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报道|“犍陀罗与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合作新概观” 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庆祝中巴建交70周年,加强和扩大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文化合作与文明互鉴,2021年9月20—21日,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巴基斯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真纳大学塔克西拉亚洲文明研究所和(巴基斯坦)丝绸之路中心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研讨会以“犍陀罗与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合作新概观”为主题,与会嘉宾、学者秉持“文化多样、文明互鉴、协同发展”的会议精神,从经济、文化、历史、考古、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和犍陀罗文明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充分探讨,强调了学术研究中国际合作、范式转变和成果共享的重要价值。

    

    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主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乌尔·哈克先生(H.E Mr. Moin ulHaque)和巴基斯坦资深外交官沙希德·艾哈迈德·哈希马特博士(Maj Gen Dr.Shahid Ahmad Hashmat)分别致辞,回顾了中巴建交70年来的传统友谊和在文化合作与人文交流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搭建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合作。随后米安古尔·阿德南·奥朗泽布王子(Prince MiangulAdnan Aurangzeb)、孙英刚教授和李希光教授分别就“犍陀罗与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合作”、“犍陀罗研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中国与古巴基斯坦的文明互鉴”作了主旨演讲,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了犍陀罗研究在文化合作与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乌尔·哈克(Mr. Moin ulHaque)致辞


巴基斯坦资深外交官沙希德·艾哈迈德·哈希马特(Shahid AhmadHashmat)致辞


斯瓦特王子米安古尔·阿德南·奥朗泽布(Miangul Adnan Aurangzeb)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接下来,在20日下午、晚间和21日上午,进行了3场专题研讨,10位学者先后发表了演讲。


     第一场由真纳大学穆祖丁·哈卡尔教授(Dr. Mueezuddin Hakal)主持,主题为“丝绸之路:文化与文明的纽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所长赛义夫·乌尔·拉赫曼·马利克博士(Dr. Saif ur Rehman Malik)首先发言,强调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连通性是社会经济提升的先兆。巴基斯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总干事萨夫达尔·阿里·沙博士(Dr. Safdar AliShah)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巴基斯坦的丝绸之路愿景。真纳大学塔克西拉亚洲文明研究所所长加尼·乌尔·拉赫曼教授(Professor Ghaniur Rahman)概览了犍陀罗的佛教遗迹,以此为基础阐述其作为巴基斯坦未来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真纳大学国家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萨义德·穆罕默德·阿万博士(Dr. SajidMahmood Awan)从7个方面综述了中巴建交70年来的友谊,认为中巴关系无与伦比,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典范。

研讨会第一场“丝绸之路:文化与文明的纽带”巴方现场


     第二场由(巴基斯坦)丝绸之路中心伊拉尔·侯赛因博士(Dr. IjlalHussain)主持,主题为“丝路沿线文化合作新概观”。巴基斯坦发展经济学研究所佐勒菲卡尔·阿里·卡尔霍罗教授(Dr. Zulfiqar AliKalhoro)以自己的考古调查和研究为基础,展示了犍陀罗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古道与岩画,强调了它们在中外交通和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真纳大学塔克西拉亚洲文明研究所拉菲乌拉·汗教授(Dr.Rafiullah Khan)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分析了信仰伊斯兰教并构成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多数民族的普什图人对于佛教遗产的看法与态度。哈扎拉大学考古学系阿卜杜勒·哈米德教授(Dr. Abdul Hameed)以其在曼瑟拉地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对255处考古遗址和遗迹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考古遗址产生破坏与威胁,呼吁加强对丝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讨会第二场“丝路沿线文化合作新概观”巴方现场


       第三场由浙江大学犍陀罗研究中心何平研究员主持,主题为“犍陀罗的文化遗产”。阿拉玛·伊克巴尔开放大学巴基斯坦研究系巴德沙·萨达尔教授(Dr. BadshahSardar)揭露并重点介绍了存在于斯瓦特河谷古道和山口上的古代佛教寺院、铭文、佛塔、寺院、岩画和雕刻以及现代学者关于佛教神学和哲学的研究,认为斯瓦特的文化遗产与佛教文化和文明密切相关。真纳大学塔克西拉亚洲文明研究所萨迪德·阿里夫教授(Dr. Sadeed Arif)详细介绍了塔克西拉巴达尔普尔(Badalpur)佛教建筑群的历史和地理沿革以及自康宁汉姆发现该遗址后多达十三次的考古发掘,特别是2011年以来重新恢复发掘后的全新发现。揭示了其对研究犍陀罗佛教本身及其与秣菟罗佛教艺术的交流具有重要价值。真纳大学塔克西拉亚洲文明研究所穆祖丁· 哈卡尔教授(Dr. MueezuddinHakal)运用大量具体材料对犍陀罗建筑中三宝标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论证,认为犍陀罗寺院的平面布局有类似的表达并且展示了寺院平面布局的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各部分的演变。

研讨会第三场“犍陀罗的文化遗产”巴方现场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巴基斯坦外交部中国司司长法拉兹·扎伊迪(Faraz Zaidi)和真纳大学大学副校长穆罕默德·阿里教授(ProfessorMuhammad Ali)分别致辞,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感谢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高度评价了会议取得的各项成果。

黄华新教授特别指出目前浙江大学承担着中国唯一一个关于中国与犍陀罗文明交流史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切实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和犍陀罗(今天的巴基斯坦)古代文明交流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加强中巴友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致辞


巴基斯坦外交部中国司司长法拉兹·扎伊迪(Faraz Zaidi)致辞

最后,与会各方就在文化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人才培养、研究成果和资料共享等方面达成的共识签署了会议宣言,并在此基础上草拟了会议备忘录,承诺在今后五年内(2021—2025)全面深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结束、各方签署会议宣言


     本次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作为初期成果,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也将在近期内结集出版,以飨海内外读者。

文字:张利明

编辑:汪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