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权法学》2023年第3期要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权法学 Author 人权法学编辑部




《人权法学》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77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31家,非核心期刊52家,集刊85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3年5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8819位作者的295046篇文章,总期数17586期,总字数26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采购热线:010-82668266
《人权法学》2023年第3期要目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1.历史、具体、现实: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三重建构逻辑

鲁广锦(1)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权发展间的三重逻辑

常健(23)

3.论当代中国的人权观自信

杨春福(58)

4.复数的权利:与西方对话的中国人权文明新形态

徐爽(71)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

5.《神圣家族》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层次及其意义

任帅军(86)

【人权法理】

6.人权商谈建构论

——以福斯特为中心

李聃(104)

【人权司法保障】

7.论人格权类型化的路径与方法

乌日力嘎(130)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1.历史、具体、现实: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三重建构逻辑


作者:鲁广锦(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有什么样的人权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权实践,人权观对人权实践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人权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反映了当代中国对人权的基本价值认知,并由此建构起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三重思维逻辑。人权是历史的,反映了人权的发展观;人权是具体的,反映了人权的人民观;人权是现实的,反映了人权的国情观,三者共同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核心要义。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建构起的具有自主性、创新性、时代性的人权主张和人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的人权哲学和人权实践方法论,丰富发展了人类人权文明理论。


关键词:人权观;人权历史哲学;人权自主知识体系;人权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权发展间的三重逻辑


作者:常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权发展与其之间存在着三重逻辑关系:建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权意识和规范是其底层的基础结构逻辑,它解释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制度建设。选择适合经济体制转型要求的人权推进方式是其中层的生成转换逻辑,它解释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战略和道路。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其表层的过程周期逻辑,它解释了中国人权发展的关注焦点和具体政策的变化。这三重逻辑相互作用,影响着中国人权发展的总体趋势、基本特征、道路选择、战略部署、政策措施及其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人权发展的已有实践,还可以对中国人权发展的未来前景作出有根据的展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人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3.论当代中国的人权观自信


作者:杨春福(东南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人权观决定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走向与走法。人权观自信是当代中国人权观自足自立之源流,人权效能感是人权观自信形成的深层动因。当代中国人权观的价值意涵可分为三个方面: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人权的价值次序、“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价值标准、与时俱进动态丰富的人权价值内容。当代中国人权观自信的理论基础在于,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继受与发展;其政治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所坚守的政治立场对人权事业的政治引领;其历史文化基础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给予的人权历史文化基因。中国人权观自信之实践伟力通过当代中国人权观进行表达与彰显,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赋予中国人权事业以发展定力,激发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人权观;人权观自信;以人民为中心;人权效能感


4.复数的权利:与西方对话的中国人权文明新形态


作者:徐爽(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人权是世界的,因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人权也是本地的,因为人权的实现不可能脱离本国本地的现实条件。联合国“人权宪章”提供了一份大体得到认同的权利清单,同时也把对人权的理解和实现开放给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国持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顺应时代的人权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人权文明的形态,与世界展开深度人权对话。西方人权理念建立在自然法、自然权利基础上,并发展为个体主义的、与权力保持张力的产物,却不断在理论上受到质疑,实践中遇到问题。中国从自身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出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观。中国人权主体的人民性、内容的多重性,以及实现的渐进性,形成了鲜明的以“复数的权利”为特征的人权文明新形态。“复数的权利”与一个伟大的共同体相适应,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日益成为全球人权治理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人权;自然法;民为邦本;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


5.《神圣家族》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层次及其意义


作者:任帅军(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神圣家族》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的解放思想,可展开为思想解放、生活解放和政治解放三个层次。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绝对精神批判的批判,指出历史不是自我意识创造的绝对精神史,深度推进思想解放;通过对纯粹宗教批判的批判,从生活解放出发驳斥布鲁诺·鲍威尔把生活世界中人的问题当作纯粹宗教问题的谬误, 提出通过工商业实践解放人的观点;通过对阶级特权的批判,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掀起的政治解放的意义和限度,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的解放是思想解放、生活解放、政治解放的更高级阶段,其目的在于使生活世界中人的各种关系重归人本身。这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关键转变之处,也是马克思超越以往观念论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思想解放;生活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神圣家族》


【人权法理】


6.人权商谈建构论

——以福斯特为中心


作者:李聃(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提要:人权的证成路径可以分为三种:伦理、政治—法律和道德—政治证成路径。自然主义人权理论主张的伦理证成面临转化为道德证成的难题。政治性人权理论主张的政治证成由于忽视内部视角而缺少人权的道德内涵。相较于最低限度共识理论,商谈建构理论是一种进阶版的人权道德—政治证成路径。商谈建构理论从文化完整性出发,以获得证成的道德权利和提供证成的道德义务为逻辑起点,最终落脚于人权的道德建构和政治建构。商谈建构理论就如下几方面的质疑给出了回应:获得证成的道德权利之普遍性、提供证成的道德义务之必要性、获得证成的道德权利与历史偶然性之关系、道德自治对民主自我治理的影响力以及具体他者与普遍他者之间的平衡性。商谈建构理论是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相对普遍主义人权观,彰显了当代人权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权的商谈建构;获得证成的道德权利;提供证成的道德义务;福斯特


【人权司法保障】


7.论人格权类型化的路径与方法


作者:乌日力嘎(山东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


内容提要:人格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框架性的权利。人格权的存在不以法律规定为前提,立法也无法为人格权的外延划定明确的界限。此种法律属性决定了人格权的类型化主要依靠司法机制,即依靠一个个具体的司法案例完成经验类型的积累。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 99 号为核心的司法案例群为烈士名誉荣誉权益的类型化做出了表率,但也有随着时代发展需进一步推进之处。未来人格权的发展应当坚持以典型司法裁判作为类型化的常态路径,并重点关注人格权益的新内容、新要素;在类型化方法上,应当通过个案中的法益衡量方法对具体人格权益进行衡量证成,而当个案汇聚成案例群后,应当适用案例群方法提取人格权的类型化要素,进而提炼可普遍适用的裁判规则。


关键词:人格权;类型化;法益衡量;案例群;指导性案例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人权法学》期刊,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西南政法大学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权发展和交流中心协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法学》编辑部编辑出版。《人权法学》秉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理念,兼怀中国人权实践和全球人权事业,观照人权之价值、制度与文化,倾力人权实践,通透人权法理,研拟人权策略,以期汇聚中国人权智识,服务人权教育、研究、实务、资政与传播,积淀中国人权文化,厚重中国人权之根基。


-END-

责任编辑 | 刘卓知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范阿辉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人权法学》2023年第2期要目
《人权法学》2023年第1期要目
《人权法学》2022年第6期要目
《人权法学》2022年第5期要目
《人权法学》2022年第4期要目
《人权法学》2022年第3期要目
《人权法学》2022年第1期要目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