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书房行走 | 第三十九期:走进沈奎林老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4-02-05


      上书房行走  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学者介绍


沈奎林,甘肃人,兰州大学图书情报系图书馆学理学学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管理学硕士。现任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从事多年图书馆技术开发与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参与研发下一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平台和图书馆智能盘点机器人。喜欢拍照、喜欢看纸质图书、喜欢写写小文章,经营着个人微信公众号“奎林说”。





我的各种“书房” | 沈奎林

书房名为“山人舍



我出生在西北甘肃的一个山村,那个时候文革还未结束。因为家里长辈和亲戚有很多是教师,受到环境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农村里有大山溪水,蓝天白云,却缺少书籍,而那时候是我最渴望看书的时候。农村远离城镇,家里经济条件又不好,我看书的途径主要是到处去“化缘”,主要是到亲戚家去“化”。



小学的我



过年是大事,每年我们都要去小口外婆家,千盼万盼,别提多开心了。我是大外孙,姥姥疼我惯着我,所有的地方我都会翻,翻箱倒柜,舅舅和姨姨们的各种书,几乎被我看了个遍,主要是文艺书、小人书和故事书,这些书几乎都会被我偷偷带回家。小舅比我大三岁,其实也是小孩子,只不过比我大一辈,是我长辈,哈哈,在和我的战争中,因为这个吃亏不少啊,小舅有时候被我气的呀,可还得忍着,不动手揍我,这要归功于外婆的家教好,没让我受皮肉之苦。有一次我翻到了十几本好看的书,我藏起来,被小舅发现了,估计是又怕被我掠夺走,藏了起来,接下来的好几天,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它们,农村前院后院,各种房子,真难找啊!不过,挖地三尺,最终还是被我找到了。通过“强取豪夺”,我收集了几大纸箱子小人书,可谓藏书丰富,不过后来某一次,不知什么原因,都处理掉了,现在想想,太可惜了。


暑假里我天天要给家里放牧骡子,从外婆家带回来的书填充了我那些无聊的日子,由于喜爱,我每天会把十几本《儿童时代》全带着,反反复复地看。骡子在吃草,而我坐在草梗上,一本本仔细看书,还不敢看得太快,怕一下子看完,儿时单纯的快乐啊。


为了看书,好像啥条件我都能答应。有个远房亲戚,他有很多书可以看,保护得严严实实,不给我看。我不敢在他们家乱翻,有次他笑眯眯地给我说,只要我在地上学驴打滚、吃虫子什么的这些恶心人的事,就让我看他的书,为了看书,我都照做了,惹得他哈哈大笑,但最终还是没看上书!



小学作文比赛获奖后照片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任务重了起来,文艺书看得相对少了,主要是看学习辅导书,。有一本《文学词典》,是我姐姐竞赛得来的奖品,这可是我带在身边最久的一本书了。这是本综合性文学词典,中外很多人、著作、简介等等里面都有,太对胃口了!我几乎每天都带着,作业完成了的时候,课间休息我就会拿出来看,几年间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最后几乎都会背诵了。


慢慢积攒了一些自己喜欢看的课外书,我把它们放在哪里呢?它们也有自己的归属地的---简易书房。


农村平房是带大院子的那种典型的四方屋子,屋子不算少,不过没有书房的概念,也没有像样的家具来放书。我的书多起来之后,都摆在一个个纸箱子里。好在西北干燥透爽,没有发潮发霉这种事,书摆在纸箱子里面可以安安稳稳放着。有一次我和姐姐搬箱子整理书籍,打开下层的纸箱子,发现里面老鼠做窝了,几个小老鼠在里面。敢情老鼠也喜欢啃书啊,怪不得我觉得跑来跑去抓不住的那几个老鼠那么书卷气,有灵性呢。



和姐姐妹妹在一起



上了兰州大学,发现有图书馆这么神奇的地方!我的八张借书卡,分为文史期刊卡和专业书卡,文史期刊卡可以借阅专业书,反之不可以。我几乎没用过专业卡。图书馆我经常去,去的只有一个地方:小说区,因为卡有限,每次借得不多,需要经常去借还。说起来有点可笑,图书馆除了这个地方,其他的书库阅览室我很不熟悉,有的四年也没去过一次。最初我看的很多小说,都是看上去是中小学学生看的小说和文艺类书,同学说我有“反敌反特”情结,因为我看了很多此类小说。




借书证




兰州大学南门外一条街,各种店铺,非常红火,那是学生们逛街的天堂。大二大三的时候,租书看成了一种流行风气,买书太贵啦,消费不起。这条街上也开了一家,好多同学就交押金办了租书证,这个阶段真的是看了不少书,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就是那时候看的。租书店里的书很新,刚出版的书就有,不像图书馆的书,要滞后一些,还借不到。租书店开了一年后,老板估计算了一下押金的数量,觉得这应该是个顶点了,然后,一夜之间,卷着押金和书就跑了!手上有书的同学还能有书抵押一些损失,没租书的就白白打了水漂,要知道,那时候一碗牛肉面不过9角钱。




在兰州大学



大学里住的是集体宿舍,每个人床头有个小架子,还有一个公用的大桌子,那时候的宿舍比较简陋,和现在学生上面床铺,下面桌子书架的格局没法比。我借回来的书都摆在床头的架子上,当然有两本经常会被在书包里,带来带去的,没有个“书房”的概念,本来图书馆是个很好看书学习的地方,无奈图书馆座位太少了,每天都要去抢着占座位。有一次,我买了一个耳机,带着听随身听,顺道去图书馆抢座位。我低估了人数,高估了我的能力,抢座造成的结果是没占到座位,1.5米的耳机成了5米长。哎,算了,还是放弃兰州大学图书馆这个“书房”吧,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积石堂”。


毕业的时候,我入伍了,成了一名军人,在正式工作之前,我们大学生兵要先去山西忻州黄龙王沟集训,在这里我们要接受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完成“从地方大学生到普通一兵,从普通一兵到合格军官的转变”。在沟里,训练是最主要的,每天在太阳下磨炼,每个人都黑红黑红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军训期间除了训练还有各种政治学习,自己看书的时间很少。营区外有各种小店,也有书店,书不多,但还是能买到一些可看的。买回来的书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和其他“豆腐块”们叠在一起。我记得我买过倪萍写的《日子》,一般没多少时间看这类闲书,我就放弃午休的时间,在营区外的秋风中看书,虽然军训一整天很累,但看书的快乐更多。多年后,一直感恩的是这段日子,真是值得怀念,身体和心理的历练,是任何其他方式都不能比拟的。



军人时在黄龙王沟




正式进入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图书馆工作是1997年年底了,正是我国互联网起步发力的时期。那时候,我读的书几乎全部是网络、网络编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的书。因正逢校园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我学习的内容能尽快实践,这个阶段以提高工作经验和技能为主了,这期间,努力学习了微软和思科大部分课程,也去考了一些当时流行的证书。在这个阶段,还补了一些武侠小说,读了一些军旅小说。



军人时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图书馆前



进了军校,营区里给分了住处,桌子椅子什么的都是营区标配。这时候有了带玻璃门的书橱,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可以放放书。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了,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电脑前,感觉是除了睡觉吃饭就在机房。这时候的我感觉我的“书房”就是“机房”。


军人时在阎锡山故居



命运又给了我一次选择,我脱下军装,来到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读书,接触到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我来这里借书学习,这么多书啊!那时候,互联网泡沫过去不久,web2.0兴起,草根终于在互联网上有了发声的地方,这个时候,我读的书多是互联网相关的书籍。这时候我的“书房”又变成了宿舍床头架和图书馆了。这个阶段,是我吸收知识和丰富头脑最快最好的时候,因为这是我工作8年之后,重新步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不能浪费。


2008年,我们终于搬到了大房子,里面有独立的一间屋子作为书房,有书柜有书桌,有点像“书房”的样子了,除了摆家具,我还摆了个沙发床,拉开合起很方便,不管是坐着看书还是躺着看书,都是非常好的。在书房一眼望去,大多数书还是即看即抛型的书,当然,慢慢收集起来的值得保存的书也有一点点了。



刚搬进安怀村房子时的书房



毕业之后,尽管我有其他的职业选择,但最后还是去了图书馆。进入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通过翻看相关纸本资料、网络资料,才真正了解了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各学科那么多优秀的前辈和人才,图书馆历史上那么多的大家,刘国钧、李小缘……南大图书馆分类法……,能在这里工作,我太自豪了。回看我自己的读书经历,我看的书太少啦,简直不值一提。


杜厦图书馆书架




书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不足。看了一下图书馆那么多藏书,算了一下,所有的时间用来看书也看不了多少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就尽一切可能去读书,特别是近几年,我基本不刷手机、不玩游戏、不看电视剧,闲暇时刻,都会捧起书来看。



杜厦图书馆书架



我读的书看上去“杂乱无章”,有很多学科。读图书情报类的书,看看图情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书、计算机的书,看看这些领域的知识在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上面能提供哪些帮助和借鉴;读文学书,哪个70后的人没个文学梦呢?陶冶自己的文学素养、模仿别人、提高自己写作水平、满足爱写的小小兴趣、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读传记,从别人的身上吸收养料,更好地历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嘛,朝闻道夕死可矣;读历史,历史就是现在;总是能找到自己喜欢看的,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2018年,为了工作和小孩上学方便,我们家搬到仙林万达来住,房子要比城里的小多了,没有独立的书房,但是装修的时候,能打书架的地方都做成了书架,放一些书也是很方便的,并且随手可以翻到。我最喜欢的是向阳飘窗台的一侧打成了好几层书架,倚在窗台上,不管外面是艳阳高照、细雨霏霏、秋叶阵阵、冬雪飘飘,都可以安安静静体会四季,体会读书的快乐。我的书房和以前不一样啦,现在读即看即抛型图书没那么多了,其他学科的我喜欢的书,我会买回来,当当网、京东网、先锋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慢慢地,我想我城里屋子的大书房也会有所改观吧。



现在住的御湖仕家家里小书房

书房一角




感谢命运的眷顾,让我能在这么喜欢的图书馆工作。每天,迎着早晨的红霞,浏览杜厦图书馆那本翻开的百科全书;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反思一天来工作和学习的收获。对于我这个图书馆员来说,家里的书房是个小天地,而杜厦图书馆是我的大“书房”,我拥有中国最大的一间“书房”啊,坐拥几百万册图书!上书房行走,我将继续开心地行走在这高大上的书房之中。



上书房行走


沈奎林老师画作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南京大学“香雪海”    摄于2020年12月30日  














沈奎林老师

推荐书单

1、[美]约翰·布罗克曼: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思考系列---《心智》《文化》《思维》《宇宙》《生命》《AI的25种可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2、[美]约翰·布罗克曼: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那些科学家们彻夜忧虑的问题》《那些让你更聪明的科学新概念》《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3、[美]布瑞恩·戈德西:《数据即未来:大数据王者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4、[日]儿玉哲彦:《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吗?》,鹭江出版社2019年。


5、[美]凯文·凯利:《必然》《失控》《科技想要什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6、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重庆出版社2016年。


7、王观盛:《遥远,遥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8、高建群:《大平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


9、[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7年。


10、[法]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极简宇宙史》,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







往期回顾 点击查看

第一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1-20期)

第二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20-28期)

● 第三季  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二十九期:走进南大校友黄乔生教授的       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期:走进胡阿祥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一期:走进史冬泉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二期:走进刘俊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三期:走进陆远老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四期:走进繆炳文先生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五期:走进童强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六期:走进于溯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七期:走进徐新教授的书房

     上书房行走丨第三十八期:走进骆威先生的书房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欢迎南大师生报名参加此栏目

晒自己的私家书房

或者你想看谁的书房也可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会尽力满足的哦

联系我们:zhangyu@nj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书房行走 | 第三十九期:走进沈奎林老师的书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