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


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获奖者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一院211厂刘争。


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


2001年,18岁的刘争手捧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入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门。美好的4年大学时光匆匆走过,毕业关头,纵然成绩优异,刘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也和许多同学一样难免踌躇:是出国深造?还是继续读研?抑或直接去企业享受高薪职位?


“非这里不可了!”


刘争选择进国企。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与他的偶像柳百成院士有关。


一次,柳百成院士给清华学生作讲座,在最后环节,白发苍苍的老院士颤巍巍地站起来,如炬的目光扫向台下,苍老的嗓音突然洪亮:“诸位作为清华学子,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这一幕令刘争的灵魂为之一颤,他暗暗下定决心,把“振兴中国制造业”定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


“国企以国家利益为上,只有去那里我才更能为‘振兴中国制造业’作出贡献。”刘争把目光投向了国企。


恰巧在他毕业前夕,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时任总工程师回母校清华大学举办讲座交流,刘争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航天。学长口中的211厂有着强大的机械加工能力,令他心生向往。随后,他迫不及待地赶赴211厂参观。他站在1车间如庞然大物一般的数控机床前,心头的震撼转化为狂喜:“非这里不可了!”


回到学校,他就像害怕迟到的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向211厂递交了简历,并如愿进入该厂1车间工艺组。


在实践中成长


刚到车间,刘争初次接触到各种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对许多工艺不了解、对许多软件不会用、对许多系统感到很陌生。不过对他来说,这些不是困难,而是惊喜。


“学校里学的东西竟然不够用了,这下可得赶紧‘充电’。”说起那段青涩时光,刘争嘴角上扬。


“振兴中国制造业”不是空想,必须要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刘争珍惜每一次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在生产现场跟产,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工艺员和操作工人请教,如饥似渴地学习编程的有关理论和软件,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


当时,刘争正好接到一个为产品画图、编程的任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100多项零件的数字建模和程序的编制任务,编程技术迅速提高的同时,还提出了独特的建模思路,方便设计更改后数控程序的修改。自此,刘争在数控加工领域初窥门径。


勤奋编织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进步。2007年,24岁的刘争凭借高超的技术,成为“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的实际负责人。他结合研制任务,将先进的切削理念引入实际工艺设计之中,优化传统工艺流程。仅仅两年,刘争团队就完成了“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一期任务,多台数控机床增效20%到50%。二期任务启动时,刘争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你简直是天才!”人们这样夸奖他。但是只有刘争自己知道,收获累累硕果,靠的是“种植者”日复一日的垦种。


2012年,29岁的刘争成为当时211厂最年轻的副主任工艺师,大家由衷地称赞他为“数控骄子”。


不服输的“犟脾气”


“我们这代航天人身处新时代,这是我们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不服输、敢于挑战,面对难题的刘争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


在航天领域,有大批的零件只有角铣头才能加工。在传统工艺方法中,五轴机床附加角铣头后,无法使用五轴联动功能,只能当作四轴半使用。


刘争决定攻克这一难题。经过大量的仿真试验和论证后,他自主开发了五轴机床附加直角铣头后的五轴联动功能,拓宽了该设备的加工范围,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加工精度。原来加工12小时的产品,现在3个小时内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


在世界制造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航天制造也无法置身事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业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新兴技术逐渐走进了航天制造。


现在,1车间工艺员只要轻点鼠标,选择合适的工艺模块进行组合,不一会儿就能完成一项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写及仿真工作。但在几年前,由于没有可以通用的工艺模块,每个零件都需要工艺员从零建模、编写工艺规程,效率低、时间冗长。


在一次参观考察时,刘争发现软件二次开发对工艺编程自动化的重要性,尤其对生产任务多品种、小批量的研制型企业特别适用,恰好航天领域正符合这些特点。


刘争豁然开朗,立即向车间建议进行软件二次开发。在车间的支持下,他和车间的工艺骨干统一标准,制作快速编程模块,使工艺编程工作得到优化,降低了工艺员编程的强度和难度,从而提升了效率、确保了质量。


“现在车间已极大提升了工艺编程、仿真的效率和质量。这一改变,刘争功不可没。”谈起刘争,1车间原主任贾师强不禁竖起大拇指来。


部分产品的沟槽内壁加工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家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刘争将这一难题列为课题项目进行优化。有人劝刘争:“十几年无人能优化的问题,你有几成把握?别最后无法结题,白忙一场。”


“工艺人员都是‘犟脾气’,我也不例外。‘振兴中国制造业’仅靠一人之力的确不够,但他不拼、你不拼,那岂不是永远办不到了?”刘争开始了试验计划。最终,他和同事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赢得了大家的赞叹。


旁人看到的,是刘争每一天都在拼命工作,既劳累,还伴随风险。但他自己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因为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


这就是刘争,一个永远不忘初心的航天赤子。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常轩

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美编/丁洁

编辑/刘淮宇 任长胜

校对/刘畅

监制/黄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