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培红 | 同窗恩师聚上虞,谆谆教诲情义长

冯培红 大西北春秋 2023-06-13

【按】此为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回忆恩师齐陈骏先生的系列文章之一。文笔朴实,叙事质朴,有对往事追忆的真情流露,但不铺陈张扬;有对学术研究的理性分析却毫无晦涩难深之感,写出了一代学人独特的精神面貌。全文2501字,阅读约需6分钟时间。

裘斌是我的大学同窗,上学时虽然读的政治系,但与我住同一寝室。那时一个宿舍住七人,四张双层高低床,我住在靠门边的上铺,下面无铺位,放了两张桌子,对拼在一起。裘斌与我就在床下,开着台灯,面对面学习。大学毕业以后,我去兰大读硕士,裘斌回故乡嵊县师范教书,后来上虞、嵊县两地的师范学校合并,进而又并入绍兴文理学院,成立上虞分院,裘斌就在上虞分院工作。

老师的祖籍就在上虞,位于崧厦镇前庄村,清初因祖上启阳公任台州府学训导,而留居为天台人。2000 年,老师虚龄65 岁退休,但指导的博士生杨富学才入学一年,直到两年后毕业,老师才收拾行装,告别兰州,回归故乡。当时,老师的独子大受哥在绍兴文理学院工作,老师也受上虞分院唐院长之邀,被聘为越经济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住在上虞,给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开设讲座课,指导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写作,在故乡继续发挥余热。

2003年暑假,我与妻子去上虞探望老师和师母。因为刚下过暴雨,老师住的半山路公寓地势较低,一楼被淹,师母光着脚站在水里,热情地出来迎接我们。我都忘了当时是怎么趟过水进入屋内的,是脱了鞋像师母一样光脚趟过去吗?好像又不是。但师母赤足立水、热情招呼的情景却始终难以忘却。

那次去上虞,我们就住在裘斌家里,去拜访老师和师母时,裘斌也一同前往。在半山路畅叙之后,一起出门到舜江大桥散步,欣赏美丽江景,还拍了一帧照片,可惜没有拍好,比较模糊,但也是十分珍贵的留影。看到老师和师母回到故乡生活不错,心情开朗,加上江南的佳丽山水,以及与绍兴的儿子、宁波的女儿常相团聚,心里为老师和师母在故乡安享晚年而高兴。据裘斌说,老师还写过一篇《半山情》的文章,描述他在上虞的悠游充实的生活,是相当满意的。

裘斌为人忠厚笃实,又勤奋好学,与老师都在上虞分院,刚好又在教务科任科长,涉及老师的上课与指导青年教师的相关事宜,所以时常去看望老师,并向他请教学习。

老师从来是个倾囊相授的人,加上研究隋唐政治史,所以与政治系出身的裘斌有很多共同语言。早在1962 年,老师就写过一篇论文《试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治世”》,但一直没有发表,直到2005 年我为他编辑论文集《枳室史稿》时,才寻出收入书中。老师平时也跟我多次说到,他一直在研究古代的“治世”与“盛世”,甚至还给我看过他拟的写作提纲。但因为涉及政治比较敏感,上个世纪经历过各种运动的他对此心有余悸,所以有关研究成果没有发表。裘斌的专业是政治学,老师刚好找到了学友,于是建议和鼓励他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裘斌踏实勤奋,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围绕“古代治世、盛世的当代启示”这一课题努力钻研,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一系列论文:

1、《中国古代“治世”之政治成因及其现实价值》,《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年3 期; 
2、《试论中国历代“治世”的思想成因及其现实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6 年3 期; 
3、《试论中国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及其当代价值——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为例》(与齐陈骏合作),《学术交流》2007 年2 期; 
4、《浅议古代“治世”与“盛世”与当今和谐社会之异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年2 期; 
5、《古代“治世”、“盛世”与“大同”思想考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5 期;
6、《中国古代“治世”与“盛世”成因探析》,《浙江社会科学》2010 年5 期。

上面六篇论文中,有一篇是裘斌与老师合作发表的。关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老师以前曾对我谈过多次,最后与裘斌合作撰写论文,完成了心愿。老师在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期间,与他指导的青年教师经常合作发文,从来都是署名第二作者,这篇也不例外。

老师一方面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鼓励他们从事科研写作;另一方面提携奖掖后学,绝不自己求名,甘为人梯,品德高尚。
裘斌的努力并不止足于此,他还积极申报2006 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招标课题“中国古代治世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研究”,获准立项。经过五年的辛勤研究,最终于2010 年完成了专著《“治世”“盛世”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历史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还荣获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此书出版以后,裘斌给我寄了一本,并说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热心指导。我听了很高兴,也很感动,感动于我的大学同学和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俩已经成为忘年交,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的良师益友,他给裘斌提供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乐见其在学术上的成长。
裘斌后来到浙江师大做访问学者,到东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还曾借调到教育部社政司当杨光司长的助理。有次我去北京出差,还与裘斌见了一面,分外高兴。2012 年,他从上虞分院调到绍兴本部,而老师在师母去世以后,也从上虞搬到绍兴居住,以便儿子就近照顾。所以,裘斌与老师之间又得以常在一起,他在工作之余经常携妻子芹芬一道,去老师家里拜访,共同畅叙。

我在兰大工作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浙江老家,也常抽空去绍兴看望老师,每次去都会与裘斌一同前往。2016 年调到浙大以后,去绍兴看老师的机会就多了。如果不是陪着外地师友同去,一个人专程前往的时候,自然会叫上裘斌同去。有时我们全家同去绍兴,就和裘斌一家陪老师聊天、吃饭,其乐融融。

除了裘斌,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扬勇在柯桥,有时也随我一同去拜访老师。记得有一次大受哥设席,在座的除老师一家及孙女姗姗的公婆外,还有裘斌、扬勇和我在兰大的硕士一骏及其父母,济济一堂,欢聚的场景恍如昨日。还有一次,我去绍兴看望老师,住了两天,翌日叫了裘斌、扬勇及上虞崧厦的葛启航一家,与老师一起相见。那是在去年的夏天,也是我见老师的最后一面。

去年底,老师不幸去世,我连夜渡江,赶去绍兴,这次没有联系裘斌、扬勇。我与老师的家人一起将骨灰送到天台老家,直到第三天返杭以后,才将老师离世的消息告诉裘斌、扬勇。裘斌得知讯息,十分悲痛,说年前正要与芹芬去拜访老师,没想到竟走得这么突然。今年上半年,裘斌给我发来一篇他写的文章《回忆齐陈骏先生》,写了四千多字,读了令人内心酸楚、但又充满温暖感动。

    著者简介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魏晋隋唐史、西北史研究。著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发表论文125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