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谭平:绘画是什么?

郝科 99艺术网 2022-09-20

2021年5月15日,艺术家谭平的最新大型个展《谭平:绘画是什么1984-2021》,将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开幕。


本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展出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影像在内的作品百余件,全面梳理和回顾了谭平1984年至今的创作历程,以及艺术家2021最新创作的作品系列。


在展览开幕之前,99艺术网特别对艺术家谭平先生进行了专访。




谭平展览海报




99艺术网:这次即将在唐人举办的展览题目是《绘画是什么》,感觉有些宏大,为什么会用这个题目?


谭平:展览的题目是和策展人讨论后决定的,最初的名字叫“绘画是什么?”,后来有局部的变化:绘 画 是 什 么,字词之间加了空格,问号也去掉了。


当很多人都在说“绘画已经死了”的时候,绘画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变的更有意义。我希望通过我40多年的绘画创作经历,对此做出一个个人性的回答。




谭平“白墙计划”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创作现场2016年




99艺术网:1980年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版画是您当初最感兴趣的专业吗?


谭平:考学时选择版画系是因为版画系的色彩是考水粉画的,是我擅长的考试科目。


进入美院后,因为专业需要,各种版画的技法我都认真地学习过。但在大学前三年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对版画产生太大兴趣,还是更喜欢画画。直到升入四年级开始准备毕业创作“矿工系列”铜版画,我才真正对版画语言的独特性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此后对于版画创作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了。



《矿工》铜版画30.5cm × 41cm1984

《视觉》铜版36cm × 29cm1987




99艺术网:1989年您去德国留学,初到柏林和几年后离开时,您在思想和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谭平:我到德国的第一个城市是波恩,初到时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到处都非常干净和整洁,与当时国内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谭平与妻子、艺术家滕菲在德国



安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不同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等,但当我真正与大师们的作品面对面时,却发现它们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完美”,这或许是因为我在之前阅读画册的时候,赋予了这些作品太多“想象”的成分吧。



《夕阳下的公社》,布面油画,48cm x 48cm1985

《黑海》丙烯49cm × 49cm1986



5年之后我离开了德国,我发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的兴趣更多集中在对艺术产生根源的探究上,而不再停留于对表象的关注。



《时间》,装置100cm × 1000cm1993

《时间》装置40cm × 1000cm × 221993




99艺术网:您在创作中使用过很多不同的媒介,素描、版画、丙烯、油画、装置等等,您如理解媒介?


谭平:这也和我在德国的学习经历有关系。早期在国内学习时,我的老师们总会用成为“版画家”或“油画家”等身份要求来规范你的创作,不同媒介创作间的界限也很分明。


而在德国学习期间,导师总会先问我“你怎么想?”,从观念开始,再去选择合适的媒介来阐释你的思想。回国之后,我又参与了中央美院设计专业的筹建工作,相比“国油版雕”等传统专业,设计与社会关联度更高,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这也让我在媒介的选择上进一步打开了自我。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不同媒介只是思想的差异化延伸,我会很自然地选择适合的媒介,来表现自我当下的状态和感觉。



《无题》,布面丙烯,100cm x 120cm,2016




99艺术网:感觉您的作品常在两极间游走,一极表现的很复杂,会在画面上反复覆盖和涂抹,一极又表现的非常简洁,如只画一根线,为什么会有这的表现?


谭平:我创作的、强化观念性表达的作品,一般会采用非常简洁的形式。我希望通这种不做过多修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念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



《+40m》纸本木刻版画,4000cm × 20 cm,2012

《+40m》悬挂展示



另一类比较个人化的作品,如“覆盖”绘画等,则更注重表现个体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独特状态,画面也表现的更加错综复杂。



《+40m》(局部)木刻20cm × 4000cm2012



我觉得这一类作品更强调过程,通过过程将我此时此刻的状态,直接地传达出去,越直接越准确。这其中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考过程,有时候越思考越虚伪,过多理性的介入,反而会把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给遮蔽掉。


艺术所呈现出的应该是个体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不希望仅通过某一件作品或某一种风格来固化自我,而是会把很多不同风格的“片断”杂糅在一起,以此展现出自我生命的活力与更多可能性。



《无题》,布面丙烯,160 cmx 200 cm,2021




99艺术网:您似乎并不太认同把“抽象”和“具象”的概念分开来解读?


谭平:这次展览的题目本身就想探讨“绘画”,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会将我的作品定义成“抽象”,但在整体的创作过程中,是不是“抽象”对我来讲真得不是很重要。



“彳亍” 谭平个展现场2014



因为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每一笔都是非常具体的“存在”,我画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个“微观”且“具象”的存在,它们都是构成我作品的细胞或枝干之一,而大色域的涂抹看起来又非常“抽象”。


另外,我在创作中也会引入“空间”、“时间”、“行为”和“场域”等概念,其中的复杂性无法用“抽象”这个词来简单概括。如果总是用单一的“抽象”来描述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是不够准确的。我经常会强调说“我不是一个抽象艺术家”,是想让大家更多地看到我整体的创作状态与过程,而不是将某个概念抽离出来成为固化的标签。



《无题》 布面丙烯,200cm x 200cm2019



99艺术网:在“”白墙计划“和”……“等展览项目中,”行动本身“和”观念表达“似乎比作品最终所呈现出的”结果“更重要?



【视频】白墙计划



谭平:这要看你如何理解”结果“这个词。


对于我来说,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而我现在的很多作品都会有意把”结果“逐渐消解掉,让观众看不到作品最终完成的样子。



场域绘画 “山外有山”展览现场瑞士 Helmhaus美术馆2016



如我曾在苏黎士Helmhaus美术馆的展览中,用黑色将挂在墙上的作品向外进行延伸,在本次唐人的展览中也会有一件没有”结果“的作品:挂在墙上的画只是这件作品的一部分,当展览结束时,画被运走,将来它还会与其他新的空间发生关系,并在其中进行新的组合与重构。而当我将绘画与空间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所谓的”结果“就变成了一个瞬间性的停滞。


我时刻都以未完成的心态在进行创作。艺术应该是一个进行时。进行中的作品,时刻等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场域与我偶遇,即刻又分离,重新开始,在聚合与分离的瞬间,实现永恒。




99艺术网:很多评论会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和笔墨等角度,来解读您的作品,对此您怎么看?


谭平:批评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我的创作进行评论和解读,我觉是件挺好的事儿。如果大家对我只有一种评价,只能说明我这个人相当无趣。


对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评论我的绘画这点,本身也非常自然,这和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生活环境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每个现代人都是一个极端混杂的个体,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源自西方和东方等不同的文化样态,都会在某个个体身上有所体现。


所以我的创作并不会刻意考虑”中国性“或”抽象“等概念,只是希望通过作品把我此时此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



谭平《1劃》创作过程(视频截图)



我觉得关键在于你生活在此刻的中国,它已经不是唐代或宋代的中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必然决定了今日艺术的样貌不可能回到千年之前。对于一个好的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对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发生保持敏感。


每个人的生命成长历程才是最真实的,在不同的阶段,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和体验都会不一样,艺术的表达也会不一样。这个展览的目的也是想看一看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个人艺术的深刻影响。



展览现场谭平 《1劃》 中国美术馆2012



艺术始终处于进行时。




end


购藏咨询/商务合作

99yangkai@163.com


往期精彩
  1. 作品故事 | 从格列柯到蔡国强——克里特岛神话的延续

  2. 99展览说 | 苦涩之后,春色将至

  3. 后疫情时代,画廊要如何调整才能得以生存?

  4. 拍品故事|毛旭辉:“生命之流”与“窗外的风景”

  5. 周褐褐个展“纯纯各归” | 充满想象但保持敬畏

  6. “2021艺术北京”中国本土艺博会将何去何从?

  7. 重庆当代美术馆三展同开,让历史、现在、未来“一键三连”

  8. 【专访】“只要有具体,就会有边界”——沈勤与他的“出世”之态

  9. 董梦阳:在艺术中发现“身边的美好”

  10. 银川当代美术馆双展同开,看当代艺术的两个切片

  11. 何多苓:画笔写诗四十年

  12. 在四川博物院看川美奠基人吕林的艺术人生

  13. 格哈德·里希特 | 让绘画和音乐相遇

  14. 从周春芽到奈良美智,十竹斋的“当代&潮流”版块里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15. 袁运生:40年后,“魂兮归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