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投资

投资中的天花板思维

价投蓝犁 蓝犁聊投资 2023-07-02

投资中不同标的的最终表现挺值得深思的,例如Dell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大约是2004左右,那时我在厦门dell,有次听我老板的老板说她参加一个会议里Michael Dell和Bill Gates为了供货的事情吵架,那个时候真心没觉得微软哪里比Dell强,但是今天两者市值和行业地位已经大大不同。

这就引发一个思考,为什么软件比硬件要好赚钱?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条也许是软件和硬件有不同的性能天花板。

首先我们定义Dell的核心能力,就是分销和组装。在组装角度,Dell当时在厦门的工厂盖得很漂亮,一层是工厂,我们这些做业务的就在二层三层办公。中午没事了就到楼下阴凉地方抽烟聊天。那时,Dell在组装角度是领先业界的。

Dell采用先下单后组装的模式,这是一种定制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SKU众多,所以协同能力要求很高。记得我们当时用的一个SKU定价系统叫什么SMARTS系统,作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维护好里面不同SKU的价格,以及教会销售怎么使用 - 因为实在太复杂了。

Dell进入市场是打IBM和HP,这两个老大哥的生产模式我不熟悉,但很明显他们无法应对,尤其是IBM,最终卖给了联想。

但是组装效率是有其天花板的,你优化到一定程度就没得优化了,那么后面就是拼人工成本,所以逐渐的,Dell把越来越多的生产外包给富士康等组装厂 - 这在当时生意上看起来是OK的,但战略角度,意味着和竞品相比,Dell在性价比角度的优势到头了 - 你没了组装的优势,就意味着没有优势了。

那我们反过来再看微软,微软的核心工作是做软件研发,拿Office举例子,这个天花板几乎是无限的,因为你可以不停的在office上堆叠功能,领先竞对。

所以投资的第一条是找到核心价值链并且评估其天花板如果有天花板,那对不起你只能赚增长的钱,但是没法基业长青。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做芯片的公司估值高?因为芯片的进化永无止境,现在主流产品是7nm吧?但是最新研发2nm的已经出来了。人们总是需要更小、更轻、性能更强的芯片,这是因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半大约是建立在硅基础上的。

所以探究这样的天花板,有时需要去考究一些常听到的话,例如摩尔定律,例如软件吞噬世界,背后的理由是什么,是否合理。

天花板有时是可以扩展的。举个例子,2008年我参加一次投资银行的试,当时我举了腾讯的例子,就是说它当时已经有了几亿用户,虽然收入还不高。这就是一种可扩展天花板的例子。这时需要一些想象力,就是不局限于这家公司当前的业务,而是要看它可能切入的业务。这种公司,如果在期,因为其主营业务没有被充分定价,也许是很合适的标的。所以第二条:如果一个业务有多个很容易切入的相邻市场,那么其天花板更高,该业务也值更高的定价。这里只看可能性和能力不看意愿,因为市场最终会走向ROI最大的环境。

有时候你有天花板也没关系,只要你有护城河

拿空调举例子,空调的技术十几年不变,但是空调的核心部件是压缩机,而压缩机的生产虽然没什么技术壁垒,但是压缩机产线的固定成本非常高,那么需要很大的终端零售规模才能撑得起。


格力是通过向上整合,将核心部件压缩机纳入自主的供应链。这带来一个结果,就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所以这个行业形成了格力和美的双寡头垄断。它成本低了以后,你可以选择低价格同样品质的策略,也可以选择相同价格更高品质的策略。

相比之下,Dell的核心部件则是CPU,但Dell没想法也没能力将CPU整合进来,因为只能拿整个价值链中越来越薄的一部分。

另外的例子,比如说航空业,也是固定成本很高,但同样航空公司很少有能力有意愿将飞机制造整合进来,因为每个独立的航空公司的份额都不够大。所以航空公司虽然承担了很高的固定成本,但却没法实现规模优势。

这里我想有一个大概的市占率范围,我猜测40%的市场份额是一个是否应该整合上游的一个界限。低于40%,你整合下来也很难达到外采的成本。40%是个大约的数字,在不同的行业也许是30%,也许是50%。

再举一个例子,拿我搞了10多年的云服务行业为例吧,AWS全球市占率大约30%,这就有点点尴尬了。因为再高一些,AWS的自研芯片、硬件(当然硬件组装不值钱,就可以形成类似格力这样的整合优势了。

所以第三条:如果有性能天花板,那么如果在市占率超过40%的情况下能通过整合上下游产生协同的规模优势,那也可以。

我们再举一个汽车行业的例子,汽车行业首先是经历百年,很早就大约到了性能天花板。现在的汽车和5年前的汽车相比,成本角度没有太大的优化。那么最终拼的是什么?人力成本。所以中国在经历20年左右的经验学习后,在综合成本(经验+人力)方面逐渐显现优势,在23年5月份也第一次出口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传统燃油车角度,其实上游整合程度也很高,举个例子发动机是核心部件,而丰田本田他们,都以高效、高可靠的燃油发动机知名。那么为什么汽车没有达到类似空调的寡头垄断效果?

也许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是汽车本身重量太大,所以本地生产/邻国生产优势比从日本运到美国要更大。好那你说本田丰田也可以全球建厂啊,那么也许第二个原因是汽车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所以消费者口味多样化。这个不像空调,空调就是简单的制冷制热别坏声音低,大家的需求基本趋同,而汽车这东西,比如国人喜欢大一点的三厢车或者SUV,北美人超爱皮卡,欧洲对两厢车比较青睐。所以很难一款产品打天下。

就是说汽车承载的不仅仅是用途,A到B,还承载了很多感性因素。没有人会对空天产生感情,但是很多人很爱自己的车。那就是多样化需求了。

那么你又说了,在苹果出现之前手机款式也是很多啊,什么翻盖的、什么带天线的。我仍然记得我此生最差的投资之一,就是花了6000元买了一个诺基亚6110,那可是在98年,6k到现在至少算6w吧?但是没办法,为了装逼,不得不买。那个诺基亚领导者6110,承载了我当时意气风发的感情。

所以苹果出来后,是把这种多样化做了分层,就是硬件上归一化,但是软件上多样化。你看,我们又在谈软件,而软件(IOS, App)的升级是永无止境的。今天有抖音明天有王者。

这一大段啰里啰嗦说了个什么事情?总结一下就是:

我们上面说的第三条,在一个需求多样化的市场,尤其是承载了感性因素的市场,是比较难成立的。除非像苹果一样,用标准化来满足多样化需求。好一长句拗口的话,水平还不够,见谅。

用这条把第二条修正一下就是:第三条(更新版):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市场,如果有性能天花板,那么在市占率超过40%的情况下能通过整合上下游产生协同的规模优势,那也可以产生竞争优势。

我们拿这条规则来对特斯拉进行一下逻辑推理,特斯拉现在是在做上游整合,主要是电池生产。2022年特斯拉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大约是13%,所以可以说暂时还没形成绝对的规模优势。因为这种情况下,一个第三方的电池厂商,可以有比特斯拉电池更高的规模和成本效率。但特斯拉的下游快充貌似得到了其他厂家认可,所以未知吧。有时间我专门做一期特斯拉的分析。

看起来最讨厌的就是多样化市场了,尤其是没法用标准化来实现的多样化市场。所以市场不一定要特别大,有时小一点的市场也很好。小一点的市场,可以集中优势资金,用广告对用户洗脑,将其标准化。这里的例子包括可乐,日化什么的。这些东西,本来是不承载任何感情色彩的,但是通过广告,形成了一个相对单一化的大脑感情记忆,那就有粘性了,这也是护城河。

多样化市场的另一个例子就是我从事多年的IT行业,更具体而言就是集成行业。我们的IT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供应方暂时还没法用标准化的形式满足这些多样化需求,所以IT行业活得都不大好。

这里总结一个第四条:对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寻找可以用标准化来提供服务的标的,否则不是个适合投资的市场。

好大致就聊这么多吧。全部总结一下:

第一条:投资的第一条是找到核心价值链并且评估其天花板,理想的天花板是无限可扩展。如果有天花板,那对不起你只能赚增长的钱,但是没法基业长青。

第二条天花板也可以是横向的,如果一个业务可以做横向扩展,那么其天花板更高,该业务也值更高的定价。

第三条: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市场,如果有性能天花板,那么在市占率超过40%的情况下能通过整合上下游产生协同的规模优势,那也可以产生竞争优势。

第四条:对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寻找可以用标准化来提供服务的标的,否则不是个适合投资的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