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体育,“考什么教什么”有错吗?

邵小兵 动商研究中心 2019-08-3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无论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不但有教学大纲还有考试大纲,“考什么教什么“是理所当然也是课程要求,如果不是“考什么教什么”会引起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强力不满。而体育中考,却在“考什么教什么”的质疑声中艰难前行,为什么呢?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考什么教什么”没有错,关键在“考什么”,如果我们在考试内容的实效性、多样性、选择性、随机性上多思考多实践,通过升学考试,督促学生提高体能,或长跑、或游泳、或足球……,总比“14年体育课学不会一项运动技能”要强得多啊!





毋庸置疑,在我国“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指挥棒下,体育中考成功引起了学校、家长、学生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在有效促进体育锻炼、推动体质提高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全国范围内,体育中考似乎已经步入了“应试教育”轨道——有相当多的学校,初一到初三的整整三年,是完全围绕中考内容来组织体育教学,也就是“考什么教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呢?这样做,有错吗?


一、其他学科,“考什么教什么”是不争事实

 

众所周知,语、数、外等学科就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考试大纲要求什么,就上什么内容,教学完全围绕大纲,为了应对“高考”,学生们深陷“题海战术”不能自拔。如果谁不这样反倒成了“另类”,会受到来自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强烈反对。比如,推行“素质教育”的南京市,在号称高考“地狱模式”的江苏现如今的地位及其尴尬,整个南京市考不过一个县中已成常态。压力之下,很多学校早已把奉行“县中模式”视为宝典。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高考指挥棒下,不管是否出于无奈,语数外学科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形式都没有受到社会问责,家长和学生也配合默契,还会转战“校外辅导班”。


很多学校中高考结束后有一年一度的“扔书节”,学生们以此来宣泄压抑的情绪,但宣泄归宣泄,倒也并不代表学生以后就不学语文,英语了。

 

二、体育中考,“考什么教什么”是顺势而为

  

假如,体育老师不按体育中考内容上课,学校会同意吗?家长会同意吗?学生会同意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尤其到了初三,如果不按中考内容来上课,将会压力山大。一轮一轮的模考、一轮一轮的补差,每个老师责任到班,由不得你选择,只有一切按中考内容来,才会相安无事。

 

其实,“大而全”、“量效背离”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不系统,运动负荷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得不到负荷积累而致运动效果差,且太多停留在泛化阶段。造成了学生“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低量重复和半途而废”,养不成严谨持续的运动习惯;造成了十四年体育课很难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考什么教什么”这种 “少而精”的授课方式符合“运动量效原则” 。大量的时间进行某一项运动练习,那么该运动锻炼所积累的疲劳程度就会加深,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技术上该运动的效果就会累积,运动效果就会不断的提升,运动技能就会很快掌握。“一技难成”的现象就不复存在。



学生掌握了中考技能、形成了运动习惯,比如:学生的长跑一直练下去、玩下去而伴随终身,有什么不好呢?


三、有错吗?错就错在项目设置

 

现行体育中考,女子为800米和跳绳二选一;仰卧起坐和实心球二选一;50米和立定跳远二选一。男子是1000米和跳绳二选一;引体向上和实心球二选一;50米和立定跳远二选一(以南京市为例)。


 

目前,游泳进入体育中考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从从上海,杭州,温州、福州、广州、深圳、江门、南宁、苏州、南通等城市,是一个逐渐开展的过程。作为一项求生技能每个孩子都应该掌握,游泳进入中考,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从项目设置来看,体育中考更多侧重于考量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的考评相对弱化。这种项目设置的特点首先是容易量化、减少纠纷、有利于考评;其次因其考评标准低,可以让学生“皆大欢喜”。


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省市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等项目纳入体育中考范畴。

 

四、有错吗?有错就错在标准太低

 

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一起,成为中考必考项目”。但从目前全国的体育中考情况看,体育成绩并不能拉开分数差距,区分度较小。只要通过适当训练,稍微努力,多数孩子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有的身体素质好的初一学生不练习也能拿到满分。“分值低、标准低”较为普遍。当然,也有少数省份如河南、黑龙江等,他们在对体育中考进行积极探索,计划将体育分值提高到80分、100分,这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



很多地方体育中考成了“送分考”,满分标准仅相当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70分或80分的水平、且90%以上的同学考试拿满分。有业内人士反映:“与长跑相比,游泳更容易得分。学生通过15-20次课时的游泳训练,基本能达到满分。”


试问:同样列为“计分考”和选拔性考试的语数外,会出现90%以上的满分吗?如果体育中考是“送分考”,那么,无论满分多少分都毫无意义,不利于学科的良性发展。

 

五、体育中考,功不可没


有考试就会有压力,有考试才能彰显学科地位。体育人应加倍珍惜“体育中考”机会,更要为体育纳入“高考选考”而发声,不要质疑会“考什么,教什么”,更不能抱怨中考或高考给自己找麻烦,增加压力。现行高考体制下,只有“考”这一“不二法宝”,学校、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才会发自肺腑、心甘情愿、想方设法重视体育、学生身体素质才会被动提高、体育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才会被认可。学校体育才能真正融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才能真正纠正体育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社会畸形印象。


 

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一直是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就算是执反对意见人士也深知,在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社会环境下,当前学生的体质情况不容乐观,亟需改善。他们担心的是缺乏完整的学科框架、课程纲要和必要的标准;担心不同项目中如何确定统一的评分标准,并没有排斥体育纳入“高考选考”这一“杀手锏”。

 


眼下,最最关键的问题,是通过体育中考项目设置的多样性,增加学生选考范围,同时遏制“送分考”。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考体育的完善必将推动“高考体育选考”改革的进程!


六、结语


多年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初三和高一学生的体质都是各个年级中最好的,这一切,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体育中考。可能,“考什么教什么”的确有点功利、会影响学生们上课的兴趣、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过,“考什么教什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正面影响还是积极的,目前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尽管看起来有点单调,学生的跑、跳、投能力还是有质的飞跃。



其实,体育课上什么内容并不是最主要的,老师怎么样组织教学、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假如,未来体育中考增设了技能类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等,倒逼学生学会了这些技能,并以此为载体,提高了身体素质、培养了运动习惯,这,有何不好?何错之有呢?


推荐阅读

1.取消特长生加分,为消除中考体育“送分考”创造了空间

2.高考改革:“3+1+2”模式,大势所趋

3.【中国学校体育】不从高考顶层设计入手,学校体育永远举步维艰!



编辑 | 刘晓丽  图源|网络

微信ID:dogshangyjzx

投稿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