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拓宽年龄的定义

张强 中国研究生 2023-01-20

“奔三的年纪还在读书”“读完博还没有对象怎么办”“同学的娃都多大了,而你却一无所有”……这些司空见惯的话语萦绕于耳边,充斥着年龄危机、年龄焦虑的种种不安,似乎都在昭示“时光一去不复返,唯有年龄渐渐升”的悲伤。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生命的客观维度上,无论你读书还是工作,年龄增长是必然的。如果仅是因为年龄增长而引发对时间、婚姻、亲情乃至成长的担忧,便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其次,现实之中我们缘何常会出现年龄焦虑,就是因为在生命的不同时段里,很多事情皆有其“时间节点”。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事”,因为倘若错过,可能就会遗憾。比如,就业时有最低年龄的门槛限制,婚育时有最佳生育年龄的制约,以及亲情里有父母与子女的年龄差等。而这些一旦错过,未来可能会一直陷入悔恨之中。


恰如生活里常听闻的事:那些长大了的过来人,悔恨年轻时没有好好读书;那些总是忙于工作而疏于亲情的人,悔恨年轻时未能好好陪伴家人;那些早年选择安逸的人,悔恨年轻时不曾勇敢地出去闯闯……我们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里面夹杂着对时光的悔恨。正因如此,我们担忧的不应是年龄,而是我们可曾在该有的年纪不负时光、不负韶华,以此超越对年龄的忧思。


坦白说,我不是一个会对年龄有所顾虑的人。但在刚经历过的硕士毕业之际,我在选择读博还是工作的问题上,第一次有了所谓的年龄困扰。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之前的生活极其平淡,以至在硕士毕业时我十分希望直接工作,到外面走一走,实在不想在本就短暂的青春年华里,还一直待在象牙塔内。这是我最初对年龄这个问题仅有的思考,那就是年轻的我总是向往外面的天空。也许是因为幸运,抑或是缺乏勇气,遇到一群辞去工作回校读研的人,他们总是极力告诉我:珍惜读书的机会,不要那么急于工作。


另一方面,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和父母的年龄相差较大,这些年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父母变老的痕迹。出去买菜,父母经常会走一段路就停下来歇歇;家里桌上堆满瓶瓶罐罐的药:降压药、胃药、跌打损伤药等;父母甚至还戴上了老花镜,而这些是我以往所不曾感知的。是故,我的内心总有一种难以陪伴他们的愧疚,何况待我博士毕业后,那时他们已然年纪更大,外加彼时工作繁忙,我何时又能去回报父母!


因而,在我既拥有工作机会,也被博士录取,需要在其中做出选择时,我第一时间给他们打了电话。实际上,我深知这个电话打得并无意义⸺他们一定会鼓励我去读博。我把所有疑虑都告诉了他们,不乏一些自己的担忧:读博时间和未来工作。我害怕在这个学历膨胀与就业环境严峻的时代,读完博之后,可能我的工作还不如现在硕士毕业找到的呢!尤其是在去年参加过各类招聘后,我看到就业岗位竞争的激烈,这种隐隐的忧虑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可是,我的父母劝慰我说:“你选择工作后,不久你就会发现,生活无非就是从校园转向了工作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然后每天上演着同样的琐事。既然有了读博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那就珍惜去读,毕竟未来的这个博士学位是伴随你一生的。”特别是听到父母口中的“伴随你一生的博士学位”,顿时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却还没有读书很少的父母有远见,感动中愈发赞叹:不愧是历经过岁月洗礼的父母,身上充满着生活智慧。


可能这就是血脉相连的缘由吧!即便是隐晦的表达,父母亦看出其中另一层隐含的关于对他们的担忧,一直强调“不要担心我们,我们会照顾自己,你好好读你的书就行,操那么多心干吗!”事实上,我发现父母远比子女更清楚地意识到,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时空距离在真实生活里越来越远,见面的机会愈发少。小时候,子女渴望大人的陪伴;长大后,父母渴望子女的陪伴。但子女长大后可能更多是理解了小时候父母“陪伴的缺席”,而不曾认识到父母比我们更早明白了亲情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年龄的故事,就这样穿梭于“亲情”与“成长”两个主题之中,既映射出对“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现实无奈,也体现着对个体自我发展的深深忧虑,更是裹挟了“个体成长”与“亲情缺位”相对立的苦楚。因而,年龄就这样成为一个所有人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实际上,对客观存在却无法改变的事情苦苦纠结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建构一个对年龄更加立体而饱满的定义:年龄不是一个绝对命题,而是一个相对命题。亲情不是年龄的羁绊,很多事情不是时间序列里的一前一后、非此即彼,而是同属于一个时空,对年龄的定义要有“转化意识”。


我想,年龄无形之中充当了一种“信号”,传递的从来不是已发生之事,而是未来之事。它之所以易逝,是因为时间的胶囊很珍贵,所以提醒世人要珍惜当下。既然害怕年轻时为了自我成长或发展,一直在外读书或工作而无法好好孝顺父母,那么可曾在每个星期打个电话问问父母近况?而不是总在想自己难以在物质上好好孝顺父母。相信每个长大的人深知,孝顺不是完全由物质的富足所决定的,当然现实里可能会有无奈,但这不妨碍我们即使相距两地,也不忘隔空守护亲情。



在屏幕前的你,选择读研或读博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看待和解决“亲情”与“成长”之间的矛盾?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读后感想,优质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入选《中国研究生》“中研咖啡馆”栏目,会有样刊喔~~~





往期回顾



体面告别,也是亲密关系的一部分


主题征稿:身边的中华文化


别让年龄为你的人生设限


内容 | 《中国研究生》2021年12月刊

作者 | 张强(华东师范大学)图片 | 网络,可侵删编辑 | 王斯后责编 | 雅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