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奖作品展播|孙竞昊:《经营地方: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07-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金奖

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获奖作品展播

导语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985年,中国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指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


2011年起,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以城市学领域开创者钱学森先生为名设立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分别围绕城市人口、交通、教育、卫生健康、土地住房、文化遗产、环境等七大主题开展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国内对城市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文化遗产)金奖提名奖作品: 孙竞昊,《经营地方: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



一、推荐理由


本书考察中华帝国晚期作为中等级别行政治所而经济和文化繁荣北方运河城市济宁,尤其聚焦于地方精英力量张扬的明中后期和明清易代之际。旨在通过该个案研究解析,呈现不同于当时大多数北方城市和城镇的情形: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济宁士绅在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积极作为塑造了这个运河商埠独特的城市文化性格,并在与国家权力的复杂互动中主导了地方社会的生态和趋向。本书还延伸地检视了济宁城市认同的遗产在近代开埠以来的延续和更新,认为当地精英的能动主义,阻滞了其边缘化,并较为成功地在内地建造沟通中与外、旧与新的现代城市性。本书将微观与宏观、经验与理论、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窥测大历史的轨迹,在学理提升的层次上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二、作品介绍


本书作为一项城市史个案研究,以在地方社会中积极发挥能动性的士绅的活动为主线,首先考稽以济宁为代表的明清时期北方运河地带的城市化与城市形态,进而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接面上考量地方主义的现象,并在历时性的纵坐标与空间性的横坐标上进行整体和比较视野里的历史定位。冀期以从个体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探究中华帝国晚期城市文化与地方社会的形态及其趋向。


本书定位为一项社会史研究——基于作者所理解的“社会”概念和范式的涵义,有形和无形地汇融各个学科的方法,有机地运用具体历史资料信息与理论分析元素,建构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完整的、结构的、动态的城市文化和地方社会叙事,并希冀达到超越“就事论事”的境界。


(一)本书研究主题的界定

济宁所坐落的山东西南部长期以来被认作贫瘠的、难以治理的区域,但济宁城市本身及其毗邻地区从明中叶到晚清一直享有持续的繁荣。在 19 世纪中叶漕运中断之前,济宁和临清是明清时期山东最大的经济中心,至 19 世纪末才被省会济南与胶东半岛的通商口岸烟台、青岛超过。


本书将至元二十六年(1289)作为开端,是因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北部关键河段——山东境内的会通河竣工于该年,由此开始改变其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使济宁城逐步从一个传统的行政中心转变成经济与文化中心。本书的讨论以元中叶济宁发展历程为始点,截止于 19 世纪中叶开埠前夜,但叙事延长到清末与民初——济宁的近现代嬗变可以更好地反刍其在中华帝国晚期的阶段性社会特质。


(二)社会史方法、“政治经济”分析、比较视野

本书运用社会史研究中的一般方法的意识,并以思辨的分析性叙事方式讲述济宁故事。社会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尽可能展现历史全貌,即由精英和普通人物等各色群体与个体角色的活动所构成的动态的日常生活图卷。鉴于济宁当地社会生态的特点,作者以锐意经营地方的城市士绅为线索,勾画在他们影响下的城市文化与地方社会。


本书力求把事件的历时性叙述与结构性分析结合起来。其中,对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和区域市场中心的济宁城市的分析是本书的一个重点。鉴于中华帝国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举国体制”的强大统御力,以及济宁在作为帝国生命线的大运河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关键位置,作者延续了对政治和经济因素的重视。


无论在帝制时期,还是在开埠以来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既表现在特定历史阶段里的不同空间,还体现在特定空间里延续性的程度上。本书作为一个地方史个案研究,致力于呈现一种内地城市形态,从而有助于认识中国历史空间与时间的多样性。由于济宁处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漕运网络的一个关键位置,对它的政治和经济的结构性透视,必须要超越城市和区域,将其置于全国范围财政结构和帝国政治-经济经略构架内,甚或逾出帝国疆界的海外联系网络。本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特定时空里该个案的特性,也展现出中国地方社会的某些一般性特点。


城市史或地方史研究得益于比较视野。济宁的市场功能意味着它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北方运河城市有着相通和相似之处;同时通过运河的串联,它在经济与文化上又与江南存在着相通和相似之处。本书的特色之一即是把济宁与其他北部运河城市、江南城市作对比性观察。本书在正文里也触及或运用了中国明清和近现代历史研究领域里一些通用范式、类型、话语,并在结论部分结合本书的案例,进行理论性的重点论述。


(三)本书的叙事布局与篇章概要

本书考察明清时期济宁的社会形态,并特别聚焦于地方精英力量充分张扬的明中后期及明清之际,旨在通过该个案研究,呈现不同于当时绝大多数北方城市里的一种情形,即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济宁士绅在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积极作为塑造了这个运河城市的独特性,并在与国家权力的复杂互动中,塑造了地方社会的性格和特质。如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建构出其所代表的一部分城市、地方的类型,并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阶段性共性。



三、作者简介



孙竞昊,1964 年生,籍贯山东威海,历史学教授。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孟菲斯大学(硕士,博士在读)、多伦多大学(博士),执教于密西西比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领域为明清时期区域(侧重江南和华北)的环境、经济、社会历史及其近现代变迁。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Journal of Asian History、Late Imperial China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 70 余篇,校译英译中专著 2部,还承担多篇英译中、中译英论文工作,发表学术札记、随笔多篇,另有一部英文专著即将出版。




供稿:温   寒

编辑:姜晓航

审核:李明超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