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个方面论析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摘要: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世界性潮流和世界性运动,

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各国特色,

又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由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表现为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和文明程度,

象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和全面提升,

体现着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理性化、社会法治化、生活城市化、生态绿色化等普遍性涵义。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表明,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化;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要认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世界性潮流,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各国特色,又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离不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各国特色,它寓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各国特色之中;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各国特色也离不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它决定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结构、发展阶段和追求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也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



一、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


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表明,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尽管遭致后现代化、反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理论的质疑甚至否定,但是从总体上看,如果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的具象历史中抽象出来,去除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现代化”一词已经成为一个标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演进的褒义性概念,现代化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和趋势。“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2]时至今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已历经几百年,无论是早期原发型的现代化还是后来追赶型的现代化,都曾历经血腥和经历阵痛。然而,今天人们谈论现代化,似乎更多的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和令人欣慰的事情,人们看到的是历经血腥和经历阵痛之后,世界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文明空前进步。


所谓现代化,尽管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得到公认的定义,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含糊的概念。但是,“现代化”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性概念,现代化似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和前进方向。一切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发展方向的美好目标,似乎都可以纳入现代化的范畴。


所谓现代化,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具有方向性和进步性的深刻变化,体现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各种文明要素特别是现代文明要素的发生、选择、发展、传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因此,现代化既是一种发展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事实存在,又是一种发展进步和文明进化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事实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1. 现代化象征发展进步的历史趋势和世界潮流


现代化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进步,而不是愚昧落后,主要表现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和社会转型。它发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在人类文明结构的各个层次,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科技发展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从政治制度发展到社会组织发展,其背后必然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向的思想发展、文化发展、人的现代化发展,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一种倒退。现代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等各个方面向着一种进步范式的转变,本质和核心是向人的发展进步的范式转变,向人的文明进步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而且现代化表现为一个世界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自从现代化形成以来,就不是某些国家或地区、更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目标,而是体现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和普遍性追求,体现为18世纪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前沿和发展趋势,体现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


2. 现代化体现进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目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世界上已经出现过多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各个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情况,虽然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但是都有着某些相同的现代化追求目标和发展目的。例如,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再次现代化模式、德国的再次现代化模式和兴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苏联模式,以及“亚洲四小龙”的赶超模式和改革开放后快速崛起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等。


撇开发展道路和具体路径的不同,总体而言,一个国家和社会实现现代化,都是为了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跃迁。体现在具体的发展目标上,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将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国际上先后以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力、国家能力、国家战略资源、国际竞争力等多种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和状态。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主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按照实现程度把现代化发展分为基本实现、平均实现和全面实现等水平和状态。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水平和状态,主要是看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水平等评价指标等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排行榜中排列的情况。


3. 现代化表现为具体的发展进程和要素结构


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对现代化发展过程、结构要素的理性认识和知识体系。当今时代,人们一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结构及其水平、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阶段等结构要素来看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诸如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技术结构、开放程度、政治形态、生活方式、社会福利制度、生态文明程度、人的现代化素质等。


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消费投资结构等比较科学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技术结构,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以及知识化、智能化等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必然越来越开放,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在政治形态上表现为越来越民主,社会法治程度越来越高,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和社会意识不断觉醒。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城市化水平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乡村除了提供现代化的农业之外,慢慢成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从福利水平来看,社会福利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包括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也成为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等。


4. 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的来说,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衡量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所有方面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进步要求和评价标准。首先,现代化是社会系统的全面深刻变革。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还包括由于经济领域深刻变革所必然带来的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社会领域的法治化、生态领域的绿色化等各领域相应的深刻变化。其次,现代化是社会系统的变迁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发展,从传统性转变为现代性,社会系统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一整套新的现代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替代。再次,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内容、特征和形态都是不同的。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从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然是“进行时”,并没有完结也不可能完结,而是一个没有“完成时”的不断发展过程,是从一个个国家到全世界的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结构性、功能性和制度性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韦伯学派社会学家莱因哈特·本迪克斯在《国际视野中的现代化》一书中提出:“对于现代化,我理解是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的一种社会变迁模式。它存在于一些领先发展的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之中,也存在于后来者的追随于前者的转变过程之中。”[3]


回顾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现代化前沿,先后经历了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福利化、绿色化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及其状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现代化的内涵不断扬弃又不断丰富,评价衡量的指标也越来越全面、具体、详细。归结起来,现代化的评价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现代化即物质文明的现代化。18世纪发生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源自工业技术革命掀起的社会变革浪潮,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的创造使人类生产、生活的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就是追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以图实现国强民富。二是政治现代化即制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国家运行体系必然也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只有与发展了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只有与变化了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人的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素质。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人类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人类对更高生活质量和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必然导致人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素质、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深刻变化。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人的更好生存、生活和发展,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说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说法,就是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人的发展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涉及人口类型、人口结构、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人的文化素质水平等;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涉及人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实践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



二、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涵义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发展,被认为是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的必经阶段。最初人们普遍把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方面,甚至出现了现代化即工业化、现代化即经济增长、现代化即人均国民收入提高等认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是包括经济在内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多层次的深刻变革,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标志,越来越成为一个发展性、综合性、世界性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如今,“现代化”这一概念虽然存在着千百种表述,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但是“现代化”这一术语却已被全世界广泛使用于一切场合,把它称为一种世界景象,一点也不过分。


综合世界上对现代化形成的一些共识,一般认为,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表现为近现代以来以思想进步为先导,以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现代工业化为动力,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结果。或者说,现代化是指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引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整体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在其中并逐渐形成新的社会特征,被称为现代性。所谓现代性,也就是在世界现代化运动进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结果所构成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世界现代化运动已经形成的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生产领域的社会化或工业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社会领域的法治化、生活领域的城市化、生态领域的绿色化等。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要体现这些所谓的现代性。


1. 生产社会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它是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以小农、手工、分散的农业生产及其水平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建立在工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社会生产力,即现代生产力。生产社会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其他方面发展进步的第一位因素和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生产社会化所表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尺度也不同,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网络化到智能化,或者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者并举,成为生产社会化的主要发展形态。


2. 经济市场化

现代经济是一种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经济形式,市场成为现代社会整个经济联系的纽带,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社会各种资源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市场,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进而引导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即形成市场经济。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进程中,经济市场化越来越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意味着经济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分明、资源配置市场化、市场竞争、必要的有效的宏观调控、经济关系的国际化等。当然,由于在市场形成的实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特点不同,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形式和市场化程度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3. 政治民主化

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上的发展进步,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化,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政治民主化越来越成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发展趋势。政治民主化意味着每个社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平等的权利,具有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利;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中能够自由地行使和实现自己的公民权利,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事务,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意味着公民之间享有政治权利的平等性,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更加重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程序化,并且在制度文明的强化中不断得到推进。


4. 文化理性化

现代社会文化理性化的典型模式,就是科层制,表现为效率、可预测性、可计算性,以及由非人性技术的控制所支配,行动者在受规则、规律以及庞大的社会结构形塑时,寻找最理想的方式以达成本身所欲求的目标。它既不同于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文化,也不同于空想浪漫的超理性文化,是一种以科学精神、人权思想、法律制度、公民意识、权利义务等理性要素为基础的文化生态。文化理性化既是生产社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基础,也是生活城市化、生态绿色化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基础。当然,新现代化理论也指出,现代文化也存在着一种非理性化的发展趋向,工业化导致现代文化从传统价值向世俗和理性的价值转向,表现为理性化、集权化和官僚化;后工业化则导致现代社会从生存价值向自我表达价值的转向,强调人的选择、自治和创造性,凸显个人自治和自我表达的价值。


5. 社会法治化

法律、法治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不仅发挥着管理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们自觉地接受法律、法治的约束,法治成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状态。社会法治化,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意味着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意味着法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至上地位和最高权威得到普遍认同与坚决支持,全体公民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法治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6. 生活城市化

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不断发展,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传统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为现代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城市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既包括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地理空间等的城市化,也包括社会组织关系、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等的城市化,是从物质生产方式到精神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发展。一般认为,人们在城市能够获得更好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诸如工作、教育、医疗、住房、休闲等。新现代化理论也认识到,随着超大城市的发展,世界现代化运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病、贫民窟,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创造出更高效、更先进、更绿色和更便利的城市,确保人们在特大城市里的生活质量,是生活城市化面临的新课题。


7. 生态绿色化

随着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当今世界又到了新的文明转型期,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赢的绿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具体表现为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转型、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人的生存价值向生态价值转型。新现代化理论甚至把“绿色化”称之为“绿色工业革命”,把绿色化与网络化、智能化一道,看作是1750年以来人类社会继第一次工业化与现代化——蒸汽机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现代化——铁路革命+钢铁革命+电力革命+化石能源(石油)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最大创新点,也是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就是使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意味着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业、绿色产品、绿色金融、绿色住宅、绿色消费等的生成,意味着绿色理念和价值观、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进步观念,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西方更早具备了进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因此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肇始和实践,都是从西方开始的。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西方在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17世纪之后伴随着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西欧各国开始最早迈向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现代性,进入现代社会,并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洲化和后来的美国化,或者认为西方的现代化经验就是颠扑不破的先验逻辑。


西方之所以最早进入现代化,只是由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变革所决定的,只是由西方的地理环境、政治传统、文化模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只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模式,诸如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和市民社会等,也只能看作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唯一的模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现代化理论那里,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被标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实际上是以偏概全,以一种模式掩盖其他模式。


由事物的多样性存在所决定,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存在统一的道路模式,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道路模式。事实上,即使近代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本身,也不存在一种统一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先后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般所说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指的也只是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差异性中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般性,而并不否定其存在的差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比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所以最早步入现代化,一般都经历过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一般都经历过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实现社会法治化的过程,一般都建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一般都有国内血腥榨取、海外殖民扩张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一般都以经济霸权、技术霸权、军事霸权、话语霸权持续控制世界市场、全球资源和国际秩序,一般都信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等。但是,这些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也是从差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中抽象出来的,不同国家所走过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等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并不完全相同,所谓“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并不完全一样,西欧、北欧、北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各有差异和各有特点。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欧洲一些现代化理论就开始极力鼓吹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欧洲化、美国化的论调,把美国、西欧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代化模式作为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唯一标准和道路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把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描绘与解释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向美国、欧洲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看齐与过渡的学习、模仿、追赶的发展过程,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凡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制度、文化等统统斥之为必须彻底抛弃的传统,把现代化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历史传统完全对立起来,把西方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方式等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认为这些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和仿效它们所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现代化模式,而且还必须全盘引进、照搬照抄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体制与制度、社会生活方式等。显然,这是极其错误和片面的。由于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不同,不可能完全搬用和移植“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沿着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建设现代化。


长期以来,早发型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标榜自己是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学习样板,代表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寄望于通过照搬和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模式,就能够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但实践证明,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外部环境等的客观差异和限制,照搬照抄和移植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陷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未能成功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金融危机长期得不到缓解,世界局部战争不断,恐怖主义威胁世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国际性问题乃至危机得不到解决,传统全球治理体系失灵等,各国内部社会问题凸显,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乱象有增无减等,使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遭遇空前难题,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一枝独秀,经济总量上升至世界第二,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始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亦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努力破解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种种难题,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方案和新的选择。历史业已证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道路。



四、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美国历史学家西里尔·E·布莱克从现代化发展的比较研究入手,把民族国家和政治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和中心课题,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化发展的起始条件和过程因素,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现代化整体发展进程的一般看法。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他把现代化分成四个发展阶段:一是现代性的挑战阶段,现代观念、现代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等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对抗;二是现代化领导的稳固阶段,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系统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这一过程可能要历经数代人之久并充满尖锐的革命斗争;三是经济与社会的转型阶段,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成为发展的重要特征,社会从以农业与农村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四是社会整合阶段,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发生重组,形成新的社会整合。[4]布莱克还进一步把这一关于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的一般看法描述为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与国际一体化时期等四个阶段。


在进行比较现代化的研究时,布莱克还将现代化社会区分为社会内部的转变过程与先进社会在此过程中所占的地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应被视为传统结构逐渐适应现代功能的独立体,另一方面传统结构在受到许多外力影响下适应现代社会功能特征也应被看作是一个社会体。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没有哪两个国家是具有相同的现代化资源、相同的传统制度、相同的人力或能一起发展到相同的阶段以及相同的领导集团与政策的。


通过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布莱克提出了现代化比较的五个基本依据:一是一个国家新旧政权转移的时间是早于还是晚于其他国家;二是现代化的挑战是来自国内还是来自国外;三是这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后是仍然保持原有之国土与人口还是经过一番变动彻底地改变了版图与人口;四是这个国家在近代是一个独立国家还是一个殖民地国家;五是这个国家在踏入近代时是否具有了可以适应现代功能的进步制度,是否必须输入外国制度来替代。[5]


根据现代化比较的五个基本依据,布莱克将世界1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现代化程度与方式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英国与法国为代表的现代化模式即英法模式。这种类型的现代化挑战来自国家内部,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经历了很长时期,先是进行政治革命,然后发生工业革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制度逐渐适应并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种类型是基于英法模式的衍生国模式。这种类型的现代化模式主要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特点是摒弃母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以一种非固定形态的社会姿态面对现代化,社会结构没有凝固,较易改变。第三种类型是除了英法的欧洲其他国家模式。这种类型的现代化特点是现代政治领导权的巩固,深受他国范例的影响,领土变动较大。第四种类型是其他欧洲国家在新世界的支系模式,即拉美国家模式。这种类型的现代化模式以拉美22个独立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为代表,特点是大多数人口是外来的、受欧洲母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与殖民影响较深,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形成力图现代化的领导集团。第五种类型是基本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模式。这种类型的现代化模式是那些政治现代化没有受到外力直接干涉,但受到先进国家影响的模式,如俄国、日本、中国、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泰国等国家。这种类型的现代化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央政府,都能抵抗外来的直接统治和全面统治,不存在创立新的国家的问题。这种类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现代化挑战基本上都是来自外部的,尤其是从外国获得有关现代化的知识,形成对社会内部的挑战。如彼得大帝与尼古拉一世的俄国改革、日本德川幕府的明治维新、中国晚清的戊戌变法和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与阿布杜尔-马杰德一世的改革,这些改革不是改革传统制度,而是加强传统政府的力量,以抵御外来压力,因而这些国家推进现代化的过程缓慢曲折,同时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与认同感使其在现代化的外来压力面前能够保持团结。第六种类型是亚洲和北非等34个独立国家和29个附属地区的现代化模式。第七种类型是南部非洲和大洋洲的31个独立地区和20个附属地区的现代化模式。[6]由此可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走过的历程看,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西方化、欧洲化、美国化的过程,没有也不可能全盘照搬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也不是模仿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或其他哪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道路的过程,而是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相结合,把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相适应,把借鉴现代化一般理论与创新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相统一,从而实现对已有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5.

[3]转引自:单世联. 从现代化到全球化[N]. 粤港信息时报,2001-01-01.

[4][5][6]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译者:景跃进,张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60,88,97-115.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戴木才,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重大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A027)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04期


终审:“科社共运动态+”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