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文共赏] 论,懂装不懂的艺术

拍老师 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2022-06-26


❶ 前言

大家晚上好,前天已经预告过了,(见这里:《今日果·昨日因(重制版)》)今天咱又一次被迫营业,对上面那篇奇文做个短文改错呗~(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文分两部分
上部分主要批判借着Bedford老师推文贩卖私货的王博士,下部分则干脆把发推翻车的Bedford老师也一并批判了拉倒……(是的咱最近心态就是如此膨胀,连Bedford老师都敢当面怼了




私货夹带大湿·王博士


——咱开门见山了啊,请首先品鉴(需要短文改错的部分咱已经用红框框出来了)

王博士这开局第一部分,
就把Bedford老师的原意给带到沟里去了……

——请对比品鉴:

Bedford老师确实说了变异株的适应性取决于内生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但Bedford老师同时表达的很清楚,
这个免疫逃逸能力,是escape from existingg population immunity(针对人群现有免疫力的逃逸能力)。
那么在BA.2开始一桶浆糊的时候,
市面上的immunity landscape是啥造型?
对于这个刚刚被BA.1犁了一遍,少说感染了六成人口的landscape,
居然也敢说“BA.2的免疫逃逸甚至略低于BA.1”
难道这就是NIH御用免疫学家的真实水准?
对不起……老夫拒绝相信……
所以一定是王博士在懂装不懂(并趁机夹带私货了)~

总之,话就搁这儿,
对于2022年2-3月份期间的那个immunity landscape,
BA.2的免疫逃逸还真就比BA.1更厉害,
所以免疫逃逸自然在BA.2取代BA.1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大业中发挥了一丢丢作用。



——请接着品鉴

首先纠正一个事实错误,

截止王博士发文之日(2022年4月21日),

BA.2已经有23个子亚型,而不是21个……

以后麻烦王博士找负责分支命名工作的剑桥Chris Ruis老师提前核实一下数字可好?


——请品鉴:

然后呢,这一句“BA.2会进一步进化,但只是较小的变化”

说明王博士要么看不懂新冠病毒的演化模式,

要么又是在懂装不懂夹带私货……

新冠病毒值得关注的变异株,

都是靠免疫缺陷病例(或者其他物种)长期感染养蛊养出来的,

比如Omicron本身就是现成的好例子:

弱鸡到无以复加的B.1.1,闭关修炼一年多时间,

摇身一变成为了B.1.1家族第529号子亚型——B.1.1.529。

而感染基数够大,就相当于闭关修炼的种子选手越多,

于是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之后,大概率就会有修炼到亲妈都不认识的BA.2徒子徒孙蹦出来制造惊吓~

所以王博士所谓的“只有较小的变化”,

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埋头当鸵鸟罢了……


当然了,现在BA.2面世时间还略短,

所以暂时没搞出来二代阴间变异株,

但Omicron家族老大BA.1不过早流行一个多月而已,

却已经有跃迁演化的雏形开始冒头了~


——比如说,请品鉴:

上面是4月中旬丹麦/美国检出的一个cluster~


——对此,以色列卫生部中央病毒实验室Shay老师表示:

翻译成人话:

一次跃迁演化搞出来10个突变;dN/dS华丽丽地七三开;
其中5个发生在刺突蛋白,再其中两个发生在RBD结构域,
(而且刚好是346和452两个阴间位点)还有两个则位于NSP12……(也不是啥好地方!)

这造型,怎么看这么像是免疫缺陷病例长期感染养蛊结果~
(憋怀疑,刷序列刷多了真的可以一眼认出来)但最焦虑的并不是这几个序列本身,而是Omicron居然已经开始发生第二代跃迁演化了……




——请继续品鉴:

这一部分槽点太多,

简直不知道从何吐起……


首先,BA.2.12.1的特征定义突变是L452Q

而Delta那玩意儿是L452R……

一个是谷氨酰胺,一个是精氨酸,

可谓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

这也能强行搬来助攻???


而且L452R它也不是“Delta的最关键突变”……

当然了,所谓“最关键突变”这种说法,

本身就很业余,且没啥意义,

但如果强行要给Delta评选出一个最关键突变的话,

那么唯一的选项也一定是刺突蛋白P681R

不解释。




——各位,请睁大眼睛品鉴:

呵呵,

王博士装疯卖傻这么久,

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人家Bedford老师那17条原推,

既没有提到“毒力”

也没有提到“流行病学”……

(不信自己看:https://twitter.com/trvrb/status/1516147533529038849)


为啥经过王博士一番懂装不懂地瞎搬运,

就平白无故多出来“毒力趋于稳定或减弱”“流行病学趋势越来越像季节性流感”这类私货呢?

还是说王博士懂装不懂的目的,

一开始就是想扯着Bedford老师的大旗贩卖私货?


——最后,立此存照,咱几个月之后再回头打脸:




❸ 顺便把Bedford老师也怼一顿得了~


各位,如果这篇批判文是一个过关斩将的游戏的话,那么王博士只不过是守门的无名小怪而已,真正的大boss,还是被王博士搬运17条推文的正主,美国天才奖得主、NextStrain掌门人、哈金森研究所Trevor Bedford老师~
这里为了防止有人觉得咱虚空打靶,咱先给Bedford老师那17条推文做个太长不看版总结吧,各位感兴趣的话,不妨对照看看咱总结得有没有偏差:
  • Bedford老师看到BA.4、BA.5和BA.2.12.1这三个新发变异株涨势比较喜人,所以有感而发,写了17条推文;

  • Bedford老师表示,BA.2相对于BA.1的主要优势是内生传染性,而不是免疫逃逸(所以王博士,你到底是咋搬运的……);

  • Bedford老师又说,BA.2一桶浆糊之后,接下来就要看它的徒子徒孙如何表演了……其中带有刺突蛋白双突变(704L+452Q)的BA.2.12.1成绩最亮眼;

  • Bedford老师接着表示,另外南非的BA.4和BA.5也很牛鼻,但不清楚这俩玩意儿是BA.2的小老弟呢,还是BA.2的亲儿子,并且这个区别也不重要;

  • Bedford老师继续表示:很凑巧,上面仨都有L452位点的突变!并且盲猜L452R/L452Q的增益是内生传染性!

  • Bedford老师最后预测:以后BA.2将主要沿着这三个分支继续开枝散叶,当然也有可能会有类似的全新分支生成,但总之最近BA.2都会沿着抗原漂变的路线低调变异一段时间,形成一种类似流感的变异模式。


当然了,咱只是一个匿名贩卖焦虑取乐的学渣,虽然咱不同意Bedford老师的说法,但咱亲自下场来怼的话,难免会被认为是在蹭存在感,所以下面咱还是以搬运其他大佬的推文为主,用大佬对付大佬,用推文针对推文,用魔法打败魔法,计划通!
——比如说,请品鉴:

剪断截说,Bedford老师在他的推文里声称,
他不清楚BA.4和BA.5到底是独立的Omicron分支呢,还是BA.2的子毒株,然后同为哈金森研究所大佬的Jesse Bloom老师看不下去了,他委婉地表示:虽然崔娃暗示BA.4和BA.5有可能是BA.2的子毒株,但我还没见过这方面靠谱的分析哦……





各位,上面只是开胃小菜,毕竟Bloom老师碍于同事的面子,不方便说得太透,那么咱就换个说话直爽的搬运对象呗~比如说,上文提到过的以色列卫生部中央病毒实验室Shay老师怎么样?(各位也可以认为下文是咱对Shay老师做的一次简陋的专访
——Shay老师首先表示:


翻译成人话:关于崔娃的推文,我的想法是……我搞不懂他为啥要声称Omicron的主要绝招是免疫逃逸,
这是他推文的理论基础,但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偏倚。
拍老师的画外音:这里咱帮Shay老师举个例子得了~就比如说,咱们这边前段时间发现的重组株XE吧~
——请品鉴:

XE的刺突蛋白跟BA.2一毛一样,毫无区别,所以它显然没有免疫逃逸方面的优势或者劣势,可它偏偏又有相对于BA.2高达每周20.6%的增长优势,
四舍五入跟BA.2.12.1在美帝的增长优势差不多了~这就是为啥Shay老师一来就要批判,Bedford老师号称Omicron的绝招是免疫逃逸,这一点是有偏差的……


——Shay老师又表示:

翻译成人话:崔娃又跟之前一样,只拿刺突蛋白出来说事儿,就好像新冠病毒剩下90%的基因都是刺突蛋白的点缀一样~但数据显示情况刚好相反,比如当初Delta五大分支的刺突蛋白部分造型一毛一样,其中某一个Delta分支跟现如今的BA.2差不多,
后来居上,一桶浆糊~还有个例子是Delta的M:I82T突变,这货也绝逼有传播优势)拍老师的画外音:Shay老师所谓的后来居上一桶浆糊的Delta分支,就是按照NextStrain分类法划分的21J clade,
——请品鉴:

以上五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分支,
其中最上面黄色的那一大坨就是21J。


——Shay老师接着表示:

翻译成人话:崔娃说他不知道BA.4/BA.5到底是独立的Omicron分支,还是BA.2的子毒株,但明明就有一大把的框内缺失突变,还有高度保守位点突变,以及相对于BA.2而言的回复突变,这些足以说明BA.4和BA.5不是BA.2的子毒株。
崔娃又说这个区别不重要,但这个区别它还真就特别重要。
因为子毒株的演化路径和演化时间都完全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流行以来毒株交替的规律显示了,只有发生过跃迁演化的阴间变异株才足以长江后浪推前浪,各种子毒株系列则几乎一事无成。拍老师的画外音:Shay老师真是爽快人儿啊,说话可比Bloom老师直接多了
——另外,请品鉴:以上是BA.1到BA.5的超级简化版系统发生树,其中横轴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演化时间轴,
明显可见,如果BA.4和BA.5变成BA.2的子毒株的话,
那时间差别可就大了……


——Shay老师又表示:

翻译成人话:
崔娃研究其他病毒研究出思维偏倚了吧~他之前研究的那些,都是早已完成宿主适应,进入稳态的病毒,这些病毒当然更偏向于抗原漂变模式。
也许以后新冠病毒也终将会走到抗原漂变为主的那步,但目前完全没有证据证明跃迁演化已经结束,毕竟这个病毒还有大把大把的fitness landscape可以去探索。


——最后,Shay老师的总结陈词:

翻译成人话:
奇怪的是,关于BA.4和BA.5的诞生,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没人注意到——有可能是BA.1到BA.5的源头,都是同一个免疫缺陷病例
围观群众们并不知道免疫缺陷病例长期感染事件对制造变异株的关键作用,现在亟需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个大问题。我们需要付出孤注一掷的努力为所有HIV感染者提供足量的抗病毒药物。拍老师的画外音:咱100%同意Shay老师的说法,详见:《今日果·昨日因(重制版)



各位,其实咱大致可以琢磨出来Bedford老师的真实想法。为啥他想强调流感式的抗原漂变模式?原因很简单啦,
只有抗原漂变模式才能预测变异方向,才能针对性地提前安排疫苗,才能走流感防控那种easy模式,才能仅凭疫苗就把握局势。
然而一厢情愿是没用的,Bedford老师……病毒不吃这一套,今日果,昨日因,觉悟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