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北外滩 | 茅盾隐居景云里

上海虹口
2024-09-07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1981年3月27日,著名作家茅盾逝世,享年85岁。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8月至次年6月,茅盾隐居在虹口的景云里,创作小说《幻灭》,署名“茅盾”。“茅盾”的出现,意味着他从一名文学评论家、职业政治活动家,转变为以从事文学创作为主的现代作家。



位于横浜路35弄的景云里,建造于1925年,前后三排,总高三层,砖木结构,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宅。对于景云里的周边环境,叶圣陶次子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中有极为生动的描述。


▲景云里


“回到上海,住进才搬定的新家,东横浜路景云里十一号,是新造的弄堂房子。横浜东路(应为东横浜路)是新筑的越界马路,从北四川路窦乐安路底‘越’到宝山路东头。路是租界工部局修的,以便利交通为名就‘越界’修进‘华界’来了,明明是扩大地盘的蚕食政策。路面上的一切,包括巡警,都归租界。路的两旁仍是华界,只是向街的弄堂口和房屋向街的大门,得钉上租界的门牌,照章纳税。鲁迅先生把越界筑路称作‘半租界’,真个一点不错。我才住进景云里的那些天,白天仍能听到蝉噪,晚间能听到蛙鸣。这样清静的地方,在上海是很少有的。”(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


正是“半租界”的特殊政治生态,为像茅盾这样的革命者提供了隐蔽和庇护的空间。根据叶至善的回忆,叶圣陶一家于1927年5月搬进景云里11号。同年6月底,茅盾夫人孔德沚从武汉先期回沪后,向叶圣陶夫人胡墨林求助,由叶太为其介绍了隔壁的景云里11号甲。茅盾则于8月底回沪后入住新家。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本人在回忆大革命失败回到上海隐居于景云里这段经历时,也明确说,“我们的家在东横浜路景云里”,并且,“住在同一条弄堂里的,许多是商务印书馆的职员,他们都认识我”。对他而言,景云里是典型的熟人社区。回到上海,回到虹口景云里,就是回到了一个熟悉、安全的港湾。


从1927年8月底至1928年6月底,茅盾在景云里只住了10个月。为什么独独将景云里称为“我们的家”?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茅盾在景云里度过的时光既短暂又漫长,既难捱又难忘。整整10个月,一天24小时,身居斗室,足不出户,写小说、搞创作,甚至因此而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他对这里的印象尤为深刻。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茅盾而言,景云里不仅诞生了他在中国文坛的传世之作,更是他与家人、朋友和同志共度难关、共克时艰的精神家园。


茅盾和叶圣陶这对好朋友是隔壁邻居,他们两家的对面,是周氏兄弟——周建人住18号,鲁迅住23号,都是前门对着后门。而在茅盾赴日之后,孔德沚又把空出来的三楼房间免费借给冯雪峰居住。


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文化景观啊——大师的门庭,扎堆在一条狭窄的石库门弄堂里,前后左右不过十步。但对于上海而言,这并不奇怪。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滥觞、繁荣,才催生了景云里这样独特的文化聚落。是上海,成就了茅盾。


END



往期推荐

悦读北外滩 | 洪福里的医药往事

悦读北外滩 | 洪福里“消失”之谜

悦读北外滩 | 虹口监狱风云变迁

悦读北外滩 | 虹口巡捕房的越狱事件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17年贰号),有删减。

作者:徐明

讲述人:泳儿

编辑:葛敏敏


❶ 登船探秘!首艘中国籍豪华邮轮有多嗲?❷ 快来!虹口足球场这里的樱花节开了~❸ 北外滩“穿上”春季“花衣裳”❹ 全国特等、全国先进!虹口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亮出“成绩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虹口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