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粟裕为何得罪彭德怀

风马夜谭
2024-09-16



来源:凤凰网、中新网

核心提示:1958年粟裕大将被戴上一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帽子,成了我军解放后第一批被“批倒批臭”的高级将领之一。

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

毛泽东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马鼎盛:为什么说粟裕是开国大将军?解放军十员大将,粟裕排名第一。中共打江山的三大战役,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战功卓著。最难得的是粟裕敢于对毛泽东的命令提出不同意见,多次犯颜直谏,有古大臣之风。粟裕在红军反第一次围剿,消灭了国民党第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毛泽东填词以作纪念。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中共中央的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么高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绝无仅有。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使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解说:1947年,蒋介石对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奋力迎战。双方在孟良崮展开争夺战。整编74师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全美式机械化装备,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也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师长张灵甫出发前曾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粟裕全面分析了敌我态势后,决定突破惯用手法,实行牵制战略。粟裕(原声)我们那时候发动十几个纵队,只用了五个纵队来消灭这个七十四师,其他纵队都担负牵制,这也是不合乎常规的。常规都是牵制队少,突击队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牵制队不多,就不可能打这么一个迁灭战。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后一个年代,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人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解说:74师的四周是5个华野的主攻纵队,而在外边有国民党的10个整编师援军。战争到了第3天,74师发起疯狂进攻。粟裕(原声)打孟良崮,开始敌人很凶,而我们是仰攻,敌人是居高临下,我们也是很吃力。但最后六纵占领了垛庄,把他的后路切断了,把张灵甫的后勤机关打掉了,这时敌人军心动摇了,援军也没有希望了,这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转折。解说:总攻命令下达后,华野主攻部队攻上孟良崮,击毙师长张灵甫。粟裕(原声)七十四师太骄傲了,突出前进,我们就把他这个突出来的,就将了他的军。那个时候我们也是恨死那个部队了,我们也是打红了眼睛,非把他消灭掉不可。解说:张灵甫到死都没有想到,那个没有受过科班军事训练的小个子粟裕,竟有如此胆量,敢拿他和他的王牌军开刀。整编74师全部被歼,粟裕也因“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而声名大振。马鼎盛:1928年他参加湘西起义后上井冈山。在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击溃敌人后仅带3人乘胜追击,俘虏一百多敌人。朱德夸他是“青年战术家”,因屡立战功,粟裕一路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粟裕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他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为残疾。马鼎盛:1943年,粟裕率领数千人在苏北车桥歼敌军一千多,其中包括毙伤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官兵。打败伪军不稀奇,能一口气吃掉四五百日本鬼子,那已经接近“平型关大捷”的档次了。捷报传到延安,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预言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裕(右)和陈庚

一代军神刘伯承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解说:也是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被毛泽东赞赏的人,曾经两次直言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失误。一次是在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为扩大战果,中央决定将内线作战改为外线出击。由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回电说,不要到淮南去了,还是先在内线打好处多,天时、地利、人和,对我们都有利。粟裕(原声)古时候就有这样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只照抄照转上面的命令,这样下去非打败仗不可。高级指挥员不仅是熟练于在战役方面进行指挥,而且应该懂得一些战略问题,要研究战略问题,有三个方面,就是敌情、我情、民情。解说:最终毛泽东被说服了,同意先在内线打。结果,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在何时渡江问题上,粟裕再一次与毛泽东起了争执。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粟裕用了整整40天的时间,反复思考精心谋划,最终他向中央发出电报,并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粟裕(原声)我带三个纵队下江南,其直接目的是要调动敌人跟着我们部队去,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我考虑到固然能够调动一部分敌人,当时敌人的四个主力,战斗力比较强的主力部队调不动,蒋介石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去跟我们打游击。在中原战场这四个主力军调不动,就不可能减轻敌人对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恰恰相反,我们这三个纵队也算是主力之一,我们恰恰在中原战场减弱了三个主力的纵队,所以基于这样的理由呢,我主张不过长江。解说:然而中央关于是分兵渡江南进,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歼灭战,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毛泽东决定按原计划渡江。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发报建议暂不渡江,他又一次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词。张雄文(粟裕研究所研究员):他顶得是很有艺术的,他不是直接的当面跟你顶,他表面说,他跟他几次讲,你让我过江,我准备了,但是我再提是留在北方更好。结果毛泽东把他请到了他的身边,当面跟他说,而且做出脸色要吓唬他,他说,你要是不过江,我就另外派将领去,这时候粟裕他还是认为,留在江北对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有利。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呢,当然也是一种试探,他觉得他有勇气,也同意,相信他的能力能在江北做出成绩。解说:最终毛泽东决定把渡江时间推迟,但还略带玩笑地说,既然留在中原,就要把邱清泉、黄百韬都算在你粟裕的名下,粟裕当场立下了军令状。张雄文:结果呢,果然如此,就产生了粟裕的三大战役,豫东战役,改变了中央战局;济南战役,就把整个山东解放了;然后淮海战役,就把整个华东中原国民党的正规部队全部消灭了。这个时候过长江,那是百万雄狮过大江了,不是以前那个小打小闹十万大军过江了,所以粟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解说:据战后统计,在解放战争中,四个野战军共消灭国民党军队807万人。张雄文:他们消灭的国民党,这807万平均一分,以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消灭的国民党最多,他是消灭了245万。毛泽东非常的意外,按照他的想法他把20多个中央委员、4个政治局委员都派到了东北,把他最心爱的嫡系将领林彪派到了东北,就希望把东北把它经营好之后,再来解放大江南北。他没有想过后面这个关,长江以内的人能打出个什么样子来,你们给我坚持就行了,等我东北的军队发展起来了,我再来把天下扫平。结果没想到东北还没有入关,粟裕和刘伯承两个人已经打得差不多了。马鼎盛:在西柏坡毛泽东向粟裕面授中原战机,两个湖南老乡吃着辣椒侃大山。毛泽东提起一年前孟良崮战役笑着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毛泽东又问“还有一个人呢”,“陈诚?”“不足挂齿。”“何应钦?”“何足道哉。”“白崇禧?”“离题千里了。”粟裕没法猜了,毛泽东说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这段故事有点像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国民党的整编74师是蒋介石的卫戍部队,这回被粟裕一锅端掉,美国造36门榴弹炮姓了共之外,还说明“小米加步枪打赢飞机加大炮”,毛泽东能不喜出望外?马鼎盛:1949年,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把敌主力8个军围歼郊区,保存亚洲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一代军神刘伯承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主席第一个铲土,他回身拉上朱德,又越过许多党政领导,拉上了粟裕,加上贺龙,一起为纪念碑铲土、培土,可见粟裕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

左起:洪学智、萧华、粟裕、陈庚

毛泽东两次点将让粟裕担当台湾战场和朝鲜战场指挥员

马鼎盛: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他的军衔问题还是大家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够条件当元帅,又有人说他为授衔闹过意见,被毛泽东批评。其实是毛泽东要给粟裕授元帅,是粟裕恳切地让掉了。资历、威望和战功是当时授军衔的主要依据。当年确实有人闹军衔;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评了少将要中将。还有人胆敢不接受军衔,或是嫌军衔低不佩戴而穿便衣。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当年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他极高的评价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粟裕却说:“我只是沧海一粟。”解说:尽管粟裕曾两次与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起了争执,然而毛泽东还是两次点将,让粟裕担当台湾战场和朝鲜战场的指挥员。早在1949年5月,中央军委就责成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1949年6月14日,毛泽东起草电报给粟裕,第一次明确提出攻台作战问题。粟裕向党中央汇报,说解放台湾是我国重大的事情,应交中央军委负责。但毛泽东还是把这件事情交给了粟裕。张雄文:打台湾的时候,是粟裕负主要责任的,有六十五万大军要打台湾,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军占据了这个地方,所以就不能打过去了。解说:粟裕在战争中曾多次负伤,其中四次重伤。三块弹片一直留在他的头颅里,因此常常头痛头晕难忍。虽然如此,几次大的战役他都坚持着拿下,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仍将全部精力放在攻打台湾的准备上,然而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再次将粟裕列为第一人选。张雄文:他有六次负伤,其中两次是在脑袋里面,这个子弹都留在里面,每到一思考问题或者说考虑问题多了点,就头痛欲裂。这个眼睛,吃饭都必须把饭菜摆在一个直线上,才能看得见,不然看不到,到了这么严重的一个程度。所以他就向毛泽东请假,要求先去休养一下。解说:毛泽东最终任命彭德怀为抗美援朝总司令。虽然无缘战场,但能够成为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的第一位战将,粟裕在毛泽东心中心腹爱将的地位可见一斑。

36年的冤案,了结时粟裕已去世10年

马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点将叫粟裕任总参谋长,到1958年却被撤职。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主要根据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老帅都搞不好关系。又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还说粟裕找苏联人“告洋状”。粟裕的错误被无限放大,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粟裕被迫多次违心认错。马鼎盛:有人为粟裕辩白说:“军委的意见我不能理解!”同时受批评的叶剑英元帅也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毛泽东问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对粟裕怎么看,萧毫不犹豫地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也讲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后来毛泽东当面向粟裕解释:“不是我要整你,是一千人大会批判你的。”这一段长达36年的冤案,直到1994年,粟裕去世10年后才了结。

粟裕在军事上是满分在政治上最多也就及格

解说:就在粟裕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操劳忙碌之时,一场出人意料的政治风暴却向他袭来。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一切有关粟裕的事件都被集结到一起。就连工作中遇到的小得不能再小的问题,也被无限放大,成为罪状之一。张雄文:粟裕是总参谋长,而彭德怀他虽然是军委副主席,但同时还兼国防部长,而在我们中国,是总参谋长的权利比国防部长要大,但是他是国防部长又是军委副主席,所以在这个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之间就有一系列的矛盾。就有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摩擦,结果就造成了后来很大的一个误会。毛泽东让粟裕每半个月向毛泽东汇报一次,但是彭德怀他就认为是粟裕越级上告。所以粟裕就觉得不好办,他就写,如果是向毛泽东报告事情的话他怎么办,他就说,请彭副主席转毛主席。那彭德怀一看,让我转毛主席,我又不是你的通信员,他说我又不是你的通信员,把那个东西一丢,不理睬他了。解说:因此,有人说,粟裕在军事上是满分,在政治上最多也就能得及格。张雄文:得罪聂荣臻,其实事情很简单,跟彭德怀这个事情也差不多,是因为两个人在战略见解上的不同,同时也有个人的处事方式不同。解说:在1958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总参谋长被撤销,会后周总理马上找到粟裕说:“我不管你干什么,任何人让你粟裕离开北京都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粟裕才得以留在了军委。1966年,文革开始后,周总理提名粟裕主持国防工业,他被派到军事科学院给叶剑英当副手。虽然受到批判,但他坚持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十年浩劫结束后,粟裕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粟裕(同期)同志们一定非常关心未来战争的作战问题,我虽然是过去打过几十年仗,也曾经单独指挥过几十万大军作战,但是对于未来的战争,说实在的,没有经验,也缺乏知识,所以这个问题是颇费思索了。当然,有许多原则在未来战争中间仍然还是适用的,当时由于情况的变化,敌我力量的对比,也有不少的是需要改变的,需要改进的,甚至有些呢,还是需要变革的。解说:这篇名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成为粟裕研究,探索现代战争规律的最新总结。他率先突破军事领域里的禁区,实现了军事理论的“拨乱反正”。马鼎盛:从战争年代起,粟裕大将就养成了两大嗜好:保存手枪和看地图。解放后,他还保留收藏过好几种手枪——有国产的,也有外国人送的。就连他送给小儿子的第一件礼物也是一支袖珍手枪。粟裕是总带着枪的,因为他是战将。但是搞政治运动了,谁也得交枪。粟裕说“我们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人,连一支手枪也不能留了吗?”汉朝名将李广懂得交枪的痛苦,真正的军事家历来搞不懂政治。粟裕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电台被打掉,粟裕和中央失去联系,毛泽东以为他牺牲了,在延安开追悼会的名单里就有粟裕的名字。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于北京,但是开国大将军粟裕的精神不死。1950年6月,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决定解放台湾的战役粟裕指挥。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爆发,粟裕就是当代的靖海大将军,像施琅那样能完成台湾回归了。

【延伸阅读】

粟裕1978年接受采访,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忙扯他的衣服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对解放战争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是毛主席对粟裕做出的极高评价,也是粟裕一生战功总结的缩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样一场堪称他军事生涯巅峰的战役,粟裕在个人回忆录中,却未曾专门提及。

一直到1978年,粟裕已年过古稀,一生淡泊名利,“三次辞帅”的他重提淮海战役,却说了一句“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当时秘书就坐在他旁边,还轻轻拽了一下粟裕的衣角,示意首长不要再说了,却被粟裕一把打开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自建国以来,由于淮海战役真的太过经典传奇了,一直有不少人士致力于挖掘背后的故事,并以此为原型进行相关艺术创作。

但多数故事都是公开的书本上说的那些。

1978年7月27日,受上海出版社编辑相约,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导石征先准备写一部关于《淮海战役》的书。

为了寻求恢复历史原貌,石征先首次采访粟裕大将本人。

采访原定20分钟,但当听说石征先来自江苏,粟裕大将和夫人楚青结婚的地方后,粟裕很是高兴,特意叫夫人拿出了中华烟和牛奶糖,款待石征先。

征先说自己不会抽烟,粟裕便给他递了一颗牛奶糖,意思是请他吃喜糖。

而后18分钟,石征先谈了自己对淮海战役的认识,最后两分钟“请首长指示”。

此时粟裕兴致上来,忽然道:

“原来的时间限制作废,我给你4个小时!中饭也在我这儿吃。”

紧接着,就听见粟裕说了一句:

“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石征先后来回忆起粟裕当时说这番话时的情景,一旁秘书朱楹赶紧扯了扯首长的衣服,却被首长一把打开了,而他在一旁都震惊了,当即做了记录。

这样的话,粟裕在此之前从不曾说过,他在个人回忆录中对自己一生中参加的主要战斗都写到了,却唯独没有专门提及堪称他军事生涯顶峰的淮海战役。

而这一次,粟裕开诚布公地说了许多。

他从豫东战役开始,给石征先谈了他打大歼灭战、歼灭敌人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构想的由来,还谈了南线决战的提出与淮海战役的整个发展过程。

只是最后谈了4个小时,粟裕却又对石征先说:

“淮海战役我就不写了,交给你来写。”

也因此,石征先自那之后,翻阅了大量资料,包括战时的电报原文,最后他逐渐发现:

粟裕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且毛主席在多个场合的发言,也肯定了这一点。

淮海战役总前委5人,包括粟裕在内,还有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以及谭震林,毛主席后来只提及“粟裕立了第一功”。

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总前委最初成立之时,毛主席也不曾要粟裕到刘、陈、邓住地去开会,相反,是要刘、陈、邓到粟裕住地去开会。

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做?那是因为毛主席是把粟裕看成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的。

毕竟从一开始,淮海战役就是在粟裕的建议下举行的。

解放战争一直到中期时,哪怕解放军在战术和技术上都已经占有优势,都还没有人提出过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问题。

而粟裕却早在1947年第四季度时,便开始意识到,“我军必须把歼灭战发展到更大规模,如果我军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是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战机就很难寻找。”

基于此,粟裕提出了三个纵队先不下江南的建议,紧接着主导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进一步证明了打大歼灭战符合实际。

随后,又是一场歼敌10万的济南战役,有了这两场胜仗的基础,于是就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之时,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有关于此,粟裕在采访中直言:

提出举行淮海战役是经过长时间考虑的,前后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豫东战役之前,就开始考虑了,经过深思熟虑,冒着很大的风险,“斗胆直呈”,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并被接受。

相关电报原文显示,当时粟裕是1948年9月24日早晨向中央发电提议举行淮海战役的,9月25日,便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复电: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决战的序幕就此拉开,此战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只短短3个月就击败了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了。

当然这是后话。无可否认的是,举行淮海战役,这个事关中国命运的大问题,毛刘周朱等中央领导事先是没有想到的,五大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也是没有想到的,唯独五大野战军中的华野副司令粟裕想到了。

只不过粟裕一开始提出要举行的淮海战役还只是“小淮海”的概念,但后来由于战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小淮海”演变成了“大淮海”,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当时随着淮海战役的摊子不断扩大,粟裕认为,淮海战役必须要有二野(中原野战军)参加。

而这也是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第一次在同一战场联合作战。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相应的领导指挥问题,粟裕作为华野副司令员,如何指挥中原野战军?

于是乎,他给毛主席拍了一封电报:

“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电报是1948年10月31日发出的,当时在西柏坡的毛主席11月1日就回了电,同意华野归陈、邓统一指挥。

11月6日战斗打响,11月16日,战斗打响10天,淮海战役的摊子已经越摊越大,“小淮海”演变“大淮海”,鉴于粟裕此前建议,毛主席进一步想到成立一个领导机构来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时,中央军委宣布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5人小组,其中又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也因如此,后来有人请粟裕谈淮海战役,粟裕会说:

“淮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淮海战役这个大题目要请小平同志来讲。”

从级别职务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

左起:粟裕、曾希圣、陈庚

而粟裕又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是从淮海战役的军事指挥说的,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也便明确讲过,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淮海战役指挥,当然就还是由粟裕负责指挥。

只不过名头上,粟裕只是华野副司令员,这便是后来毛主席说粟裕“三辞元帅”的缘故,所谓“三辞元帅”,第一次就是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第二次就是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至于敌方指挥,粟裕在采访中也曾提及,他直言:从敌人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这个人很“小气”。

粟裕解释说,蒋介石这人有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如果你拿下了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蒋介石就很“小气”,一开始舍不得丢44军,要黄百韬在新安镇等待连云港撤来的44军。

这时,毛主席完善了作战方针,确定先打黄百韬。

很快黄百韬陷入我军重围,这时,蒋介石又舍不得丢黄百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百韬没有得救,黄维又被包围了。

蒋介石又把杜聿明从东北搬回来,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有得救,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而这战场形势不出粟裕所料,蒋介石8个兵团80万人马都被牵着鼻子走了,如刘帅所说“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一个也跑不掉。

用毛主席的一句精辟的概括就是“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粟裕展现出了超强大的兵团作战能力。

所以说毛主席的评价,不是随随便便提的,而是把粟裕建议“三个纵队不下江南”、豫东战役歼敌9万多人、济南战役歼敌10万多人拉开决战序幕的贡献都考虑进去了。

总而言之,没有伟大的淮海战役,就没有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所以他才提出粟裕同志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粟裕第三次“辞帅”,毛主席也才会给这位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心腹爱将极高的评价。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互为备份    各有内容情怀守望⬇️读者至上






(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为什么老板喜欢秦桧这样的“小人”?马翔宇撂“反腐炸弹”,五大问题需追问吴敬琏:这2个问题不解决,老百姓富不起来刘军宁:为什么民主政治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稳定同学聚会“怪现象”:4类同学逢叫必到,3类同学咋请都不来毛泽东罕见发怒:你们不能看眼色行事,尤其不能看我的眼色行事!
缘分天空长在

欢迎关注常来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马夜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