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搬运工]所以“WITH COVID”是个啥子鬼?(第二版)

拍老师 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2022-03-14
各位晚上好,
话说前两天咱们批判了WSJ某奇文,
(请看这里:[奇文共赏]末日前的最后癫狂

但其实吧,
咱也不能一棍子把所有美帝主媒都给打死,
毕竟,要奇葩到WSJ那种程度,
真的不是很容易……
不是每一家都有本事把身段放得如此低贱……
比如今天咱要搬运的,
《The Atlantic》这篇打脸文,
就还基本上可以算三观正常、智商在线~
(不过这对于美媒来说已然很难得了)

至于这篇文章的打脸对象嘛……
很不巧,就是前几天咱略微提过一嘴的“With Covid”论。

关于这个“With Covid”邪说,
国外的朋友们想必早已耳熟能详了,
但国内的朋友们估计还真没太见识过这种赤裸裸的魔幻现实主义,
所以在正式开始搬运之前,
咱不妨先复习复习,
这个“With Covid”论,
到底说的是啥?

——请品鉴:

↑ 不爱点开视频也没关系,
咱复述一下福奇老贼的谬论吧~
简而言之,当被问到为啥最近儿童入院病例猛增的时候,
老贼答曰:
入院人数增多有两个原因啦,
一是感染人数暴增……但是入院风险还是很低很低!
二呢,则是可恶的With Covid啦……
比如那些摔折了腿的,
还有阑尾炎发作的,
进了医院才查出来新冠,
都怪他们,
才显得新冠入院人数虚高

当然了,
从现实层面来说,
老贼作为技术官僚的头头,
在新增确诊和新增入院人数全面爆表、
医疗体制风雨飘摇的至暗时刻,
挺身而出,
找点似是而非的说辞,
为防疫体制全面翻车的惨况洗地,
这个做法,勉强也算情有可原吧,
政治人物可不就是干这活儿的吗……

但可笑的是,
居然真的有很多人,
把这鬼话给信进去了?
更可笑的是,
居然真的有很多身在国内的围观群众,
也TM把这鬼话信进去了???


如果身处纽约这类的重灾区,
反正也没得救了,
只能躺平等艹,
那么搞一点精神胜利法,
先告诉自己"It's MILD", 
再告诉自己"It's just a FLU",
最后告诉自己"They're hospitalised with Covid"~
倒也不失为一种自我安慰,
毕竟多半难逃此劫了,
干脆退而求其次,
在感染之前自我麻个痹,
强行保持心态轻松吧~

——请品鉴:

不过呢,
正是因为美帝现如今弥漫的这种全体躺平的投降主义风气,
才更显得下面《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特别难得~
具体的各位自行品鉴吧

——请看:

标题:
新冠病毒感染症——住院人数就像看起来的一样糟糕
许多所谓的“偶发”感染,并不是真正的偶然,也不能被忽视。
这尼玛……
《大西洋月刊》这一出,
啥意思啊?
这活脱脱就是一只现行反思怪啊
还让不让人安心当鸵鸟了?

下面咱开始品鉴正文吧~


正文第一部分:
现如今因新冠病毒感染而住院的美国人,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目前的数字是147062人住在医院里(美东时间2022年1月13日数据),
比圣诞节那阵足足翻了一番
并且数字还会进一步急剧飞升。
与此同时,
还有破纪录数量的医护人员因为Omicron而发生院感
对于医院来说,
这种激增背后的数学运算非常简单:
更少的医护人手 vs 更多的住院病人,
必然意味着更糟糕的护理水平。
于是呢,在美国各地,
各种需要紧急医疗介入的病人,
现在都需要苦等数小时乃至数天
才有可能获得医疗救助。

不过呢,一些媒体和其他权威人士声称,
上述情况也许过于悲观~
为啥呢?
因为现如今的新冠相关住院人数吧,
不仅包括了因为新冠感染症而住院的病例(For Covid),
还包括了那些因为其他原因入院后碰巧检出新冠阳性的病例(With Covid).
或者也可以叫做“偶然的”新冠病例
在某些地方,"With Covid"的比例似乎非常非常高。
比如位于加州的UCSF医院最近表示,
他们有三分之一的新冠感染相关病例都属于"With Covid",
而对于佛州的Jackson Health System而言,
"With Covid"的比例甚至高达一半
以及,在纽约州,则有43%的入院病例都是"With Covid"~

各位你们瞅瞅啊~
这数字是不是让人异常安心?
少则三分之一,多则一半的新冠感染相关入院率,
居然都是注水的~
也就是这货的MILD程度足足比预想的高一倍!
还有比这更让人心安的好消息吗?
……
……
但是,别急啊,
请继续看《大西洋月刊》的表演~



正文剩下部分:
但是吧,"With Covid"和"For Covid"的区别,
可能比第一眼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
很多"With Covid"代表队的病例们,
他们入院的直接原因是各种基础病/慢性病,
但这些基础病或慢性病吧,
要么由新冠感染引发,
要么则因为新冠感染而急剧恶化~
并且更重要的是,
上述细微差别,完全不会影响,
全美医疗体系正在发生一场真实、紧迫而巨大的危机
无论患者入院的理由是"For Covid"还是"With Covid",
他们都在以刷新纪录的数量挤进每家医院,
而医院可能即将无法应付

对此,麻省Brigham and Women’s医院的Jeremy Faust老师表示:
“问题在于,我们仍然处于大流行的紧迫阶段,
每个试图淡化这一事实的人,
都应该先来医院品鉴品鉴~” 

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入院原因毫无疑问是"For Covid"——
他们大多数没接种疫苗,
出现了典型的呼吸系统问题,
并且需要吸氧。
从这样意义来说,Omicron可能不如Delta威胁大,
但这完全不意味着Omicron算是MILD。

UCSF医院的Sara Murray老师表示:
“如果某种病毒导致严重肺部病变的风险减弱,
但同时可以影响非常大比例的人群,
那么医院里仍然会出现很多重症肺炎病例。”
这类患者的比例,
正如《华盛顿邮报》之前报道。
在全美各地有高有低~
比如在Omicron已然开爆的地区,
这一比例可能低于之前的几波,
但在那些仍然存在大量Delta病例的地区,
或者接种率偏低的地区,
重症肺炎比例仍然感人。
比如说,传染病医生James Lawler老师表示,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院(拍老师画外音:那儿接种率低
绝大多数入院病例都属于"For Covid"~

不过,在跷跷板的另一端,
有些入院病例检出新冠感染也确实属于偶发事件。
他们去看急诊的原因,
可能是摔折了手脚
又或者阑尾破裂
拍老师画外音:这尼玛在夹枪带棒地影射福奇老贼……
直到接受入院前新冠检测时,
这些倒霉鬼才发现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
许多医护人员表示,
他们确实碰到过这样的病例——但很少
比如哥大医院的急诊医师Craig Spencer表示:
“这种情况确实时有发生,但比例不大。” 

然而问题在于,
搞这种"With Covid"和"For Covid"的二分法,
会让很多病例,特别是慢性疾病患者
完全没法选边站。
归根结底,新冠病毒感染症不仅是一种呼吸道疾病
它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系统,
比如它可以使虚弱的心脏跳动得更加无规律,
也可以使本来受控的糖尿病急速恶化,
或者还可以使本来就虚弱的人士更加无力,因此增加跌倒乃至摔折腿脚的风险。

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住院医师Vineet Arora老师表示:
“如果你本来就在住院的危险边缘疯狂徘徊,那么新冠病毒感染会毫不犹豫地推你一把。”
在这种情况下,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不会被列为入院原因,
但如果不是因为感染了病毒,
患者本来也无需入院。 
并且吧,部分病例之所以患上慢性病,
根本原因就在于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因为既往感染史已经实锤会增加糖尿病、心脏问题和其他某些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对此,Faust老师继续表示:
“所以,那些"With Covid"的慢性病患者,
他们入院后查出新冠感染可能并不是什么偶然。

当然,感冒或者其他病毒,
完全也有可能把那些处在住院边缘的慢性病患者推过界,
但是吧,正如Murry老师所说:
 “其他传染病通常没办法一次性感染如此数量庞大的人群。”
而Omicron(在Delta的助纣为虐之下),
虽然走的只是大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熟悉的老套路而已,
但其蔓延速度和感染者数量足以压垮医疗系统。
Arora老师老师继续表示:
“在美国本来就有很多慢性病患者
现在的情况就像所有这些患者都同时往住院部挤。” 

现在的问题在于,
上述那些因新冠病毒感染而导致基础病状况恶化的患者,
他们往往被和那些摔折手脚或者阑尾炎发作的一小撮人一起,
被打包计算成了"With Covid"。
并且,凭心而论,有些"With Covid"和"For Covid"本来也不容易区别,
就比如说,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心脏病发作,
到底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呢,还是单纯点背?

但是病人的健康问题,从来不会单独出现、孤立发展
它们总是会相互影响、相互重叠,相互加重。
所以整个"With Covid"和"For Covid"其实只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 
因此,Spencer老师继续表示:
“整个美国医疗系统正处于危机之中,濒临崩溃
不管是With还是For,都只是于事无补的数字游戏。” 

即使是那些24K纯纯的"With Covid"病例,
他们还是会造成等量的医疗资源压力
因为它们还是需要被隔离治疗
还是会占用宝贵的新冠专用病床;
并且他们还是需要随时接受监测,以防他们的感染发生恶化。
治疗他们的医护人员还是需要穿戴全套PPE。
最后,就算他们死于和新冠感染完全无关的病因,
他们的家人还是没法进入病房进行遗体告别
此外,如果他们需要后续康复治疗,
他们也没法被转移到康养机构……
总之,在医院既缺病床又缺人手的时候,
"With Covid"病例占据的资源一点也不比"For Covid"更少。 
对此,Faust老师总结说:
“如果医院承载能力已经达到90%,
然后又突然冒出来10%入院病人……
那么他们到底是"With Covid"还是"For Covid"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医院要被挤爆了。”

在Omicron面世后的短时间之内,
人们对这一变异株的固有印象就已然定型了——MILD
这对大部分个人来说,
这种看法也许是正确的,
但对于还没接种疫苗的人来说,
或者对于那些就算发生轻症感染也有可能发生Long Covid后遗症的人来说,
这种变异株绝对算不上MILD。
并且吧,在宏观意义上,
对于整个医疗系统而言,
Omicron更是完全不能算MILD。

关于"With Covid"还是"For Covid"的这场大辩论,
深刻揭示了人们对于全新变异株一厢情愿的轻佻态度,
以及全美国,不管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
应对本次大流行的持续失败
(The hospitalization debate illustrates how wishful thinking about the new variant, 
and America’s continued failure to consider the pandemic at both the personal and societal scales, 
is obscuring the danger of the current surge.)

与其说我们夸张了Omicron入院风险的危险程度,
倒不如说,
官方住院数据可能反而低估了我们面临的困境。
因为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所掌握的全美病床数量,
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医院的操作尺度,
因为每家医院可以自行决定自家医护人员需要护理的病床数量。

--以下删掉[各位你们瞅瞅啊~
这数字是不是让人异常安心?
少则三分之一,多则一半的]以上删掉--
但许多医护人员表示,
在大流行期间,
他们被迫护理的患者数量超出了他们可以安全处理的范围,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自己也感染病毒,
这一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另一个问题在于,
医疗机构的剩余床位数据,
往往会比实际情况滞后至少一周。
以马里兰州为例,
正如Faust老师所说,
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目前估计该州病床占用率只有 87%
但这个数字刚好比Faust老师的建模计算结果晚了一周,
并且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现在马里兰州的每个郡,都发生了医疗过载。

新冠疫情的相关数据一直是模糊、滞后且不完整的,
并且也没有一个单一指标足以说明入院病例的数量、他们的病情、他们的护理需求,可及的医护人员数量,
以及这些医护人员离崩溃的临界点还有多少距离。

我们没办法直接准确衡量医疗系统的负载程度,

但我们可以询问作为个体的医护人员,

他们在大流行期间的亲身经历。

在过去三个月里,

我们询问了数十位第一线医务工作者,

收到了数百份答案。

所有人都一致表示,

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士气低落、不知所措,

并且正在一个几乎无法承受的压力下工作。

所以,”With Covid”和”For Covid”的争论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无暇顾及对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正如达特茅斯学院的公卫专家Anne Sosin表示:

“美国医疗系统是否正在过载,以及会不会将要发生过载?” 


The U.S. is about to learn theanswer the hard way.








怎么样各位,

《大西洋月刊》这篇写得还不错吧?


但略微可惜的是,

作为主媒,

有些问题他们还是没能或者不愿意说透……

比如,根据之前咱八卦过的英国那边的情况,

所谓"With Covid",

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院内感染的委婉说法而已


最后,说到英国,

走一张那边的实锤图吧~


——请品鉴:


↑ 全英格兰各地区"With Covid"和"For Covid"数量变化曲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