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社这套书,为办好高校思政课助力|限时特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2022年3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以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发布会上,与会人员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情况。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套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标杆性著作,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提供有益参考,是思政专业教师和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必读书目。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标杆性著作




  • 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

  •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标杆性著作

  • 汇集众多国内思政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教学名师

  • 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思政专业教师和学生必读书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困惑,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较强创新性和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


该套丛书从编委会到每卷作者,体现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老、中、青三代的结合,既有相关领域的权威作者,也有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者;既有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也有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名师。队伍齐整,阵容强大。该套丛书适合高校思政专业教师和学生使用。



在推荐书单之前,小编要发放两个福利


福利一:购书优惠福利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品著作

全 场 5.5 折 两 本 包 邮

全 场 5.5 折 两 本 包 邮

全 场 5.5 折 两 本 包 邮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书优惠页面


     


福利二:转发朋友圈集赞福利

 

转发本文至朋友圈,配以下文字重磅图书来袭: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集赞有赠书。集赞至50,速度最快的20名用户可获赠书

集赞数量达到50,请添加微信:xia189327,备注赠书+姓名+工作单位/学校+本/硕/博/教师,发送集赞达到50的截图,小编将根据完成集赞的速度确定中奖用户。

活动赠书为书单中的任意一本(由读者任选)。

本赠书福利活动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3月25日15点整(北京时间)。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中的信仰

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文化与哲学”“哲学要与现实对话”“专业、职业与信仰”四个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顾海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四篇:指导思想探索”、“学科建设思考”、“课程改革研究”、“基本理论探析”,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理论问题、“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张耀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的主要结晶。全书由五篇十章构成,第一篇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第二篇探讨了如何从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整体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建设,第三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和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第四篇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促进其科学发展,第五篇总结了如何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应面向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作者身处高校,主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故在应用实践研究的第四、第五篇里仅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和依托关系。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工干部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各个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境界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通过自己30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将教学的境界理解为学术、体悟、学科三个方面,教学的学术境界、教学的体悟境界、教学的学科境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境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术境界表明,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首要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是使大学生能够“回味无穷”的关键,也是使教师能够“一身二任”( “教书匠”和“研究者”)的根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悟境界表明,对教学本身的研究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步骤。它所涉及的教学对象、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师素质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是使教学散发出“魅力”的关键,是使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学精神所在的根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境界表明,教学是由学科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学理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结合,是使教学具有“后劲”的关键,是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具有“专业归属”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建设论(1978-1997)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正确分析国情、做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78—1997年)的社会建设问题。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对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的阐述,为中国共产党构建完整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社会公平、教育、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对于现阶段贯彻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正视并解决社会不公正等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长远建设,对于我国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多年思考和积累的结果。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机制;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和学术崛起;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探寻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等。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信仰的根基、爱国的理由,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骤。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王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重要的、可资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与方法,是当前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本书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养成、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几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化与整合: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课热点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对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等内容进行研究,涉及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针对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肖贵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从整体性的视角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内在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精髓。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专业师生、理论研究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克勤 李婧 张泽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问题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话语建构与领域拓展。全书着眼于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的双重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建设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整体性研究。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田克勤 李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背景,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力求深入阐述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基本问题研究

高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是直接、全面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指导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门头等重要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有重大的区别,同时又与它们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本书集中呈现了高放教授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数十年研究的成果。本书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独特性,社会主义思潮的演变,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流派的划分,不发达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特殊规律,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经验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变化等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内容全面、思想深邃,适合高校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等专业师生及党政干部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

佘双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的经验借鉴和历史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矛盾和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基本环节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学情”和“教情”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环境和学科支撑,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的专著。




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

张澍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呈现了作者20余年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所走过的学术历程。作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重新提出和论证了关于立德树人、德育的前提性承诺、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规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等问题。
本书围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质、载体性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基本理论等,阐释了新时期德育思维转换的深层依据,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中国认识”与“认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级学科梦”等重大课题。
本书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流变和客观现实,在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了每一种命题的前沿性及其学科分量,将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之历史性、时代性、哲学性娓娓道来,是理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

陈锡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的新的条件下,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掌握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导权,真正成为支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主流思想,遇到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回应这一挑战。通过厘清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和理论自信奠定意识形态基础;通过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所体现的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表达中国道路形成发展的意识形态底蕴;通过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深究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导权的理论问题,并探索其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吴潜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学科建设热点问题,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突出阶段性特点,客观回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的理念、路径、方法和举措;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问题上的困惑,在坚定理想信念、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中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做出了有学理支撑、有说服力的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引论

骆郁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根本性、前沿性问题的探讨,着力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实践根源和价值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的塑造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关系及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及其优化问题,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形态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前沿的探索具有创新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论

戴钢书 张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新话题。本书系统阐释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和具体过程,并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过程及其理论教学链(厘掘思想、创新内容、讨辩激思、写讲促学、评阅叙事、交流汇报)、实践教学链(观、听、访、演、 帮、思)、管理教学链(考勤、作业、考试、活动、叙事)。理论教学链是指向,实践教学链是深悟,管理教学链是保证,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发力,共同组成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链的教学立体。本书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案例,孕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本书既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师生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戴钢书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及发展状况进行综述与评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进行相关界定。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背景、重要地位、德育功能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实际阐释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对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有效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

戴钢书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一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的探索之著。它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回答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由三编、十六个论题的内容组成,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统的理论观点。三编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基本理论构建,“观、听、访、演、帮、思”的实践教学链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研究

周向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的主题,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元问题(包括科学内涵、产生和发展、基本内容和鲜明特征等)、 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下篇围绕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发展研究的主题,重点探讨了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周之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法,重点剖析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思路,探索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第二编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课教育、干部教育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把创造性的培养纳入思想教育。第三编以青年成长成才为中心,论述了理想与人生、道德与人生、学习与人生、创造与人生、职业与人生、友善与人生等专题,贴近生活,渗透哲理。本书多为作者的经验之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亲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研究

王展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致力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改革,同时展现一个从教近70年的马列课教师真学真信真教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三篇十四章。
第一篇:军校教学篇。主要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事院校的政治课教育、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学习以及作者当时对党的理论教育方针的重要问题的思辨。
第二篇:思政教育篇。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高校贯彻实施“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情况,着重阐述云南的做法和经验以及作者的亲身体会。
第三篇:理论研究篇。主要阐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者理论研究的思路和重点,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创新,以及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专题研究

马绍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若干专题、列宁思想若干专题三个部分,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宁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中的若干重大贡献、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局限等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可供学习者或研究者参考。




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

陈秉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生活世界的逻辑前提——“人是什么”而写的。本书阐释了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既具有“结构”又具有“选择”;结构决定选择,选择也决定结构;选择在结构中,结构也在选择中。“结构与选择”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动力源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也是类群(家庭、组织、国家和国际组织)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生活世界的所有目的和规律都是通过人和类群的“结构与选择”实现的。“结构与选择”理论实现了人的生命本体论、生存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该理论被评价为:“试图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提出人的生命本体论——‘结构选择论’”“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提性基础”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等。本书填补了两项“人的知识空缺”,完成了六项“理论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视角

王学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围绕四个研究视角进行了论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视角,这一视角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范式、建设重点、整体治理、协同创新、制度保障、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储备等内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多维考量视角,这一视角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意识创新、供给改革、社会实践、遵循方略和信任构筑等内容,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前景。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视角,这一视角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立德树人、理想信念、社会动员、法治教育、生态意识、权威生成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引领视角,这一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

马绍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本书有理论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可供高校干部、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参考。




道德教育与“两课”教学

罗国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罗国杰教授多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思考与体会。全书分为六个部分,重点对思想道德教育与“两课”教学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及在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

沙健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主要论述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及其意义,相应地论述为走通这条道路所必须解决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在农村与战争环境下建设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了解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顾钰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三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研究的基本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思路和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和途径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戴艳军 王嘉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多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教学与研究的集腋成裘之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技术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视域五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方针政策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探索、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视域等方面,对于新时代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

逄锦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近若干年特别是近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研究和实际探索的小结。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探讨了马克思主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学习,第二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第三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第四篇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图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集中探讨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阅读。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书优惠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