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入光明即修行

佛教慧日 2023-01-10



我们佛教的修行着重是心——心灵的状态。永明延寿大师有一句话叫“入定则一尘不染,出定则万善并行”。我们归入自己心性的时候,就会一尘不染。我们的心是方的,是圆的,还是扁的?它到底是什么形状?有一句话叫“说是一物则不中”。唐朝寒山大师说:“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当回光返照的时候,心不落于相,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为物所累,此心如水,上善若水,随方就圆。所以我们修行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事、物,不变我们心灵的光明状态、智慧状态,叫随缘不变我们的心。不变随缘,以我们清洁、光明的心而去应物,就像明镜去照物一样,这个是我们一种学佛的受用。



在出定的时候,比如在面对人、事、物的时候,叫“万善并行”。什么叫善呢?利己利人的。这个利又不是一种短时的利,它是一种究竟的、长远的利。哪怕是以世间的方法,比如有时候你看到的是很通俗的方法,但是我们的目标还是引导有缘人趋入“大道”。


我们佛教有一句话叫“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有时候人看到会说:“诶,你这个方法这么庸俗,这么通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慈悲的展现。这是要引领众生入“大道”的一种方便,有其内在的动机。


比如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佛法,请问这当下我们的心态祥和,我们保持着灵明的智慧,这是不是一种好的生命状态啊?我们在座的人,我们拥有这种能量场,这种纯净、祥和、向上的能量场,这是不是社会的财富啊?这是不是在传播正能量啊?那我们今天在这里就制造了善业,这就是人生之所为啊。


拿明镜照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些是不好的。有一些要为,还有一些要不为。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佛家里叫“戒恶修善”。善虽难也应当为,恶虽易也应当不为。人应当具有抉择所为和不为的这种智慧,也是我们应该保持的一种状态。


甚至我们要要求自己,不仅醒的时候这样,连梦里都要保持清醒的状态,连做梦都要保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觉知。当我们的生命越来越成熟,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我们的生命会超越肉体的生老病死,我们叫“了生脱死”。


不被业力所转,成为业力的主人,驾驭它,我们就会得自在,叫“观自在”。于一切业力之中驾驭它而得自在,超越生死苦海,这是我们修行人要为之努力的。我能够这么做吗?我正在这么做吗?我能以此来引导大家这样做吗?这个就是我们的修行。


——三参法师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二维码关注|佛教慧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