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综述: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北京会议现场。  朱高磊/摄 







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综述



2022年9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和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共同主办,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的“第九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论坛分别在越南河内和中国北京设立分会场,老挝代表团出席了河内现场会议。来自中国、越南和老挝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国际视角”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越南和老挝三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在致辞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不但走出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历史低谷的阴霾,更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自主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总体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稳定发展期,开启了集中力量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党代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对各国的大政方针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也将为大家进一步观察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提供又一次重要契机和窗口。在世界“资强社弱”的整体格局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仍将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风险挑战和政治压力。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的交流互鉴,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增强战略自信、优化战略前瞻,从而更加坚定地推进以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院长邓春青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既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要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越南和老挝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版图上日益重要的地位,并为当今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价值。社会主义国家要继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符合各国具体历史条件的方式,以推动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让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具有普遍性。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副院长坎腊西·乔本潘在致辞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处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老挝必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和绿色发展。老挝应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交流,从而找到适合本国的模式,实现新时代老挝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愿望。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论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深厚根源所在,是万里长河的不竭源泉所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方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对社会生产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调节,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道德性,未来社会文明程度非常高,整个社会共同富裕,强大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等九个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越来越强大。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原副院长范文德指出,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越南的实践中,才能找到适合越南的社会主义模式。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是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知识经济、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进步和公平;坚定保障国防安全、社会秩序安全;奉行独立自主、对外关系多边化和多样化、和平友好、合作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国际的外交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民族大团结的力量;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强调,新时代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他指出,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系到中国农民共同富裕,关系到中国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需要有效路径和举措,加强党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作用,培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庞大队伍。应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农民共同富裕高度,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推进乡村振兴如期实现。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党组成员、社会研究所所长坎鹏·帖门达理指出,为实现社会变革和建设美好新社会的目标,各国执政党必须建立起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回答实践问题三个基本要求的理论基础。老挝人民革命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凯山·丰威汉思想作为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各方面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在历届党代会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认识。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所原副所长、人类学研究所梁廷海指出,越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包括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文化的建设和人的发展是革新事业的目标和动力,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越南民族的先锋队,等等。越南社会主义模式体现了越南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成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贡献。



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实践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不同的维度分别作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等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了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的正确把握,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仍然强调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其重要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党组成员、历史与考古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坎满·西潘赛指出,目前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人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仍面临诸多障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多边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需要交流、合作、互鉴,推动各国社会主义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研究部主任潘金娥指出,2021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重大事件有: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赏;四个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召开新一届党的代表大会,积极抗疫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非执政的各国共产党坚持议会内和议会外斗争,作出适应性调整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巴黎公社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回顾,重温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早期革命家的革命思想,旨在以史为鉴,应对现实挑战。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研究所博士陶氏明草指出,经过35年的革新,越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更加鲜明,国家建设革新呈现六个方面的总体变化:实施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实行民主、社会公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权国家,执行进步的对外路线,建设纯洁坚强的党。



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国际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贺钦介绍了古巴社会主义模式更新的新进展。她指出,古巴共产党八大强调,古巴社会经济模式更新必须坚守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在封锁与疫情的双重考验下,古巴人民在古巴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经济模式更新,加强民生保障与疫情防控,积极拓展多元外交与国际合作,为建设繁荣、民主与可持续的古巴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潘冯萨·坎班雅指出,老挝与越南、中国、古巴和朝鲜建立了作为朋友、兄弟及同志的牢固友谊,今后将继续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越南的支持,全面深化与朝鲜、古巴的关系,力图提升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东北亚研究所朝韩研究中心主任阮氏深介绍了朝鲜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她指出,自朝鲜确立“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线以来,侧重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从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各方面规定“社会主义企业责任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各层级经济单位的工作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荀寿潇介绍了朝鲜劳动党指导思想的演变与新发展,指出金正恩进一步发展了朝鲜劳动党的唯一指导思想金日成金正日主义,回答了“怎样建设朝鲜式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其本质归结为“人民群众第一主义”。



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三国学者还共同展望了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越南和老挝学者表达了对中共二十大的热切期待和良好祝愿。在闭幕式上,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院长邓春青致闭幕词。根据三方商议,“第十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拟于2023年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






作者单位:刘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9期

终审:“科社共运动态+”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