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故事的原始结构——2023 06期《科幻世界》评刊

chihui 大橘科幻 2023-08-25


这期聊聊故事结构。

在评刊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游戏:
想象一下,你认识某A,你们之间也许是朋友,也许是仇敌。但总之,你认识他,了解他,而且知道他的有趣的故事。
今天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你决定给他讲一讲某A的故事。
你问你的朋友是否认识某A,他摇了摇头。
于是你告诉他某A是谁。
这是友好的闲聊,所以你不会像介绍户口本或者面试简介那样说出某A的所有信息,你只会告诉他必要的信息:某A是谁,和你有什么关系,以及那些和你将要讲的故事相关的背景信息。
如果你要讲的是一个贪污腐败的故事,你会强调某A的“人脉背景”,如果你要讲的是一个关于生死健康的悲剧故事,你会强调某A的“家庭关系”。
然后你会开始告诉他某A发生了什么事。
在你和朋友交谈的时候,你们面对面,你可以通过他的反应,来判断这个故事的这一部分是否让他感到厌烦。你会跳过那些他明显表现得有点不耐烦的部分,然后直奔故事的关键——
某A,他,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怎么样了。
你可能会告诉他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或者一个复杂而又让人感慨的故事。你试图唤起你的朋友的情绪,而他回报你相应的——或者完全不同的情绪。
最后你们会感叹一番。然后继续闲聊别的话题。

是的,这就是“故事”最原始的结构。
“对故事必要的前置信息”是故事的开始。
“谁发生了什么”是故事的中段。
“唤起强烈的情感”是故事的高潮。
“情感的收束”是故事的结尾。
有趣的是,在“故事”进入印刷时代之后,作家们发现了一个秘密:你可以把情感的收束完全交给读者,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戛然而止。
欧亨利对此点了个赞。
接下来开始评刊,关于故事的原始结构,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小说点评中逐一展开。
(附注:由于黑猫太懒,本期栏目一概不评价。)


----------评刊的分割线-----------
《心语者》
这篇小说很好。
故事的前半部分很棒,开头足够吸引人,后面的展开紧扣人物命运,让读者带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一路看下去。
后半部分中平——进入到更大的社会场景之后,高潮部分出现了缺失,这里的情感共鸣没有能够推起来,就直接进入了情感的收束。
是为遗憾。
电影公司会很喜欢这样的作品:有观众可以普遍共鸣的情感,成本不会很高,有先进的技术和贪婪资本的碰撞,矛盾充分,人物鲜明(不包括富二代妹妹)。
如果要改编剧本的话,后半部分肯定要修改。手语的转化技术属于不容易进入技术升华的类型,所以大概会走场景升华或者情节升华的路子。
想象一下,一整个广场的聋哑人和他们的代言者,他们手臂的挥舞沉默安静,但他们发出的声音如潮啸雷鸣。
评价:已收藏,已推荐电影公司。


【故事结构:开头】
这篇前半部分很好,那就聊聊开头。
我们通常说的“开头要吸引人”,究竟怎么才算是吸引人?要如何才能吸引人?要像垃圾新闻一样出惊人之语吗?“震惊,八旬老翁怀孕”?
而且和故事的原始形态不同,我们可以用“咱们初中同学”这种人际关系来引起朋友的注意,但是却没法用同样的办法引起读者的关注。
回到之前的思想实验,如果你要对你的朋友讲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你就一定会挑选那些让他感兴趣的内容。
“xx也买了房……”
“xx出事了……”
“xx干了件大事……”
“xx跟他爹打起来了……”
“xx包小蜜……”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类,1. 你的朋友(读者)也经历过,会有一定共鸣的事情。2. 一些广泛的,所有人都会关注的情感。包括但不限于 恐惧、担忧、好奇、家庭情感、性、金钱、猎奇……
一个吸引人的开头,至少会包括其中之一。
要注意,“开头”不是指“开头的那句话”,而是指故事前半部分里所有“你试图唤起读者的注意力并且让他愿意读下去”的部分。有了这一部分,故事的展开部分才能够继续引导读者向前走。
以《心语者》为例,这篇作品的前半部分对家庭关系的描写徐徐展开,非常细腻,而且能够扣住读者的情感,所以给故事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虽然我见过很多开头写得很烂的反例,但是基本上不会出现在上刊的作品里。只有少数作品会在开头堆积冗赘的细节描写,迟迟不进入故事,让读者烦躁乃至暴躁。
毕竟,开头把话说明白,让人想看下去,这是作品能够发表的基本要求。
当然,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再重复一次)。在《巴黎圣母院》的时代,大段甚至整章的背景描写是作品受欢迎的前提。所以,重要的是让你的朋友想听你的故事,让你的读者看到和想看你的故事。
一切技巧都服务于此。


《井》
这篇小说的构思不错。对技术奇观的细节描写也很好。
可惜的是,整个故事像是由“一个技术奇观”和“一个遇险故事”硬捏在一起的产物。
工具角色+工具遇险。读起来就很艰涩。
感觉作者很努力地想要“用险象迭出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去看技术奇观”,但是并不成功。
如果具体到给朋友讲故事的场景,就好像你在对朋友说“他们遇到危险了”,然后开始讲奇妙的世界景色。过了一会儿你的朋友开始乏味地玩手机,于是你又说,“他们又遇到危险了”……
——可不可以这样写呢?其实是可以的。
最典型的同类作品就是 哈尔·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这篇作品就是用一系列的冒险,串起了对神奇的高重力星球上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的描写。在短篇作品里,也常见“用冒险来展开技术奇观”的做法。但是在这篇里,这个有效技巧却突然失效了。
换句话说,该技巧有效,但不是一直有效。
为了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最后得出一个啼笑皆非的结论。
紧张过头了。
没错……紧张过头了。
“他们遇险了”“我先给你说一下这个地方的科学原理”“他们快死了”“我给你展示一下这里的技术奇观”……
嗯……紧张过头了。
《重力使命》是用轻松愉快的公路式冒险,去慢悠悠地展开技术奇观。哪怕是《火星救援》,也会利用插科打诨和翻日历牌来让故事张弛有度。
《井》使用的故事紧张程度,是适合电影的紧张程度。但是在电影里,技术奇观可以直观地用景象去展示,不需要大段的文字描写来打乱遇险故事的节奏。
如果能够把遇险改成探索,让故事的节奏松弛下来,或许会更好一些。
或者走另一条路线,削减技术奇观的描写,专心写一个冒险与拯救的故事。
两者都可以提升故事的可读性。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写作技巧不同于简单框架,作品的质量虽然只有“好看”这一个评价标准,但是对这个标准的影响却是多维度的。A技巧(结构技巧)不适用,可能问题出在B维度(故事节奏)上。
评价:可以看一次。


【故事结构:推进与展开】
过了开头,故事进入中段,展开情节、叙述和人物,开始推进故事情节。
在这个阶段,作者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读者失去兴趣”。但也不能用力过猛。
《井》这篇就是用力过猛的结果,把情节线拉得过于紧张,以至于和作品的需求“展开技术奇观”不再匹配。属于失误的类型。
而《心语者》将故事的展开和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同调,效果就要好很多。
当然,本期还有一个绝佳的反面例子《依尘》(中),作为故事的中段,它用大段的公式、英语夹杂中文、繁复的描写和单调的角色情感刻画,让读者失去兴趣、暴躁、困惑、不想读。
故事中段就像是爬山的阶梯,要有丰富的风景,要有建设好的步道,让读者舒适而好奇地,一步步走向故事的山顶。
高潮和结尾,都在那里等待着他们。


《坎迪德;生命》(世界科幻)
这篇没有什么缺点,虽然也没有特别出彩的优点。开头有点用力过猛,但是该展开的科幻场景都展开了。
中间的情感推进和高潮部分的冲突恰到好处,再加上一个结尾的情感收束。
可以作为故事结构的标准例文。但也仅此而已。
评价:可以看一次。

《麦琪的标注》(脑洞问答机)
这篇也很不错。
富有共鸣的开头。
吸引人的展开(谁不喜欢看黄毛故事呢)。
欧亨利式的结尾。
评价:可以看一次。

《春雨》(校园之星)
这篇的标题有点烂。开头还算吸引人。中间展开规规矩矩。
结尾坑了。
不过以校园之星来说,可以打60分,我是说校园之星的60分。
评价:不是很想看。


【故事结构:高潮与结尾】
之前很少评校园之星,这次拎出来的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几篇作品,高潮部分和结尾都很有特点。而且是不同的特点。
《坎迪德》这篇,写了一个非常标准的高潮+结尾。情感推上去,冲突爆发,解决冲突,然后让角色的情感和读者的情感一起收束,节奏无懈可击,虽然也没有特别出彩。
《麦琪的标注》使用了戛然而止的手法,矛盾爆发,解决矛盾,升华矛盾,新矛盾爆炸。砰。
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然后把情感的收束和回味留给读者自己。
《春雨》的故事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努力想要给读者一个意外,甚至促使读者去思考。但是由于故事整体的深度其实没有到那么深,所以这个结尾反而用力过猛了。高潮和情感收束之间劈了岔。
如果说开头是为了唤起情感和共鸣,那么高潮和结尾部分,就是要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和共鸣的感受,至于是否收束结尾,则要看作品本身的需求。经常有作品为了追求欧亨利式结尾,在故事的高潮戛然而止。
但是戛然而止有两种,一种叫留白,一种叫腰斩。
戛然而止的前提,是你的高潮部分留下了足够的情感留白,可以给读者自己去回味。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变成腰斩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是推荐初学者好好把结尾写完,因为如果结尾冗赘,删起来容易。而高潮腰斩,再往上补东西,其实挺费劲的。
但是,大部分初学者,他们的中短篇作品最大的共性,就是结尾乏力。这一点我在70%以上的作者身上见到过。
访谈之后,得到以下几种答案“想要一口气写完”“急着写完”“不知道怎么结尾了”“一开始没发现后面节奏这么快”。
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下:
1. 把写完的作品收起来一星期不去看它。如果超过一万字,就放一个月。
2. 拿出来之后修改。修改的时候重新丰富高潮和结尾部分。

祝创作顺利。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