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十期:走进南大校友徐海先生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1-03-08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南京大学校友徐海先生

徐海先生的书房名为“东厢房”



学者介绍

徐海,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兼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文硕士,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硕士。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参与撰写和翻译图书3部,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组织多部国家级项目的策划和出版。研究领域在出版政策、文化政策以及知识产权法。




书架一角的故事 | 徐海


此刻,我存放图书的地方在“两案四地”。一“案”是单位湖南路凤凰广场。它的A座9楼是老东家江苏人民出版社,那里还有我很多未搬出的书;它的B座26楼是我现在的办公室,有我从人民出版社带来的书、各地出版社和好友寄我的书,以及调阅的凤凰旗下各出版社的新书。另外一“案”是芦席营的家里,那里有两地存书处。家里有个书房,20年前打了书柜,放了很多书,但是因为到现在还有些有味道,加上又是朝北,房间小,我于是很少去看书,更多情况是在找书。女儿朝南的房间大,也有个小书柜。她出国读书后房间基本被我包办,架子上经常放置我随时或近期常常翻阅的书。“两案四地”是套用惯例说法的发音,好在房产商宣传新房常用“本案”,我套用“案”也不能算错。



办公室书房一角

办公室的书桌

女儿卧室的小书架



我的书放得很乱,没有规律,像市场经济,用得多的书放在一起,不常用的自然被冷落。但最初是有规律的,是准备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去设计的:上面有玻璃门的放常看的书,下面木头门放不经常看的书,或大部头可以倒下来平放的书。上面玻璃柜,原计划是国学类一个书架,西方人文社科一个书架,外文类图书一个书架(有我爱人大学教科书和阅读的书,女儿的外文书,以及80年代“外文书店”二楼“内部交流部”用“钱”和书店“交流”的翻版书),还有一个书架放闲书和文学书,也包括那些曾经下架的“不健康”但“毒性”不强的书,如《废都》。



南京大学校友徐海先生

惬意读书


每一本都有故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我可以写一本书,书名是《我为什么买这些书?》,但这只是假设,我估计这一辈子也不会写,估计也不会有人写。不过如果真有人写,我倒是很愿意出版。我所能说的仅仅是书架一角的故事。但因为有很多角,我只能选择部分来介绍。



这是一本我反复读的书



放有两个塑料杯的书柜透露了我的部分阅读趣味。在一本很破的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原版书上方,横放着两本清史通俗书《清宫八大奇案》和《千古文字狱》(清代卷)。


书房一角


我的一大爱好是读清史,当然不是正史。我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写清朝文字狱的书大概买了10本,都读过,其中包括《<大义觉迷录>谈》《<名教罪人>谈》《清朝文字狱》《戴名世论稿》等。我对清宫故事感兴趣,四大奇案、八大奇案、十二大奇案、十五大奇案等等。读的遍数最多的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金性尧先生撰写的《清代宫廷政变》。





《清代宫廷政变》



因为这些不良嗜好,还带动了我更低俗的阅读趣味,比如我还喜欢读黄山书社出版的《清朝奇案大观》,对那里面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家长里短的烂事极为好奇。在火车上如果一个讨饭的和我一起读这本书,我一点也不奇怪,就像高级干部和打工妹都喜欢看“今日说法”一样。诸如此类还包括我买的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以及《雨花》杂志编写的《新世说》(当然是80年代编,今天不会编),乃至我非常喜欢的《儒林外史》,大抵都属于这一类。我前年编辑出版王晓华先生的《老杆子》,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我多年较低阅读口味的毒害。因为喜欢清宫故事,还刺激我对《红楼梦》作者家事和版本的兴趣,看了王蒙、高阳和刘再复的三本红学书,但仅仅是从“探案”角度去阅读的。



《清朝奇案大观》



这是我很喜欢、也是自己做责任编辑的书。

——《老杆子》

编辑《公园城市》时对书稿进行修改



我比较喜欢读海明威的书,喜欢他那简约、短促其实韵味十足的句子。我买了海明威大部分中文版和英文版。架子上的这本破书,是我的第一本海明威原版书,来源有故事。我曾经在微信上韶过,我大学有位同学叫盛建明,好学有趣,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继续读南大硕士,后到中美中心继续读书。巧合的是他女朋友和我老婆(当时也是女朋友)是北外同学,我老婆分配回到南京,她老婆还在北外读研。盛同学89年后不顺利,情绪低落加上体内荷尔蒙水平反复蹿升,便经常到我家来吃饭聊天,我自然也经常去看他。和他同室居住的是一位美国小伙子。美国人不喝热水,中国的自来水又没办法喝,于是老美每天将水瓶塞拔掉等待自然冷却(那个时候我们还视冰箱为奢侈品,需要两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上现在旧货市场都不能看到单门冰箱),而盛建明以为他忘了盖,每次好心都给盖上。老美很恼火,以为我同学捉弄他,很生气,过了很长时间才消除误会。我常去的时候他们关系已不错。我每次去都会打开他桌上很破的《太阳照样升起》翻看。多次后,他说:“我学期结束后留给你吧”。我当然喜出望外,但没敢答应。谁知道他毕业离开南京后果然将此书留了我。大家读出了中国古代季子的故事了吧?


第一本海明威原版书


这时可以带出书架里两个塑料啤酒杯的故事了。我2009年在美国读书一年,2010年新年寒假爱人来美探亲。东西海岸玩遍了,于是飞到迈阿密,租车开三小时、跨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岛屿,到美国最南端、距古巴90海里的key West。那里是美国著名的1号公路起点,也有海明威的故居。我和爱人在海明威生前常去的酒吧喝啤酒。啤酒好喝极了,人也友好极了。喝完我们便把空啤酒杯带回来纪念。整整10年,眨眼间飞驰而过。


徐海先生与妻子


我喜欢比较同一图书的各种版本。即使是出版间隔时间很短,我也喜欢保存精装本。常常是精装本后出,于是我往往拥两个版本。比如漓江版的《局外人·鼠疫》和人文社上中下三本平装的《红楼梦》和精装的上下两本的《红楼梦》。译林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精装本《社会契约论》,于是我就有了硬皮、软皮译林版《社会契约论》和何兆武商务版平装版《社会契约论》。顺便说一句,前段讲到的我同学盛建明,大学时就喜欢读《社会契约论》。大学时我送过他很多人皆知的联:“法精神常读,契约论熟记。”,横批是“也读政府论”。至于他当时是否吃透,我现在有点怀疑。我天资愚钝,只是到后来很迟很迟才越来越觉得这几本著作的不朽伟力,而我在大学时比较喜欢读较为浅显的《九三年》。



《局外人·鼠疫》和《红楼梦》


在我的书柜里,大概有10个以上《论语》的版本,7个《乌合之众》的版本,还有包括最新版在内的5个版本《回到马克思》。128开口袋本《论语》是孔子基金会送的。5、6年前,我们常去北京人定湖凤凰台饭店,孔子基金会也在饭店里办公。基金会给每个房客和食客免费送袖珍版《论语》和《道德经》,其他人不要的统统归我。尽管我十分疑惑于孔子基金会居然也送《道德经》,但我还是每次照拿不误,在回南京的高铁上,一次又一次地津津有味地傻看。



《论语》和《道德经》


大家或许可以看到我单位书架上放在一起的四本关于第三条道路的图书,包括吉登斯的《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我年轻时幼稚可笑,一度被布莱尔提出的“新英国新道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所毒害。这四本书随我搬家多次,就是为了检测当时所谓的“新道路”是否经得起时间长河的检验。20年多过去了,现然看来,所谓的新道路其实是一条折腾路。


关于第三条道路的图书



书架故事实在多,电子时代虽然不是纸短情长,但时间短,否则我会写一本书。








徐海先生推荐书单


1. 卢梭,《社会契约论》,黄小彥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吴敬梓,《儒林外史》,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

4.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译林出版社2017版;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Mankiw,<Microeconomics>,Thomson, Fourth Edition, 

7.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上下)凤凰出版社,2017版;

8.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版;

9.杨栋梁等,《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辛弃疾,《辛弃疾集》,凤凰出版社,2017版。





往期回顾

上书房行走丨第一期:走进徐雁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期:走进苗怀明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期:走进钦文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四期:走进周嘉昕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五期:走进张志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六期:走进胡文兵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七期:走入海的女儿王颖院士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八期:走进张学锋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上)

上书房行走丨第九期:走进张伯伟教授的书房(下)




策划 | 程章灿

统筹 | 史梅

执行 | 翟晓娟

编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