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获奖作品展播|刘珏 等: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医防协同:理论机制与政策演变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08-2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金奖

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获奖作品展播

导语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985年,中国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指出: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


2011年起,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以城市学领域开创者钱学森先生为名设立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分别围绕城市人口、交通、教育、卫生健康、土地住房、文化遗产、环境等七大主题开展优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国内对城市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第十三届(2023年)钱学森城市学(卫生健康)金奖提名奖作品——刘珏等撰写的论文《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医防协同:理论机制与政策演变》。


一、推荐理由


我国医防协同的实践由来已久,医防协同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国的医防协同工作已经取得进展,但其相对割裂的现状并未发生根本性扭转。以此为背景,结合自2018年以来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现场调研以及现有研究,本文介绍了新时期我国医防协同的定义、政策演进过程及内涵,并设计了医防协同的理论机制模型,揭示了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整合的组织基础、服务供给内容及协同机制设计,为国内和国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改革路径和中国经验。



二、作品介绍


(一)医防协同的定义。医防协同主要是指提供治疗服务和预防服务的体系或者组织,在组织独立性的情况下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合作,属于体系或者组织间协作的范畴。根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专家建议》,医防协同是指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中以医院主体的临床诊治工作系统与以疾控机构为主的疾病预防工作系统协调运行,共同提供涵盖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的系统服务,实现全方位连续健康服务,提升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效能。医防协同的必要性。宏观层面: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疾病谱的改变要求高质量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中观层面:医防相对割裂的供给体系降低了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效率。微观层面:医学模式理论的创新要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性和连续性。


(二)医防协同的政策演变过程。我国医防协同的政策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探索阶段(1949—2009年):确立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化改革阶段(2009—2019年):明确提出医防协同概念及改革策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推动医防协同实践创新与模式探索。


(三)新时期我国健康中国建设中医防协同的内涵。医防协同作为我国卫生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及举措,旨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变当前以治疗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衔接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治理水平。与此战略目标和定位相对应,医防协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多系统协调的促进机制三个方面。


(四)医防协同的理论要素。一是体系主体及机构。医防协同的体系主体是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组织基础是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二是工作系统及服务供给。医疗服务体系主要负责针对个体的临床诊疗,而公共卫生体系则主要负责针对群体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三是医防协同的机制设计。医防两个体系的协同以及服务的整合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机制发挥作用,其中最关键的是:组织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筹资支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五)当前医防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临床与预防的隔裂愈加明显;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不高,供需不平衡;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与协调性不高;缺乏促进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整合的有效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标准。


(六)促进医防协同的几点建议。一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性卫生服务体系是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和水平的关键,其本质是整合多方服务体系,形成全覆盖的卫生健康服务。二是建立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职责协同机制。明确定位医院在公共卫生系统中的位置,使医院担起公共卫生职责,建立责任清单。三是建立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考核协同机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要在定位上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职责,将公共卫生工作的内容和结果纳入政府工作考评。四是建立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资源协同机制。促进医防两个体系的协同必然要促进两个体系资源的整合与协同。五是提升科学研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必须提升科学研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强科学研究对于“战时”医防协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作者简介


刘珏,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大博雅青年学者,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优青。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艾滋病预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重大疾病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PI。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与政策、健康大数据研究及应用。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网站)





供稿:刘达开

编辑:林玥玥

审核:王剑文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怎么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