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体素质“课课练”,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2016-11-23 丁轶建 博士 动商研究中心


学校体育课为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体质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肯定的是,要是没有体育课,学生体质问题更大、更严重。体育课既要教运动技术又要教身体素质这是共识,学校体育课身体素质锻炼还有待优化的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该问题看似好说却说不清楚,只能提几点看法供大家批评参考。




学校体育课要达到的不少是“没法完成的任务”


在欧美日韩,学校之外的家庭和社区会承担相当的身体锻炼、体育教育功能,因为家长对体育都比较懂和喜欢,社区体育交流很丰富;但在中国,所有的学生体育教育功能似乎都推给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寄予了厚望,特别是体育课,既应该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内容,又应能使孩子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双丰收,让孩子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获得运动技能的提高。但实际上,在当代中国,学校内外的家庭、社区存在很多对体质有危害的行为(比如饮食不节制、看手机电视无防护、久坐不动等等)造成在体育课获得的锻炼成果不够其他时间和地方耗的。可以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似乎承担了家庭、社区、学校三方的学生体质建设功能,实际上与学校体育地位和角色并不相称,学校体育课要达到的不少是“没法完成的任务”。




两种可能与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不佳有关的现象


话说回来,学校体育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影响很小的话,学生体质更经不起消磨;反之,如果学校体育对孩子身体素质影响大,并且到处存在“痕迹效应”,对于各种危害体质的生活方式可能具有一定抵抗力,力度因学校、家长、社区的不同而不同。以下两种现象与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不够有关系吗?


第一,虽然多年的学校体育努力,历年国民体质监测中学生身体素质(力量耐力爆发力等)一直没有显著提高似乎得到普遍承认并接受。


第二,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不协调。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体育运动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要求较低。比如,在当前的各级体育课,学校的确也能教给孩子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但在当前学校体育的运动技能练习中对身体素质动员要求不够,往往只停留在外在动作表现的到位上,对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持续时间要求模糊,导致间歇多、较随意,轻松、愉快、不累,其结果是上了很多年的体育课,运动技术水平却很低、不稳定,进步缓慢(少数技术进步快的往往有良好的运动基础或课外专门请教练课后练)。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各级别孩子的身体素质、运动热情较差不能适应运动技术发展的需要,使得从小到大这种不适应累积成技术与身体的协调性越来越差。




身体素质练习在体育课的关切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身体素质重要,身体素质锻炼在体育课上很重要,身体素质锻炼也没少进行,但似乎身体素质的锻炼效果还不尽人意,是不是还有优化的地方??其实,大部分体育老师会带着学生做做简单的素质练习,比如慢跑(耐力素质)、关节活动拉伸(柔韧素质)练习,因为组织和传授这些素质的练习方法相对简单,或它们本身就是体育课考核的项目,但这种身体素质练习一旦缺乏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往往成为上课始的准备活动或下课前的整理活动。而其他素质(力量、爆发力、平衡、灵敏、协调)练习,要么方法比较复杂,要么对器械场地有一定要求,要么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学识有一定要求,也没有被硬性规定必须练,所以,这些素质锻炼被“遗忘”是常有的。在身体素质教学和锻炼上,核心知识来自运动人体科(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生力等)学和运动训练。实际上作为大部分体育教育毕业或运动训练退役的我们体育教师来说,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知识欠缺吗?或者更有一个问题,我们体育老师自己的身体发展状况是否能够带领学生进行素质锻炼?


从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说,身体素质练习是必须有负荷要求的,要达到一定负荷强度下的负荷量。但是身体素质训练对普通负荷承受能力不强的个体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甚至风险的,这就还潜在一个几率极低但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长跑一旦超出个体心血管机能承受力发生意外,谁来担责?按照当前的普遍做法,往往推给体育老师或体育部门管理者等等,后果不堪设想。实际上,很多意外伤害的发生,体育运动不是触发因素,而是孩子潜在的健康问题没有被体检发现,疾病在运动时发生了;或者有些孩子安静状态看上去是非常健康的,但一旦运动或运动到一定程度就发生异常风险。


这里面暴露出几个问题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关切。一是体检不保险。当前的学生往往只接受安静状态的体检,安静状态健康的未必运动状态健康。运动状态下的体检应该要科学的推进,筛选出不适合剧烈运动或不适合特定强度运动的学生人群。二是体育课第三方保险机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都是希望强健孩子身体,孩子根本上也是愿意为体质提高做些努力的,但一旦发生意外伤害风险谁来承担责任?体育老师面临的风险好像特征与医生面临的风险相似。是不是应该引入第三方学校体育健身保险制度,甚至是在校生强制险!让双方放心的健身。三是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监控的科学方法没有广泛建立。现在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监控主要靠感觉,比如看看呼吸、汗液、脉搏等等,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加强生理负荷的监控(比如心率等),以及时精确的发现运动状态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体育课上老师主导身体素质练习的风险性是存在的,即使这个风险很小。




身体素质练习在体育课的缺憾


身体素质其实在当前的学校体育课成绩、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毕业达标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体质训练在体育课上不可或缺,但大部分学生们对体质的追求热情似乎不高。身体素质练习一般比较单调,而且往往“累”、“痛苦”,需要强制或忍痛或不断鼓励,流汗一身也影响心情或其他学习,很多同学也就跟着比划比划,出工不出力。除非对体育有热情,知道运动人体科学道理,或者特别想健身,或通过健身获得升学、奖学金的便利,这些孩子会认真练练,但似乎不是很多。从小就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而不只是传授运动技术,更有利于孩子体育习惯和技能的养成。


将身体素质练习融合在技术运动中也是变通的做法,但运动负荷一大,喊叫的就多了、偷懒的就多了,受影响的就多了,扩步效应就会普遍降低运动负荷,而既影响素质锻炼又伤害技能训练。再比如,早上第一节安排体育课,这一天如果孩子还有别的课,身体素质练习过多也未必适合。


身体素质的练习要有一定基础,对于那些体质千差万别的同学,体育老师只能照顾体质较差的大多数,不能达到个性化体能素质锻炼的理想。对于对那些不愿意或者装样子练身体素质的孩子,教师能把学生如何教育?只能苦口婆心劝,或者靠个人魅力吧。




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的影响


其实,身体素质影响因素很多。运动、遗传、环境都会对体质产生影响,不要指望几节体育课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大学体育课一般一周一节,如果这个孩子就是靠体育课上锻炼身体素质的话,那么体育课上身体素质锻炼只能起到唤醒和维持特定身体素质的功能。中小学体育课多,但面对高考的指挥棒和应试的压力,体育课往往被设定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干扰正常文化学习基础上的体育课,体育课上多了会影响孩子成绩还是大多数老百姓的认识。不同于竞技体育,我国学校体育还缺乏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脉相承的体育培养方式,跟老师认真练身体素质的最后学期末身体素质考核未必考的过那些不认真练的现象也是很多的。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很大,有些课堂上练不够又爱运动的孩子自己在课后或去补练也是有的。中考体育、高考体育、高校高水平招生这系列升学的机制刺激了一小拨同学认真练身体素质,但目的达到之后就放弃体质追求的也很多很多。所以,单以相同指标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变化评价不同教师体育课体质训练的不同效果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优化的问题好像是小问题,实际上是体育课的核心问题,直击学校体育的要害,既简单又复杂,既是老师问题,又是学生问题,还是学校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作为体育老师就是要带着学生尽可能安全的、科学的、有效的进行身体素质练习,这是体育老师天职。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能力有限实在说不清楚,抛砖引玉大家共同讨论。


相关链接


图文编辑〡朱灵玉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请发至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