节制欲望不是追求幸福的最好办法,市场经济可以将人的利己之心变成利人之行。农工商虞,分工合作,“各劝其业,乐其事”,“各任其能,竭其力”,财富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不召自来,不求自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并且认识到,财富是道德的基础,所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为富有不仁者,但为穷不仁者更多。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很无知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本性有什么不同,而在于视野的长短宽窄。同样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有人看得长远,有人却目光短浅。儒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君子是看得长远的人,而小人是短视的人,这就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市场经济一个特点,就是竞争中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的人,才能够真正赚钱,所以市场经济里的人特别注重自己的名声。一瓶矿泉水,它是谁生产的我们不知道,这个矿泉水公司的老板我们不认识,我们为什么能够放心喝它?就是因为利润制度的作用,你的利己之心,一定要变成利人之行。伦理、宗教、哲学,我觉得和市场没有任何矛盾,只是考虑问题角度不一样。因为人是无知的,教育就非常重要,就是让人们更懂得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不要为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有一点要强调,利他主义并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比方说,一样东西我说两块卖给你,你说不行,得五块才买,我说五毛就行了,你说不行,得二十块,这个交易绝对成交不了,因为都太为对方考虑了。市场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才能讨价还价,才有利益均衡,才有双赢。如果都是慷慨君子,交易价格反倒没办法确定了。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但这一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和找到,也可以反过来说,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因为善的动机既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我们需要一个制度,使你要满足自己的利益,必须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第二还要教育人。教育不是给人灌输什么,而是让人明白事理,不犯傻。就像我经常给企业界讲的,什么是企业?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是你的声誉、名声。我们天生就看得比较近,要让一个人看得远一点,需要有好的制度,还需要好的理论研究。我这么讲是有依据的。世界范围看,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健全,哪个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比较高,更诚实守信。不诚实守信你企业是存在不下去的,很快就会完蛋。相反,哪个地区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受到政府的干预多,哪个地方坑蒙拐骗就多。

我不否认修心很重要,但修心本身也是自我利益的需要,因为一个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我们希望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受人尊重,所以必须有个好名声,这些本身也是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需要。人的道德、善心,是基于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套用亚当·斯密的话,劝道人们行善的最有效方法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你的需要。如果一个人不关心自己,你瞪我一眼有什么关系?我不在乎自己,你打我一顿我也不在乎,又何必关心他人呢?

过去研究伦理学和研究市场的学者之间误解太多,其实人类的分歧好多都是由误解而来,是无知导致的。在化解分歧和误解上,伦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应该像亲兄弟,因为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伦理道德和市场的研究在未来应该完全成为统一体。事实上,在亚当·斯密之前,经济学不过是伦理学的一部分,大学里并没有经济学教学岗位,亚当·斯密本人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

共同价值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价值是我们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目的是解决我们的冲突和约束我们的行为。比如开车要靠右行,有这样一个规则,冲突就大大减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自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全球化出现后,一些地方的价值观、规则还会保留,但一些基本规则就得统一了。在中国开车靠右行,在英国靠左行,如果英国人和中国人在同一条马路,就要统一规则。欧洲各国原来的交通规则也是不一样的,拿破仑以来的欧洲一体化导致了欧洲交通规则的统一。瑞典在1967年之前是靠左行,后来改成了靠右行。

在全球化时代,一定要有全球共同遵守的规则。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可能是因为无知,也可能是因为无耻。如果没有共同价值,人类怎么可能相互交往呢?比如,不同国家之间要按照市场的规则交换产品,就得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制度就应是普遍认可的规则,我不能抢你的东西,我也不能强迫你买我的东西,只有通过谈判,才知道什么是公平价格。有个共同的规则,从平衡利益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承认共同价值,等于说开车不需要统一的交通规则,结果可能是冲突甚至更为悲惨的结局。当然,共同价值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一方的规则强加给另一方,规则的形成可能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再举一例。如果各国都坚持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大家就没法交流。一百多年前有人创造了世界语,但没流行起来,因为语言是数千万年演化而来的,人为创造一种语言就像计划经济一样不可行。交流首先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具体使用哪种语言可能与历史有关。英语成为世界商界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有诸多历史原因,其中最重要一个就是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现在学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中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可能变成共同价值。如果不承认共同价值,等于中国文化永远不能走向世界!

共同价值也是可能的。人类本来就是同宗同族,一万多年前的冰盖融化把各大洲分开,人类现在的不同文化是在一万年以内形成的。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基因上不应该有文化冲突。

人类好多利益冲突被我们大大夸大了,这些夸大有的是出于无知,有的是因为无耻。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比想象的少,好多利益冲突是发生在工人内部,而不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现在反对中国出口的美国人主要是美国的工人阶级,而不是美国的资本家,帮助中国游说美国政府的反倒是美国的企业家,而不是美国的工人,就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工人阶级的冲突大于中国工人阶级和美国资本家之间的冲突,尽管前一个冲突也由于人们的无知被夸大了。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冲突,中国和东南亚、日本的冲突,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无知的教育灌输的理念导致我们夸大了冲突。过分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对中国的利益或者说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不好的。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如果大家都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都想办法通过为别人创造价值,为别的国家、民族带来财富而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个世界的冲突就会变少。我在美国演讲时推荐美国政治家读两本书,一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自由贸易的理论;二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讲“大邦者下流”,说的是真正做一个世界的领导者,不能太趾高气昂,不能太跋扈,要有胸怀和气量。要领导不同文化的人民,尤其如此!

总之,共同价值,第一是必须的,第二是可能的,由此我相信人类的未来还是美好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只能走向强盗的逻辑,世界没有宁日,只有末日。

本文摘录自作者《市场的逻辑》第111-124页。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辛庄企业家精神大课堂成功举办

周其仁:不承认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会怎样

9月5日直播|周其仁教授在辛庄看经济演化的逻辑

“辛庄企业家精神大课堂”9月5日开讲,现场参会开启报名
王国乡:苦难人生中的学术研究(连载之三)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