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3年夏季书单

 ©David Hockney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2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过去两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榜单和年度榜单。2023年春季书单也已于3月发布,以下为2023年夏季榜单,包含16部华语原创好书及7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2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3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夏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在北方》

张惠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大西洋上的晨雾渐渐变得稀薄,像牛奶被水稀释,最终于阳光中消散。她想到过去的那些恋情,那些模糊了的男人的身影、褪色的场景、破碎的片段。它们也像晨雾一样慢慢稀薄、消散,不留影迹。又一次,她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家。后来,她登上那庞大的破船,独自一人坐在船舱最后排,在船身震荡的颠簸和电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码头,眼见那熟悉的岛越来越远。她想起去年冬天站在白橡树孤枝上的那只黑鸟,格利克说过,‘它总能再找到一个家’。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北方》是张惠雯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近年写的九篇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讲述华人在异国的生活。在其中,张惠雯重新描摹了中国人的情感特质,呈现了与前辈作家不同的异国想象。


这些小说尤其塑造了许多成熟、坚韧的中年女性形象。她们面临着工作、情感与婚姻的困境,但学会采取更从容、自主的处理方式。在小说中,她们或是生活隐秘情感的发现者,或在生活中不断重新打量、理解和改变自己。随着小说叙事的推进,她们内心的褶皱逐渐呈现。于是小说形成情感的漩涡,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心灵的暧昧与重量。在张惠雯笔下,这些女性形象或许有些窘迫,或许也有未竟之事,但最终都做出了从心所欲的选择,走向更开阔的天地。


《在北方》里还有许多给人印象深刻的意象,比如那一场来自南方的大雪,比如孤绝又灵巧的“黑鸟”,以及正盛开时被晒干的玫瑰。它们让故事有了点睛之笔。张惠雯以细腻的笔触、轻盈的想象,记录了异国华人那些波澜起伏的心灵状态,所写故事不仅引人入胜,也有自由飞升的可能。




02


《澡雪春秋》

何向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3月版


春秋,这个汉词,吟诵起来有一种音乐的调子,是什么,赋予了这个战乱已经开始,不义盛行于当世的时代以灵动乐感的呢?是孔子这样一些后人称为儒的人吧。对于浊世,他们没有逃开钻到山林里去,而是以清洁之水不断地洗涤它,他们专注于此的样子像是对待自己裸露的身体。生逢乱世,那是真正的澡雪。


推荐人

赵泽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澡雪春秋》是一部历史哲理散文,书中的《青衿无名》《渡在海上》《澡雪春秋》《道在途中》分别对应着侠、佛、儒、道四种文化。何向阳以纵横捭阖的历史眼光、丰饶的文学学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进行了一次溯源式的追寻。


在历史与文学中遨游,何向阳看到了“侠”这一文化最质朴的价值内核,即“少年精神”,是青春、活力、锐敏,是创造与活泼,是不拘束,是有所为。在西行涉海与东渡传道的旅程中,她体会到佛陀从我度到度他直至共度的精神境界。而在儒家思想中,她更看重前儒时代的“行义”与“守节”,这突显了后儒乃至学儒时代缺乏的实践精神与坚定信念。最后,她在庄子身上看到了那种能够覆盖世代的超越思想,那是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切,是对“天地精神”的无畏追随。


何向阳以翔实的史料与文本,阐发了她对于中国早期文化别具新意而颇具深度的思考,在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回溯中,展开了一种深具开拓精神的书写。




03


《海边魔术师》

孙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在经过这个小镇的时候,我总担心大海会以某种招摇的方式忽然出场。或是盛大的蓝色从天而降,各种鱼类如星宿罗列其上,或是迎面扑来一个十几米高的巨浪,龇着牙齿,翻起雪白的肚皮四处张望。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海边魔术师》是80后小说家孙频的中短篇小说新作合集。这一次,孙频从《以鸟兽之名》的山林中走出,走向海天之际,在一个名为木瓜镇的海边小镇里构建了三个与大海有关的故事——《海边魔术师》《海鸥骑士》《落日珊瑚》。在山与海之间,孙频再一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谲瑰丽的幻想世界。


在孙频的山海宇宙里,木瓜镇是这个国度最南端的小镇,是大陆的边缘地带。与地理意义上的边缘相对应的,是木瓜镇里的“边缘人群”。来到这里的人形形色色,小偷、刑犯、破产者……这些人或被放逐、或是自我放逐来到木瓜镇,他们的人生与这个地方牢牢地拴在一起,水乳交融。因此,木瓜镇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它是失意者的精神园地。这些人,在人类社会中难觅知音,于是植物、动物、天地、山川、海洋、日月成了他们可沟通的对象。


一直以来,孙频都执着地用她的写作赋予万物以“灵”。这种万物有灵的理解不仅使她的小说充满了一种奇诡的氛围感,也传递了孙频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通过与万物建立感应来摆脱人在宇宙之中的孤独处境,也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性。




04


《深海夜航》

朱文颖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3年7月版


“虽然我弄不清楚引力波,弄不清楚时空中的‘涟漪’,更弄不清楚火山喷发形成的云团,但我知道那种神秘的、无法确定的力量。无法确定,没有边界,但它又确实存在……就如同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夜色中,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远处仍然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深海夜航》是朱文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历史学专家欧阳教授与太太苏嘉欣的感情经历和日常生活,与“微型地球村”蓝猫酒吧里发生的故事为两条叙事线索,通过引入知识分子处境、中年情感危机、精神障碍、跨国文化差异、大流行病、人工智能等因素,描绘了大流行病到来之际,既有历史纵深又具当下性和未来感的时代风景。


无论是生活在尘封的历史,还是身处当下的转折时刻,个人命运都仿佛漂浮在不确定与偶然性的暗涌之上。小说通过“箱庭疗法”这一叙事装置,揭开个体潜意识中难言的精神创伤与欲望纠葛。在科学与理性高度发达的时代,《深海夜航》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情感波动——难以把握的真实,气温的细微波动,文化与语言的巴别塔,以及创伤、猜忌、妒嫉……透过苏嘉欣、阿珍、莎拉等人形成的女性群像,朱文颖描绘了女性在中年情感、跨国爱情、姐妹情谊中的不同处境,也展现出当下时代转折面前,女性在国族、阶级、文化差异中的困境与选择。




05


《窒息的家 : 宣木瓜别墅》

须一瓜  著

文汇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这个家庭,这个成长的全部生命环节,你都要接纳。当你接纳自己是不完美产物的自己时,对家庭的怨怼,也就减轻了。记住:我们无法决定我们将遭遇什么,但我们可以决定,这些遭遇于我们的生命意义。”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须一瓜的最新长篇小说《窒息的家:宣木瓜别墅》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王红朵如何从家庭生活中突围,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写的是王红朵生命流年里的痛苦历程,却以诙谐、轻松的语调说出,这样的语言暗含着一种细腻的切肤感。


书中,“宣木瓜别墅”是有形的家,充斥着宣木瓜的味道和水库的湿气,而王红朵的原生家庭与婚姻家庭则对应着家庭关系的窒息,它们分别来自父母的严苛教育、哥哥的离家出走以及丈夫婚后的图谋不轨。在须一瓜笔下,女主人公王红朵没有温柔地消融掉这种窒息感,而是以一种冷峻感来与之抗衡。正是在王红朵的成长叙事和精神分析的更深层,须一瓜直面当下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的症结所在。我们能感受到,这位隐忍到最后去激烈复仇的王红朵的女性形象,不仅表现了子女与父母的代际冲突,也让家庭教育问题以普遍的、强烈的方式凸显出来。由此,须一瓜努力尝试从别样的角度表达“爱”与“理解”在家庭教育无可替代的意义。




06


《路遇见路》

裘山山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有个声音对我说,一刹那的事情,只存在于一刹那。此地此刻也不过是一刹那。二十年的岁月在宇宙中也不过是一刹那。你是一刹那里的尘埃,但你曾高高扬起。”


推荐人

田丽媛

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路遇见路》是裘山山的全新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路遇见路》《一路平安》《金牙》《事情不是这样的》等十二篇短篇小说,这些故事都围绕“路上”“平常”和“陌生人”展开。


裘山山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样态,她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展现小人物的矛盾、痛苦与困惑,描摹他们的善良、宽容与相互体谅。在这本集子中,裘山山透过日常和生存,延续着她对人性的体察。于是,我们得以看见《航班延误》中讲述丰富阅历的邻座乘客,《路遇见路》中离家出走的五十九岁邻家老人,《事情不是这样的》中追忆边关青春往事的老兵。裘山山敏锐捕捉到了他们生活中微小却意义重大的事情,将这些小欢喜、小悲情甚或是沟沟坎坎记录下来,转化为折射人性的横截面,从而赋予小人物和小场景以光泽。


裘山山的创作并未止步于还原普通人的悲喜实况,通过巧妙设置航班延误、堵车、车祸等日常生活中的停顿时刻,建立起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意外联结,借此展现他们的跌宕人生和精神困境,最终在互相救赎中收获抚慰与成长。这也是裘山山小说的情感密码,她以悲悯的情怀、温情朴实的叙述,守护着人性的光亮。




07


《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

阿袁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9月版


“她到底做不成波伏娃了,没有谁能做波伏娃的,没有人。那又怎样?至少她忠实于自己了——她一向是忠实于自己的。”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与顾小姐的一次午餐》是阿袁的中篇小说集,延续了阿袁惯常的知识分子写作,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高校里的人文学科的学者、教授,他们一方面追求特立独行、清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跨越凡俗的藩篱,在爱情的纷扰中徘徊不定。


阿袁对知识分子女性的描写是独到的,她生动地展现了她们优雅、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同时又无法摆脱物质和世俗欲望的纠缠。在这部小说集里,阿袁时而幽默俏皮、时而尖锐刻薄地指出了知识分子群体看起来超然,实则皆是饮食男女的本质。


在写作中,阿袁喜欢引经据典,而她化用的典故与故事人物的个性、当下情景产生着独特的化学反应,比如她要写一个女人的出轨,就把她比作《尤利西斯》里的莫莉;说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是化用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歌“绮而实质”;说做儿媳的不听婆婆的意见,就借用《围城》说她是一个“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的女人……对读者来说,阅读不仅是在作者编织的故事中巡游,更是在拾取作者精心抛掷的彩蛋,阿袁的作品中充满了她独特的“梗”,能够读懂阿袁使用的“梗”,读者便能收获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




08


《无尘车间》

 塞壬  著

译林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无论我再一次深入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事件,哪一个人,我永远面对的只是我自己,我的主格永远在场,我会发出声音、阐明立场。哪怕只是冰山一角,我也力图表现出它的丰富和鲜活的内质。最大的危机只能是,一个灵魂干枯的人,一个血液里再也激不起风暴的人,一个不再有爱的能力的人,正在沦为这个世界的围观者。”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无尘车间》是塞壬的最新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无尘车间》《岌岌可危》《日结工》三篇作品,是2020年-2021年疫情期间塞壬以普通女工身份深入东莞工厂的一次记录和反刍。从室内走向街头,从电子厂、模具厂再到首饰厂,塞壬记录了当下工厂劳作状态的世态一角。


这是一场从钝感的人生中醒来的历程,也是从流水线的劳作里收获情谊、重新激荡起血性风暴的旅途。最初,作为一个在工厂格格不入的人,塞壬写下“我”被机器异化的震惊感,写下刀锋般的辱骂、女工之间的微妙缠斗与日常经验的裸裎状态。在此过程中,女工黄红艳和作家塞壬之间的心灵对话,构成了文本里两种迥异视野的碰撞,它们为“我”和远方之人的灵魂质地敞开了新的面向。如何理解在“我”经验之外的工厂劳动日常,如何不断砥砺和淘洗自我,也成为散文集《无尘车间》的暗中聚焦之处。


从隔阂消融的瞬间,从无言合作的默契时刻,塞壬捕捉到了那些正在发生着的开阔的情感切片,她笔下酝酿的炽热情感最终汇聚于此。某种意义上,就像史蒂文森诗作里点燃一盏盏街灯的人,塞壬站在认真生活的低微者一边,她摩挲着生活的重量,重新理解劳动的尊严,也开始照亮日常劳作场景里那些素朴的情谊和飞扬的神采。




09


《猫选中的人》

朱婧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我的日常,变成和梅雨季家里的各种新生琐细的斗争,时刻注意保持厨房、浴室的干燥,衣柜放入吸湿剂,食物柜的各种干物米面仔细封袋,烘干细仔每日的衣衫毛巾。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猫选中的人》是80后作家朱婧在《譬若檐滴》之后的全新小说集,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朱婧在小说中并不着意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专注于现代家庭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以细腻的文字触碰到了女性在成为妻子、成为母亲之后隐微的心灵裂痕。


《危险的妻子》一篇带有南方梅雨季的潮湿感,霉斑不仅长在墙上,也长在夫妻二人的心中,而妻子的“除霉”则是日常生活中一场微小战役的隐喻。《我的太太变成了鼠妇》和《光进来的地方》两篇则用丈夫的独白,反讽地讲述了一段表面和谐的婚姻是如何走向破散,荒诞中照出现实的显影。《猫选中的人》以捡到的一只流浪猫作为生活的镜像,在回忆与现实中咀嚼亲密关系中的幸福与孤独。朱婧用充满疏离感的语言讲述家庭中的丧失与告别,如作者本人所言,“像风吹过了的瓷裂,生活展露的细小破绽,打破了完美,却是真实的留痕”。


朱婧的小说看似平淡、日常,却暗流涌动,她冷静、节制的书写直抵现代人情感幽微且复杂的内面。《猫选中的人》这本小说集为当下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深入家庭私域的秘径。




10


《夜樱与四季》

张玲玲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如果人真的想去一个地方,什么都无法阻挡,雨会停,道路会变干,群山会被移除,海水和云柱可以分开,只要等得够久,足够虔诚,总会到达,只是你不一定要去那里。你常常困于中途,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个方向。”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夜樱与四季》是青年作家张玲玲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录了她在2020年至2022年创作的七部中短篇小说。七篇小说的叙述形式富有变化,展现出小说家不断尝试新的文本实验的过程。有趣的是,这本小说集中的多数作品都与水有着密切联系。作者有时会写到一阵连绵不断的雨季,有时提及一场摧枯拉朽般的暴雨,有时会将故事放置于海洋、岛屿等与水相关的环境中。水既是推进情节的要素,更是带有个人特色的意象。水汽氤氲,让小说富有一种朦胧诗意的美感。


张玲玲的叙述声音也像是雨滴落在大地上的声音,带有一丝清冽。她控制着雨滴落下的节奏,笔锋在各色人的过去与现在之间不断流转,他们携带着被雨水冲刷到泛白的回忆四处漂泊,因缘而聚。故事在灵动的词句间徐徐铺陈,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在文本中错落有致地出现,似有若无间,那些幽微的情绪夹杂在潮湿的水汽中不断漫延,乃至轻盈自然地溢出,但人物的特质却并不因此显得飘忽不定。张玲玲笔下的人物仍然是富有实感的,尤其是女性人物,比如执意想要寻回丈夫遗体的船工妻子朱绮,选择独自面对父亲的绝症的杨绥。当生活中的意外来临时,她们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尽管难掩孤独迷茫,但仍选择携带隐秘的心事和沉重的过往继续生活着,不回头也不低头。那从容执着的背影让人动容。




11


《晚春》

三三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他告诉自己,她所说的一切,从未发生过。一遍一遍地确认,直到原本牢固的真相开始松动,他自己也分不清哪一部分是真的。某一刹那,他突然想,也许李曼很久以前就开始记恨他了,混杂着恨与需求。”


推荐人

张雪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晚春》是“90后”作家三三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晚春》《开罗紫玫瑰》《即兴戏剧》等八篇小说,其中《晚春》一篇曾获得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三三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悬而未决的时刻,但她并不刻意营造戏剧性的紧张瞬间,而是透过时间的绵延来观照当下城市生活中现代人内心的隐秘纠葛。


《晚春》中曾被恋人抛弃在晚年又重新一起生活的雅红,《无双》里对多年前故交念念不忘的焦逸如,《开罗紫玫瑰》中在“豆瓣”讲述自我故事的李曼,书中许多篇目中的人物都处在道德与伦理的模糊地带。三三写下人与人在不同社会关系下的试探与遮掩,将笔触伸向了人性暧昧难明的沟壑之处。从日常细微处出发,回望自身的历史来路,三三用冷静、缜密的语言写下人际关系内部肌理的疏离与黏稠,观察平静湖面下的波涛暗涌。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要摒除自我的障眼法,把自己折叠到一个低的位置,以感受到更多他人和世界的真实面貌”。




12


《飞往温哥华》

蒋在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4月版


“我们在金黄的梧桐树下停了下来,秋叶挂不住枝丫,风一吹,树叶飘过我们的头顶,落满了地面,有的树叶很轻盈地席卷朝前,有的竖着嵌进了人行道的地砖里,等一阵风来。母亲问我,你们会结婚吗?我说,会。


推荐人

冯文娟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飞往温哥华》是青年诗人、作家蒋在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她最新创作的六篇小说。蒋在的小说笔触克制,语言清新又不失厚重感,透出一股典雅之气。


小说中的人物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差异,有冲突,但这并非仅仅来源于文化之间的龃龉,更多来自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蒋在的小说讲述的大多是一些悲伤的故事,悲伤却并不悲观,在面临一次次密不透风的生活困厄时,主人公总能不卑不亢地冷静面对,在痛苦与无助中看到一抹希望,这使蒋在的小说在残酷中透露着温存的气息。


在描绘广阔世界的同时,小说也反映出人物在家庭关系中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幽深的精神世界。在蒋在笔下,家庭不再是温馨、稳定的场域,而是常常伴随着疼痛、伤病甚至死亡,正是借助对痛苦与挣扎的细微体察,她的写作慢慢抵达了故事人物的心灵深处。




13


《后来的人类》

糖匪  著

中信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人们,不单单是女人,还有男人,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无所不见的、时刻在观看控制着他们的系统,换来合心意的看护、照顾、安全。

监控系统,永恒的正午之日,绝对之物,将一切有形之物曝晒。

只有从外在的世界逃逸,进入隐秘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或许有一丝阴凉。


推荐人

田园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后来的人类》是糖匪最新出版的科幻小说集,收录了她2020年至今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定于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时。在那里,云端、电子主脑、智能设备有如密不透风的网墙,将人笼罩其中,又如唯一的真神,享受着人们不假思索的信服与顺从。科技高高在上,作者却将目光下移,落在后来的世界中那些最普通的人类个体。他们是一直依赖云上生活,却因患病重新思考记忆与遗忘、自我与云端等关系的老人;是在电子主脑已能全面监视和操控家庭事务时,被丈夫视为透明人,渴望看见自身存在的妻子;是看似普通,实则身负人与环境的秘密的美妆博主;是出租肉身,将身体视为与灵魂分离的一块单纯的肉,以赚取巨额报酬的困窘青年。作者细细描摹这些小人物如何于生活中发现裂隙,怎样横冲直撞又不动声色地寻找出口。


糖匪以富有勇气的想象、智性的文字,向读者推演不同逻辑、不同生存之道所通向的未来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想象坏未来”既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实验,又是一种烂漫的理想主义书写。




14


《春祺夏安》

杜梨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也许是打开佛香阁门的清晨,看晨雾把昆明湖装点成不同的模样,有时雾大,看不见十七孔桥,我甚至忘记了它的存在。也许是走到景明楼的码头,看见大爷在团城湖上拍小鸊鷉,游船队的员工问我要不要乘船去南湖岛。也许是游客都散去后的夜晚,鸳鸯飞上岸,在草丛里认真地寻找食物,而它的妻子站在密云引水渠边,看见我们眼神闪躲,默默躲到小柏树下。”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推荐语 

《春祺夏安》是青年作家杜梨的最新散文集。从1954-2023年,从西伯利亚远东到祖国心脏,从皇家宫苑到人情百态,在古典与现代、历史与当下构成的时空张力之中,杜梨注目于点滴生活,打捞起隐秘过往,将普通人生命里的失意快意、聚散离合娓娓道来。


这部散文集由“宫里”、“家里”、“柔软”、“无常”四部分组成。“宫里”四篇,杜梨以颐和园工作人员的独特视角书写“宫里人”的辛苦与妙趣和各自身藏的那些机缘命运。“家里”两篇,杜梨追溯祖父辈参与中国核工业建设的艰辛历程,回忆儿时在燕郊大院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三代人的辗转迁徙,照见一段几乎隐没的历史,牵系出随时代聚散飘零的个体。“柔软”与“无常”两部分则聚焦生命与生态,通过书写救助雨燕和小狗、关心时疫之冬珍贵的粮食蔬菜,散文径由生活微末处,试图通往对无穷远方、无数人们的理解。


杜梨笔下的日常生活往往闪烁着人的光点:苦中作乐的年轻人、帮工作人员在大风天寻回垃圾桶的小男孩、和孩童一起吃小雪人雪糕的爷爷……通过对记忆和生活的细细打量,散文集《春祺夏安》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从笑与泪中生发出无限风物。




15


《独坐》

奚美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阅读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围坐’渐渐变成‘独坐’的时候,你也许已经能够在那本书知识的五彩斑斓里遨游了,或许可以‘重塑’自我。”


推荐人

张雪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独坐》是表演艺术家奚美娟的首部散文集,共由五辑组成,其中《庞贝石与诗》一篇曾获全球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从童年回忆到外出游记,从书评影评到表演随感,奚美娟生活的不同侧面在书中徐徐展开,那些细腻温暖的碎片被如此拼凑在一起,构成了《独坐》这部散文集的醇厚质地。


作为一名演员的散文集,《独坐》的序却是从读书开始谈起。奚美娟在书中多次强调文化的意义,而良好的文化积淀不仅使她的文字动人,也葆有着思想的情韵。当然,作者在书中谈论最多的还是演艺事业,许多文章显示出“日常体验”与“即兴表演”两个方法的深刻影响,揭示出她在当今流量时代依然“常青”的奥秘。


令人触动的是,一些散文篇目不仅是奚美娟深情回望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位在场者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阔艺术生活的一角。从独特的艺术感受到切身的表演经历,她眼中“万物复苏”的1980年代徐徐呈现。没有诉苦与感伤,也没有时代遗留的激进情绪,这些难以体察的细微历史触觉构成了奚美娟写作的底色。




16


《下次你路过》

淡巴菰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年1月版


“故乡,于我就像一块小小的胎记。这胎记似乎与生俱来,无人时,低头审视它,它似乎不够体面,甚至让我窘迫难堪。可我又为它发自肺腑的自豪。当年初到美国,就像任何远离故土的人,隔着千山万水,回望家乡,我不禁蓦然惊觉,——正是那片土地和上面的风物,像渗透进骨血里的基因一样,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我们。”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下次你路过》是淡巴菰的精选散文集,本书分上下两辑,分别收录了25篇关于生活见闻和旅行体验的散文随感。在乡愁旧绪与世界胸怀之间,淡巴菰以明快、诚挚的笔触回溯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丰富的异国见闻。


在本书上辑,淡巴菰怀揣着万物有灵的虔诚之心,谱写了一曲献给故乡土地上的亲人、风物和陌生人的温情恋歌。无论是怀念父亲时哀而不伤的笔调,追忆奶奶温馨和乐的情景,还是鲜活、灵动的市井生活描写,都在她的笔下凝聚起深沉的情思和思考的灵光。在下辑,她从新闻媒体人、外交官的多元化人生经历中打捞出记忆中的人、物、事,通过书写好莱坞明星、异国流浪者乃至儿菜、鳄梨的故事,以异乡游子的身份重新观照摩登生活和故乡经验。阅读这本书,会感受到淡巴菰温厚却不失俏皮的文风,她对生命经验的不断追索,也让她的写作在冲淡的情感表达里荡开一抹深情。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女性主义全球史》

 【英】露西·德拉普  著

朱云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那些参与当今各种运动的人应当与往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往昔可以启发思想,提供解决方法。在人行道上用粉笔涂鸦、绝食抗议、戏仿与讽刺、热诚的友情、制作自制杂志、撰写书籍……与往昔的丰富关系可以为当代的运动与思想注入历史感和可能性。”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女性主义全球史》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有关女性主义的文化史著作。在书中,作者敏锐注意到了全球女性主义发展的不同步,着力勾勒女性主义在全球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从而展现出女性主义发展的复杂、差异甚至矛盾。作者以丰富的记录和整合,为我们认识女性主义历史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案例,也就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作为一本文化史著作,德拉普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歌声等关键词切入研究,以小见大,打开并挖掘了超出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之外的研究可能。比如,她以大量案例证明,女性一直以来有争夺空间的传统。独属女性的空间既保证了女性的安全,也为女性群体自由交流提供了可能;“物品”一章展示了许多代表女性立场的商品和标识,让读者清晰看到女性主义如何进入市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再比如“歌声”一章,德拉普讨论了女性广播等“女性的声音”对女性主义运动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注意“声音”的价值,这深具启发性。读这本书,我们将在丰富的历史河流中,找到许多抵达远方的脉冲。




02


《看不见的孩子:一座美国城市中的贫困、生存与希望》

 【美】安德里亚·埃利奥特  著

林华  译

中信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萨尼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要变成统计数字。从麦金尼的老师到街头布道的传教士大家都这么说。可是不管是变成还是不变成标志着她生活的统计数字都由不得达萨尼决定。”


推荐人

谭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看不见的孩子》是美国著名记者安德里亚•艾利奥特历时八年,进行数百次采访完成的非虚构作品,曾获得2022年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作品以一位生活在收容所的普通女孩达萨尼的成长为线索,从一个孩子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城市,既注目于女孩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也透视到美国社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种族主义、儿童保护、公共援助、刑事司法等不公待遇和制度缺陷。为了看见这位“看不见的孩子”,叙述者的视点在微观体察和宏观俯瞰之间切换自如,它试图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在看起来充满希望的美国,贫困是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承下去的。


作者敏锐地注意着人物身上的细微变化,如达萨尼因为自己无家可归的身份在同学们之间暴露之后,开始改换装扮,自称街头,与身边同学较量起来,这些在老师眼中令人头疼的转变背后是一位女孩别无选择的自保之举。与此同时,她又为我们揭示了矛盾又可悲的事实,达萨尼要想逃离贫困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庭,而担负起家庭责任又意味着自毁前程。作者兼具社会关怀与文学追求,抵达了深切的共情而非简单的控诉,凭借丰富饱满的细节,为看起来沉甸甸的贫困叙事赋予了可贵的光泽。




03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 : 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房客和自由先声》

【英】弗朗西斯卡·韦德  著

 林曳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从被星火点亮的窗户望出去,她想起那些与她一同呼吸着的浩瀚生命,那些隐藏在每扇门背后的个性迥异的人物、独特起伏的故事和舞台背后的历史。她写下文字呼吁小说、历史和传记的不同可能,同样也呼吁从阅读中获得多样的乐趣。”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是对20世纪初期生活于伦敦梅克伦堡广场周边的五位知识女性的群像书写。她们分别是诗人、小说家、古典学者、历史学家,对人格独立、智识自由和性别平权的坚定信念,使她们不断向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枷锁发起冲击,并藉由教育、工作、恋爱、结谊、旅行等方式推动“女性领域”的拓进。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关注的五位女性与女性主义第一波浪潮密切相关,但作者并未将视野仅聚焦于她们为争取性别平权付出的努力,而同样关心她们在社会领域的其他行动与书写——艾琳·鲍尔投身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伍尔夫与左翼对她的批评展开论争和思考等等,都显现着女性在争取自由过程中与广阔世界发生的关联。她们共享着“为被剥夺权利者发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信念,对人生路径的勇敢追求也使她们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并以自我经验为媒介,参与到女性书写历史的浪潮之中。


伍尔夫曾着迷于梅克伦堡广场上一座无名女子雕像,在她眼中,雕像致敬着历史中那些有才华却被遗忘的女性。而本书正是对伍尔夫观点的一次遥远呼应,通过历史回溯当下、朝向未来的书写,呼唤着女性所应有的“自由谈话、自由行走、自由写作,过一种蓬勃旺盛的人生的权利”。




04


《最后的故事》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李怡楠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一切都可能是某种指引。梳子上的数百万根头发,突然的头痛和毫无征兆的缓解。睡梦,某些奇怪的、令人不安的或者完全相反的,觉得我们正在死去的梦。丝袜上的洞,以及从下往上、笔直的像刀锋一样的丝袜上的抽丝。秩序的改变——本该在三月绽放的雪片莲,二月里便开了花。”


推荐人

周燕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最后的故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采用非线性的叙事顺序,分为“净土”“帕尔卡”和“魔术师”三部分,讲述了不同时空下三代女性所遭遇的“最后的故事”:死亡。母亲伊达在寻访童年故乡的路途上车祸失事,滞留在雪地的小屋;外祖母帕拉斯凯维亚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困居在远离尘烟的山上;女儿玛雅独身带着儿子,旅居于中国南部的热带岛屿。三段不同时空的跳跃叙事,被女性主角的母系血缘和“死亡”主题统摄到一起。


奥尔加以其“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的叙事想象力”,体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细腻的笔触,书写女性面对莫名的疾病、肉体的衰老、身体的欲望、生育的痛苦时的感受和思考。她还将个人记忆与民族历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交织融合,以充满意象和隐喻的文字,加深了对生死、权力、宗教、民族身份等历史哲学命题的书写力度。


正如书中所写的“所有人都会死,我们应该对此做好准备”。阅读《最后的故事》亦是一次诗意和智性的死亡教育。




05


《我不相信神话》

【意大利】奥莉娅娜·法拉奇  著

陈波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23年4月版


“没有任何美德,包括智慧、善良,比勇气更吸引我。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美德像勇气这般有气魄。这世间我最爱气魄,而勇气正是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想以为女性能够获得的最好赞扬就是:‘你真有魄力,你是个伟大的人。’是否有魄力并不取决于性别。”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我不相信神话》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的自传式文集。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围绕作者的童年经历、工作与旅行、爱情、写作之路和晚年的生命思考展开。


法拉奇的一生极富传奇性。她成长于战火中,童年时期在父母的影响下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后来弃医从文,成为“世界第一女记者”,最终走向文学创作。她一生自由,既辗转世界,访问政界名流,也深入一线战地;选择爱而不被束缚,与灵魂伴侣阿莱科斯和挚爱的母亲死别之后,也并未被痛苦打倒。她晚年依旧保持鲜活的感受力,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与癌症抗争,以生命写作。


从法拉奇的写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强大的生命能量。她从未屈从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并以独立、平等的态度,认识到婚姻、生育是女性的权利而非义务,女性的成长不应被任何力量束缚。某种意义上,法拉奇的写作已超越了性别,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传达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对自由和勇气的无尽求索。


法拉奇的文笔流畅、真实而有光泽,在文字中展现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力,向读者展现了作为人而非“神话”的自己。




06


《鲤鱼粥》

 【日】村田喜代子  著

孙航 / 先会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23年3月版


“想象是一双无比锐利的眼睛,可以穿透义雄的皮肤,窥视他的体内,看见那些密密麻麻的血管。鲜红的血液如同一列火车在急驰,从心脏始发,开往躯体各地。但是在心脏的附近埋伏着一个直径六厘米的球型地雷,只要一爆炸,轻易就炸翻那辆火车。”


推荐人

余梁映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鲤鱼粥》是当代日本文坛最富影响力的女作家、多项重量级日本文学奖得主村田喜代子的最新作品。疾病是小说创作的起点。六十二岁的香澄女士和六十四岁的丈夫义雄作为日本社会的中坚阶层,依旧奋斗在工作岗位。在一场意外中,丈夫义雄确诊患有心脏动脉血管瘤。于是,为了陪同丈夫去医院就诊、找寻食疗偏方、前去温泉理疗,香澄需要在职业女性身份与妻子身份之间找到平衡,而原本的夫妻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在疾病的背景下,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状、老年夫妇的婚姻状况、现代医疗与人性尊严之间的龃龉等问题通通浮出水面。同时,疾病也带来了生活中的意外变动,让香澄能有机会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平淡夫妻生活中直面自己的真实内心:看似美满的婚姻里面,偶尔会有漠视、倦怠、失落等消极情绪。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也会让她产生逃离现有婚姻的冲动。


小说以花甲妇人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语言细腻、平淡,书写了相伴一生的爱情的另一种面向:“相濡以沫”这四个字的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爱恋、疲惫、逃离与回归,它或许不符合理想中的爱情神话,但却是生活的本真模样。




07


《哈姆奈特》

【英】玛姬·欧法洛  著

李运兴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她的丈夫干嘛要这么做?为什么假装这个名字不过是一些字母的组合,和他并无关联?他怎么能盗用这个名字,又把它所象征的一切都与之剥离,从而抛弃它所曾经蕴含的小生命?他怎么能拿起笔,把它写在一张纸上,从而切断这个名字和他们的爱子的关联?这讲不通啊。这种做法刺痛了她的心,掏空了她的内脏,这存心是要把她与她的自身剥离,把她与丈夫,与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一切以及他们曾经的身份剥离。”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哈姆奈特》是英国作家玛姬·欧法洛的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诞生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家庭往事。书名虽然取自莎士比亚不幸夭折的儿子,但是小说更多聚焦在妻子艾格尼丝身上,体察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际遇,发掘家庭生活中那种日常、细碎但格外动人的情感。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欧法洛的笔触抵达的是1596年的历史留白处,在被后人所遗忘的角落里重新勾勒艾格尼丝波澜壮阔的一生。饱尝痛苦的艾格尼丝对生活始终怀有极大的热忱,欧法洛的文字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艾格尼丝身上如西西弗斯一般的顽强精神。以女性作家的独特视点关注到《哈姆莱特》问世背后的女性生活,欧法洛实际上为戏剧《哈姆莱特》探讨生命死亡、毁灭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小说最后,艾格尼丝走进剧场,看到丈夫借舞台人物复活了儿子,这是一处很有代表性的描写。欧法洛所要完成的,就是以这样平实的叙述语调,让戏剧退回到生活舞台的边缘,带领我们重返艾格尼丝、哈姆奈特这些被忽视的人物生命的震中,在16世纪斯特拉特福镇的生活图景里发掘他们的朴素、真挚和坚韧,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传世之作《哈姆莱特》所想象的另一种可能。





○特别推荐


01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德】赫塔·米勒  著

李贻琼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在泄密与保密之间走钢丝,并且二者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泄密时现实转向虚构,虚构中又透出现实的曦光,尤其在文字形成之前。人们阅读时感受到的一半内容无法诉诸文字,它们在头脑中引发迷失,开启诗意的震撼,这震撼我们只能在无语中思考着,或者说,感受着。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散文集。赫塔·米勒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奖评委会评价她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本书收录了作者的9篇散文,词与物、语言与思维、言说与沉默的关系是理解全书的核心。赫塔·米勒的文字诗意、智性,充盈着言外之意。阅读这本书像是走迷宫,不断地被语词触发又迷失,在隐喻的缝隙里打开了一片辽阔的空间。


赫塔·米勒诗意的语言背后有着厚重的内核。母语罗马尼亚语的感性和标准德语的严肃之间的张力指向了她生命中的隐痛经历。赫塔·米勒从罗马尼亚的小村庄走来,她不断反刍创伤记忆,将疼痛的生命经验落实在纸上,火车、柏油马路、杏树、大丽花、流亡成为她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作为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异乡人”,她的写作兼具准自传的真诚与社会历史的厚重感。通过她诚挚的记忆追溯与诗性的语言表达,我们既能探寻到她小说创作中纪实与虚构的密码,也能体认到德国与罗马尼亚沉重的社会现实。




02


《幽灵之家》

【智】伊莎贝尔·阿连德  著

刘习良 / 笋季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朝露蒸腾,化作一片白茫茫的薄雾,四下里一片迷离恍惚,田野里的景色美丽得犹如梦境。布兰卡朝河边走去。周围万籁俱寂,只有她的脚踩在枯枝败叶上发出的轻微的沙沙声才打破了沉睡的广漠世界的宁静。”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推荐语 

《幽灵之家》是智利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在198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书中的故事以拉丁美洲动荡纷乱的当代历史为背景,将她的祖国——智利,在“二战”前后的几度变迁放置于特鲁埃瓦家族与三星庄园的历史中呈现。故事的讲述视角始终集中于家族里坚韧不屈的三代女性,她们在军事独裁、国家动荡和一贫如洗中承担着南美洲的荒诞历史,同时也在无情的历史车轮下,艰难维持着家族成员的生存。


正如阿连德自己所说,她的写作永远在“试图重建正在消逝的世界”。当家族中的三代女性和其他人物如泛滥的洪水般从克拉腊的讲述中依次登场,在政治的深海、偷情的欢愉和父亲阴影的笼罩中,小说的叙事语调渐渐化为某种深陷回忆迷雾的幽灵,诉说着拉丁美洲的悲伤往昔。当迷雾散去,曾经的激情化为乌有,家族的历代女性们依然枯坐于庄园中,从垂髫至耄耋,不遗余力地深耕着祖国的土地。





■ ■ ■





 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在2023年夏季书单会上 




书评团

万婧

王禄可

冯文娟

田园

田丽媛

刘溁德

余梁映雪

吴旦

张雪妍

张馨月

周燕琪

易彦妮

苗琛宇

郑祖龙

赵泽楠

赵浩宇

胡诗杨

曹译

谭复

谭镜汝

霍安琪


(从左至右 按姓氏笔画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暮色与跳舞熊:2022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比时间更久:2022年短篇小说20家》《霞光映照之地:2022年当代散文20家》《散文中的北京》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往期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3年春季书单




重磅推出|2022年度女性文学阅读报告(上)

重磅推出|2022年度女性文学阅读报告(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