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其他

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天文卫星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6月22日15时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中法天文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二丙火箭发射现场(顾航瑜
6月22日 下午 3:49
其他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云海三号02星

火箭升空(来源: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央视新闻)云海三号02星和长六改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3月27日 上午 7:31
其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任职

2024年3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任职的决定:陈鸣波同志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相关职务任命,按有关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办理。
3月15日 下午 7:00
其他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

2月29日21时0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长三乙火箭点火升空(肖鑫江
2月29日 下午 9:53
其他

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

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介绍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近70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90余个航天器,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空间站继续开展常态化运营,年内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推进探月四期工程,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电磁监测卫星02星、中法天文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等多颗民用卫星,满足各行业用户应用需求;加速推进建设航天科技集团“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专家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在今年上半年执行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任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执行探月四期工程中继星、商业卫星组网等发射任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改进型将于本年度首飞;新型单芯级两级构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今年首飞,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2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为我国首型3.8米直径单芯级液体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计划今年在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飞。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研制任务持续保持高强度,将全面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深空探测工程,持续推动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嫦娥七号、天问二号、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等为代表的200多颗航天器研制工作,开展230余发运载火箭组批投产,完成多项商业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约工作。专家介绍,航天科技集团将完成多次商业发射任务,并将公开对外发布运载余量信息,向商业用户提供发射和搭载机会,为各类客户提供快速、稳定、可靠的“一站式”发射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北斗应用向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延伸,发挥集团公司天地一体化优势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综合应用优势,不断将卫星应用融入新兴领域,支持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中国航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2023年实施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100%,累计发射突破500次,其他商业火箭发射20次。回顾过去一年,中国航天在发射活动方面,高密度发射任务有序实施、成功率保持高位,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在科技创新方面,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不断增强,取得多项科技成就。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交通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航天开展了交流研讨、数据共享、技术合作、应用服务、航天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上,航天科技集团表示将始终牢记强军首责,坚定信心决心,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图/胡蓝月视频/林佳昕
2月26日 下午 5:55
其他

“梦舟”“揽月”!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正式确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公开征集评选,近日,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2023年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2000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将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梦舟Y”(飞船名称+“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揽月”取自毛主席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长征十号”。目前,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和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编辑/刘淮宇
2月24日 上午 11:53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青春是一首不回头的歌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获奖者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四院中天火箭公司梁嘉琪。
2月5日 下午 7:01
其他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模范个人(集体)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本期刊登的获奖者为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一院211厂刘争。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2001年,18岁的刘争手捧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入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门。美好的4年大学时光匆匆走过,毕业关头,纵然成绩优异,刘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也和许多同学一样难免踌躇:是出国深造?还是继续读研?抑或直接去企业享受高薪职位?“非这里不可了!”刘争选择进国企。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与他的偶像柳百成院士有关。一次,柳百成院士给清华学生作讲座,在最后环节,白发苍苍的老院士颤巍巍地站起来,如炬的目光扫向台下,苍老的嗓音突然洪亮:“诸位作为清华学子,当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这一幕令刘争的灵魂为之一颤,他暗暗下定决心,把“振兴中国制造业”定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国企以国家利益为上,只有去那里我才更能为‘振兴中国制造业’作出贡献。”刘争把目光投向了国企。恰巧在他毕业前夕,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时任总工程师回母校清华大学举办讲座交流,刘争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航天。学长口中的211厂有着强大的机械加工能力,令他心生向往。随后,他迫不及待地赶赴211厂参观。他站在1车间如庞然大物一般的数控机床前,心头的震撼转化为狂喜:“非这里不可了!”回到学校,他就像害怕迟到的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向211厂递交了简历,并如愿进入该厂1车间工艺组。在实践中成长刚到车间,刘争初次接触到各种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对许多工艺不了解、对许多软件不会用、对许多系统感到很陌生。不过对他来说,这些不是困难,而是惊喜。“学校里学的东西竟然不够用了,这下可得赶紧‘充电’。”说起那段青涩时光,刘争嘴角上扬。“振兴中国制造业”不是空想,必须要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刘争珍惜每一次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在生产现场跟产,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工艺员和操作工人请教,如饥似渴地学习编程的有关理论和软件,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当时,刘争正好接到一个为产品画图、编程的任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100多项零件的数字建模和程序的编制任务,编程技术迅速提高的同时,还提出了独特的建模思路,方便设计更改后数控程序的修改。自此,刘争在数控加工领域初窥门径。勤奋编织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进步。2007年,24岁的刘争凭借高超的技术,成为“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的实际负责人。他结合研制任务,将先进的切削理念引入实际工艺设计之中,优化传统工艺流程。仅仅两年,刘争团队就完成了“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一期任务,多台数控机床增效20%到50%。二期任务启动时,刘争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你简直是天才!”人们这样夸奖他。但是只有刘争自己知道,收获累累硕果,靠的是“种植者”日复一日的垦种。2012年,29岁的刘争成为当时211厂最年轻的副主任工艺师,大家由衷地称赞他为“数控骄子”。不服输的“犟脾气”“我们这代航天人身处新时代,这是我们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不服输、敢于挑战,面对难题的刘争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在航天领域,有大批的零件只有角铣头才能加工。在传统工艺方法中,五轴机床附加角铣头后,无法使用五轴联动功能,只能当作四轴半使用。刘争决定攻克这一难题。经过大量的仿真试验和论证后,他自主开发了五轴机床附加直角铣头后的五轴联动功能,拓宽了该设备的加工范围,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加工精度。原来加工12小时的产品,现在3个小时内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在世界制造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航天制造也无法置身事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业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新兴技术逐渐走进了航天制造。现在,1车间工艺员只要轻点鼠标,选择合适的工艺模块进行组合,不一会儿就能完成一项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写及仿真工作。但在几年前,由于没有可以通用的工艺模块,每个零件都需要工艺员从零建模、编写工艺规程,效率低、时间冗长。在一次参观考察时,刘争发现软件二次开发对工艺编程自动化的重要性,尤其对生产任务多品种、小批量的研制型企业特别适用,恰好航天领域正符合这些特点。刘争豁然开朗,立即向车间建议进行软件二次开发。在车间的支持下,他和车间的工艺骨干统一标准,制作快速编程模块,使工艺编程工作得到优化,降低了工艺员编程的强度和难度,从而提升了效率、确保了质量。“现在车间已极大提升了工艺编程、仿真的效率和质量。这一改变,刘争功不可没。”谈起刘争,1车间原主任贾师强不禁竖起大拇指来。部分产品的沟槽内壁加工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家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刘争将这一难题列为课题项目进行优化。有人劝刘争:“十几年无人能优化的问题,你有几成把握?别最后无法结题,白忙一场。”“工艺人员都是‘犟脾气’,我也不例外。‘振兴中国制造业’仅靠一人之力的确不够,但他不拼、你不拼,那岂不是永远办不到了?”刘争开始了试验计划。最终,他和同事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赢得了大家的赞叹。旁人看到的,是刘争每一天都在拼命工作,既劳累,还伴随风险。但他自己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因为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这就是刘争,一个永远不忘初心的航天赤子。来源:《中国航天报》文/常轩海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美编/丁洁编辑/刘淮宇
2月4日 下午 6:07
科技

过了腊八就是年!年货已由“天舟”送达“天宫”,请航天员查收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4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初八)
1月18日 上午 2:09
科技

“长征七号”成功发射“天舟七号”!神十七航天员即将收到“新春大礼包”

1月17日22时27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七号货运飞船,2024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发任务圆满成功。▲点亮夜空(顾航瑜
1月17日 下午 11:11
其他

首战告捷!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1月9日15时0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长二丙火箭2024年首发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宇航发射任务首战告捷。▲火箭发射升空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我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用于捕捉爱因斯坦预言的黑洞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等天文现象。▲火箭吊装(肖国军
1月9日 下午 3:38
其他

航天科技集团召开2024年型号工作会议

1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24年型号工作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重大决策部署,总结2023年型号科研生产完成情况,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部署2024年型号工作。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忠阳,党组副书记方向明,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谢俊,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邓红兵,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方世力,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林益明、张宏俊;科技委主任,总法律顾问、总工程师,首席信息官,科技委副主任、各专家组组长;总部各部门部长、副部长,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各院和部分二级单位主要领导;总部有关部门处长及专务,集团公司派驻各院质量监督总代表、副总代表、代表,各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院本部有关部门领导、院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及型号主管领导,各院的型号工程总师和副总师,各型号“两总”及产品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方向明主持。会上,林益明作题为《牢记强军首责
1月2日 下午 10:35
其他

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宇航发射任务全胜收官!长二丙/远征一号S发射成功

12月30日8时13分,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今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运载火箭48次宇航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2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国际月球科研站、嫦娥七号、北斗……航天科技助力中俄务实合作

12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应中方邀请于12月19日至20日来华的俄罗斯总理米·弗·米舒斯京。1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与米舒斯京总理共同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八次定期会晤。《中俄总理第二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于20日发布。公报介绍,双方商定:——继续推动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支持推进嫦娥七号与LUNA-26协同合作,支持俄方科学类有效载荷搭载中国嫦娥七号着陆器项目合作。——推动开展《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2023-2027年航天合作大纲》项目落实工作。——扩大中俄卫星导航领域合作,包括开展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合作。我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器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根据国家航天局此前发布的消息,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勘查,包括月球南极月表环境、月壤水冰和挥发组分等探测任务,获取全月球、着陆区与巡视区域的遥感和就位科学数据,并为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其发射使用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前不久,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截至目前,北斗产品已在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来源:新华网,国家航天局官方网站,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微信公众号编辑/李淑姮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1日21时35分,经过约7.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修复试验等既定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国首位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汤洪波时隔两年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唐胜杰成为我国目前为止执行出舱任务年龄最小的航天员。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发射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按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以及多次航天员乘组出舱活动和应用载荷出舱任务。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央视新闻编辑/李淑姮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一号卫星

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为两级半构型的大型低温液体火箭,主要用于执行中高轨发射任务,起飞重量约874吨,起飞推力106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级。▲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胖五”→“壮五”!士别三年,昂首相看

南海之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再次亮相,距离上一次公众与之见面已过三年。12月15日傍晚,发射塔架徐徐打开,落日余晖下,长五火箭笔直地矗立在发射塔架,直指苍穹。21时41分,伴随着隆隆巨响,金黄色的烈焰点亮整个海平面,长五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冲入云霄。一次全新的亮相三年不见,长五火箭又“长高”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李平岐介绍,在这次任务中,长五火箭首次采用了新研制的直径5.2米、高18.5米的整流罩,能够容纳尺寸更大的有效载荷,进一步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直径更粗的芯级加上4个直径足够大的助推器,让长五火箭看上去“体态憨厚”。“采用这个整流罩后,长五火箭整箭高度有所增加,大家关心的‘胖五’这次看上去‘身材’比例更加协调了。”李平岐笑道。这也让长五火箭一跃成为我国现役最高的运载火箭。一枚火箭想要“长高”几米并非易事。在长五火箭没有执行任务的这3年,研制队伍持续针对此次采用的18.5米整流罩开展研制工作。据李平岐介绍,对于火箭来说,气动外形的更改会涉及到从总体到气动、弹道等各项设计的更改,相当于要作为一个全新的构型进行全面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当然,在这期间,这支队伍也圆满完成了3次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执行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顺利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送入太空。其实,通过研制更大尺寸的整流罩,来满足高轨更大载荷的发射使用需求,一直是长五火箭研制团队的攻关方向。李平岐说:“经过这次改进,长五火箭的发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得到提升,未来,将能把更多大质量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测发周期进一步优化回首执行上发任务的2020年,是长五火箭充满高光时刻的一年。2020年7月23日,长五火箭圆满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11月24日,又圆满完成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任务,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月球采样返回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再随长五火箭进入发射场,结合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累计9次的发射经验积累,以及历次任务发射场工作开展情况,长五火箭试验队通过优化重复性的测试项目、对进入发射场后的工作安排进行优化等,在保证测试覆盖性的前提下,发射场测发周期进一步缩减。在测发周期压缩的同时,长五火箭试验队也通过对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关键单机等方面不断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进一步得到提升。由于创新难点多、复杂程度高,从2016年首飞至今,长五火箭研制队伍遇到过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通过几发任务的磨合,以及千百个日夜的团队协作,各系统间的协调配合越来越顺畅。“长五火箭是一支不怕遇到问题的团队,我们在解决难题中不断提升着技术、增长着认识。”李平岐补充:“从事长五火箭的研制工作,似乎大家都不缺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但最终一定是什么关都能闯过去。”飞向更远的深空想要去更远的深空,必须要借助能飞得更远的火箭。“长五火箭的研制并不是以单一任务为目标,它帮助我国建立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基础。”李平岐介绍,例如长五火箭最先采用的“新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已经被应用到其他型号。长五火箭的成功研制和工程应用大幅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大型运载火箭先进水平。作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个立项研制的型号,长五火箭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作为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和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长五火箭将承担起中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据了解,在未来大载荷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中高轨道等发射任务中,长五火箭将担当主要角色,对于构建中国未来空间运输体系、加快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顾航瑜图/史啸编辑/李淑姮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新华社酒泉12月14日电(记者李国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我国12月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其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及空间科学实验,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来源:新华社编辑/刘淮宇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开启应用发射阶段丨捷龙三号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摄)捷龙三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一院所属中国火箭公司投资,是一款主要面向卫星星座组网市场的商业火箭,具有性价比高、发射方式灵活、履约和发射快的特点。▲捷龙三号火箭(张婉莹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499!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埃及二号卫星

12月4日12时1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埃及二号卫星、星池一号第二组A/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9次发射。▲长二丙火箭发射升空(罗西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自觉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评论之一

前进道路上的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国航天报》特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引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主动顺应引领奋进大航天时代,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形势,总结梳理经验,锚定目标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凝聚形成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发射成功!长二丁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时隔5年再联手

11月23日18时0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升空,随后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长三甲系列火箭“升级版”首飞成功!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提升至5.55吨;技术改进项目74项,其中首飞改进项目达52项;改进涉及火箭所有系统……以上任何一项改进放在一款身经百战、成熟的火箭型号上都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而此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这些改进组合在一起和盘托出,在一发火箭上全面完成。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不断革新、向内挖潜,开展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的“双提升”工作,使这款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的“金牌火箭”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如今老将再出马,仍是少年模样。11月9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中星6E卫星进入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三甲系列火箭“升级版”首飞成功,实现了“双提升”的目标,也为该系列火箭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型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早在2018年,面对客户对火箭运载能力提升的需求,长三乙火箭总指挥金志强、总师陈闽慷就带领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于2019年提出了运载能力“单提升”的计划,将运载能力再挖潜50公斤,由5.5吨提升至5.55吨。2020年,一次质量问题让团队意识到,提高火箭可靠性的需求更加迫切,“没有保成功的可靠性,一切为零。”痛定思痛,团队下决心进行可靠性的提升。而可靠性提升与运载能力的提升相互影响,需要统一考量。因此团队继续深化方案,于当年年底确定了既提高火箭可靠性、又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运载能力的“双提升”目标,并且要一次做好、一次改到位。“这样大规模的改进在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陈闽慷在发射前的动员会上讲道。回顾该型号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这可以说是第三次里程碑式的改进。第一次是在2006年,火箭结构改变,助推器加长,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5.1吨提升至5.5吨,第二次是在2011年,火箭控制系统由单平台惯组换为双惯组状态,实现了控制系统冗余设计,提高了飞行可靠性。对于已经完成百余次飞行的长三甲系列火箭来说,作为老型号再去进行状态的改进、产品的换新显得殊为不易。“就像新盖房子一样,翻新老房子比新盖房子还要难,因为要避免新改进互相影响。”金志强坦言,“为了圆满完成‘双提升’的工作,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在这次型号团队主动发起的火箭技术革新中,团队想在前、做在前,从方案上制定分步实施、小步快走的办法,改进一批、验证一批,分散风险;产品更换上吸收其他型号优点,优先选用成熟的货架产品,再结合自身需求适当新研。老火箭配上了新系统此发火箭从总体到控制、测量、动力、结构、地面等系统几乎均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进。通过归纳细分,团队一共梳理出74项改进,其中67项来自于“双提升”项目的改进,7项为适应此次卫星任务的改进。同时,首飞项目占52项,剩余22项关联度较小的改进已陆续在此前的飞行中得以验证。火工品作为关乎型号成败的因素之一,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先被团队纳入改进内容。此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应用的非钝感火工品与钝感火工品相比,容易因较小的诱因干扰而影响火工品的正常引爆。结构总体设计师陈克介绍,为提高火工品可靠性,团队从消除单点、增加冗余度方面进行设计。在产品选用上,团队一方面从产品货架上“寻宝”,找到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钝感火工品,匹配到箭上;另一方面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整流罩横向分离超低温导爆索和电爆管两款新产品,自用的同时成为货架上“上架”的新产品。改进后火工品部分的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控制系统作为火箭的大脑,也事关火箭发射成败,几乎是此次“双提升”过程中变化最大的部分。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李刚介绍,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改进,经历了方案、初样、试样研制的全过程。在我国传统运载火箭中首次应用了新一代火箭的箭控点火和紧急关机方案。同时,控制系统配合火工品的改进,进行了时序控制的改变;为火工品配电方式也发生变化,把相当于人体血管的全箭电缆网线路设计等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改进。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到了火箭的可靠性。此外,惯组统型化的设计也为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刘丙太介绍,他们按照“双提升”方案的规划流程进行改进,对传输设备集成化进行设计,外测安全系统进行了优化。同时进行地面测量流程全面调整,口令和流程进行上百条更新。测量系统更加精简,可靠性得到提升。此外,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火箭还通过总体优化飞行弹道方案、取消末速修正,三级火箭发动机预冷流量优化,发动机取消增压气瓶等方式,助力火箭运载能力提升50公斤。参照首飞型号管理发射队住地有一面荣誉墙,上面展出了发射队员和他们参与过的火箭发射次数。其中,单人参与火箭发射次数最多的达131次,55名队员参与过30次以上的火箭发射。“我们参与研制和此次任务派到发射场的人员都是多次参与发射任务的骨干力量,调用精兵强将来确保此次发射圆满成功。”火箭副总指挥覃艺介绍。进场前,研制团队在原有研制管理有效方法基础上,从设计、生产、试验、组织管理等方面实施11项加严措施确保产品质量。除了单机试验验证,还增加了系统级、全箭级的试验验证,充分验证产品可靠性。同时,一院调动组织力量保证“双提升”项目的飞行成功,于今年年初参照首飞型号管理;组织责任专家组审查,专家与设计承担同等责任,作为第三方独立把关。进入发射场后,张涛的时间就按下了加速键,射前一周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工作量感觉是以前的2到3倍,从我工作需要刻录的光盘量上就看出来了。”张涛说道。“我们这次的工作量几乎相当于首飞型号的发射。”覃艺介绍,为确保质量,本次发射场工作进行了诸多改进。不仅在39个常规项目上增加10项加严质量控制专题,还开展“风险交底”工作,前后有30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其中帮助进行风险再确认。同时,型号队伍组织全面开展了飞行时序事件链分析与闭环检查确认,并开展“三再”工作,通过影响域再分析、风险再研判、措施再确认,确保技术状态变化的分析全面、措施落实到位。按照精细化流程和质量确认制,重新修订完善岗位作业指导书和一体化操作文件等,针对新产品新设备,新增对发射队员的操作培训,精益求精强化质量管控,不断提升发射队高质量保成功的能力。金志强表示,此次发射的“双提升”火箭状态将成为型号后续任务火箭的基本状态,“从明年开始,长三乙连续3~5年都是10发以上的发射需求,我们将在‘双提升’的基础上,迎战新的发射高峰。”文/代振莹摄/肖国军编辑/刘淮宇
2023年11月9日
科技

长三乙成功发射中星6E卫星!我国广播通信传输能力将再升级

11月9日19时2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中星6E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长七A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

11月3日22时54分,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他加入中国航天,感受到浪漫和价值

秋意渐浓,阳光和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2所的大院里,谢鸣宇裹着一件薄外套向记者走来,他眼底有些乌青,言语中却充满朝气,“最近正是一个项目的紧张时刻,连着好几天都在熬夜。”2017年,从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毕业后,谢鸣宇选择回国投身中国航天事业,至今已参与了多个型号任务的研制工作。“我出国的时候就很明确,毕业一定得回国。”坚定的想法背后,是谢鸣宇血液里流淌的家国情怀。“我的外公是个老红军,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还有我的舅祖父,很年轻的时候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只要有机会父母都会带我去烈士陵园看他。”谈到这里,谢鸣宇微微坐直了身子,“祖辈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我,我肯定是想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为自己的祖国作出点贡献。”“要回国就要早做打算。”谢鸣宇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前就开始筹备求职事宜,“一开始我并不了解学控制工程到底能去哪里就业,好在我经常去找导师聊天,后来明白其实电力、航天、汽车、环保等领域都需要控制系统,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于是,谢鸣宇开始积极寻找相关行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就在这时,一则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招聘让他眼前一亮。早在2010年,初来英国的谢鸣宇即将开启七年留学生涯,新奇劲儿还没过去,就迎来了第一个在国外的国庆节。“当时和朋友们在一起庆祝,赶上国内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距离成为航天强国又近了一步,客厅里的电视转播这条消息时,大家都沸腾了,特别是身处国外,那种民族自豪感真的溢于言表。有过那次的感受后,我就感觉航天这事儿能干!”机会来到眼前,专业相符,梦想感召,谢鸣宇毫不犹豫地投出了自己的简历,不久后便收到面试通知。“当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就火速回国面试了,我自己感觉面试得不错,虽然还在等通知,但我也没再投过别的单位了。”所幸,面试一轮一轮通过,又经过一年的实习考核后,谢鸣宇如愿留在了502所。从系统测试干起,到能负责一颗卫星控制分系统的主要设计研制工作,谢鸣宇成长得飞快。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作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发射那天。凌晨4点,在赶去飞控中心的飞机上,舷窗外天空蓝得深邃,地平线已经升腾起一片金色。“那个画面特别安静祥和,这和我内心的激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想到发射塔架上卫星控制分系统的每一台产品都是我摸过、测试过的,即将要把它们送上太空,有一种送自己孩子出国上学的感觉。很不舍,也很自豪。”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那一刻,谢鸣宇真切感受到了属于中国航天人的浪漫和价值所在。“以后我也可以指着漫天星辰跟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参与制造的一颗星星也在其中呢。”谢鸣宇满眼的骄傲。▲谢鸣宇在火箭前留影工作6年,谢鸣宇从主管设计师逐步进阶成为主任设计师。“中国航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敢用年轻人,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给年轻人压担子。”重任在肩,少不了会有压力,“加班是常有的事。累肯定累,但是每每回想起站在发射塔架下的那份光荣和自豪,就会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很值得。”回国工作以来,谢鸣宇从未后悔。“当时选择留在国外的朋友们现在都过得很安逸,但我一点也不羡慕,人生短短三万天,我还是希望能留下一点印记,创造一点价值。”面对现在留学准备回国的学弟学妹,谢鸣宇也用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建议,“一是要放下光环,不要觉得自己和国内的学生有什么不同,这有助于缓解焦虑;二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有助于快速定位求职方向;三是尽量找到自己的热爱和激情所在,有助于快乐度过以后近三十年的工作时光。”采访结束时,路过大厅墙上挂着的照片,那是在研究所工作过的前辈先驱们,谢鸣宇热情地向记者一一介绍,钱伟长、杨嘉墀、陆元九、屠善澄……每一位他都了如指掌,“唯敬仰和崇拜尔,无他。”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文/高阳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长六改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卫星

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为两级半构型,芯一、二级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捆绑四台2米直径两段式固体助推器。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大于4.5吨。▲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神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七号!“双神组合”20年前载人圆梦,20年后常巡天宫

今年是我国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周年。20年前,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飞天圆梦,20年后,“神箭”“神舟”将3名航天员送入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10月26日11时13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后顺利将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3名航天员乘坐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云海一号04星

10月15日8时54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云海一号04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0月15日
其他

发火箭为祖国庆生!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

10月5日8时24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新中国成立74周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2023年10月5日
其他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4星!

摄)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首飞35周年,长四系列立新功!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三号03星

摄)遥感三十三号03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研究、海洋和陆地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2023年9月7日
航天科技

遥感三十九号来了!长二丁火箭发射成功

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的能力,对应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吨。▲
2023年8月31日
科技

世界首颗,中国创造!陆地探测四号01星“就位”,将有力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于8月13日成功发射,经过4次变轨后,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遥感科研卫星。研制团队在该卫星的工程研制中,首次创新提出了大口径环形反射面天线加相控阵馈源方案并实现工程化,同时带动了相关基础理论、系统设计和精密制造等方面技术进步。该星可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7个行业应用需求,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未来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丰富我国重点区域观测手段,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
2023年8月22日
科技新闻

百发之后再出发!长四丙成功发射高分十二号04星

摄)高分十二号04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微波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

8月13日1时26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成功将陆地探测四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三乙火箭点火升空(高剑
2023年8月13日
其他

目标,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丨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

8月9日6时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随后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将与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大幅提升观测重访的时效性,进一步满足国家在相关领域中分辨率SAR数据持续供给的需求。▲长二丙点火升空(邓雨楠
2023年8月9日
科技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试车连续成功

7月22日,我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主发动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凤州试验区再次试车,取得连续成功。本次试车验证了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次试车的发动机采用液氧煤油作为燃料,由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的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改进迭代而来,推力达到130吨级。长征十号运载火箭高度约92米,起飞质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它的奔月轨道运载能力能达到27吨,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3倍左右,预计在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六院研制团队秉持“数字世界多轮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数字化设计理念,贯彻“技术极限摸底,研发极速迭代,产品极致改进”的研制管理模式,先后攻克了发动机起动关机时序、发动机大范围连续变推力、发动机长寿命高可靠等关键技术难题。发动机生产创新采用智能化制造理念,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核心部件推力室内壁采用新型防护镀层,关键组合件采用自动化焊接技术,大量零组件采用3D打印技术。试车连续成功充分验证了多项新搭载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发动机试车准备期间,六院参研参试人员秉承“高质量保证成功”的工作理念,通过数字建模、仿真计算、系统调试等综合手段,对试验各分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试车成功表明,试验区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大幅提升了多工位并行试车能力和试验效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央视新闻编辑/赵聪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圆满成功!长二丙/远征一号S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7月9日19时0分,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其他

今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将接近70次|创新推动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今年上半年,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导力量的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空间站迎新乘组,北斗导航添新星,一箭多星破纪录。今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25次,成功率百分之百,创历史同期新高。以创新为推动,中国航天正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行。在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工作已经超过一个月,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工作正有序展开。上半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完成的两次发射任务中,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上百项器件更改和可靠性提升等验证工作,飞船变得更加智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也进行了升级。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货运飞船系统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贾东永介绍:“(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密封舱(货物舱)扩大20%的容积,装载量相当于提高了1.2吨,后续我们主要就是发射这种改进型的货运飞船。”今年上半年,我国发射通信、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超百颗。6月,长征二号丁火箭将41颗卫星送入太空,刷新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建强介绍:“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提高发射效率还有经济性,一箭多星肯定会成为常态。”常态化的高密度发射,出现越来越多商业航天的身影。上半年,多型运载火箭相继成功发射,商业卫星星座建设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350颗。创新也在推动一批重大航天项目加速推进。上半年,亚洲最大推力液体火箭试车台交付使用;载人登月火箭主力发动机完成超长试车;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全面启动研制。下半年,我国还将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风云三号06卫星等多种航天器。今年,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将接近70次。来源/央视网编辑/刘淮宇
其他

合辑来啦!六集广播剧《陈芳允》,在线收听

6月20日~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联合西安话剧院出品的六集广播连续剧《陈芳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上线播出。该剧入选陕西省2023年度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陈芳允先生(1916年-2000年),浙江台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中国北斗导航“双星定位”理论的提出者,“863
2023年7月2日
科技

高空开伞试验运载器发射连战连捷!为后续深空探测项目奠定基础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高空开伞试验运载器在我国西北戈壁实施发射试验。试验各项指标均趋近任务书标称值,至此,该运载器发射试验已连续取得多次成功,为后续深空探测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运载器搭载的试验载荷为小天体探测器回收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试验载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对运载器总体设计要求很高。四院运载器研制团队集智攻关,经过大量仿真优化计算,在较短的研制周期内顺利完成了复杂异型气动外形的设计和模型风洞试验等工作,确保运载器满足高可靠等一系列要求。搭载小天体探测器回收系统的试验舱总装工作十分繁琐,需要在舱内安装大量的精密单机和走向复杂的电缆,总装人员精心操作,确保零差错。高空开伞试验任务经历了两个阶段,历时2年6个月。其间,参研参试团队克服疫情和酷暑极寒等一系列困难,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秉承着“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的理念,试验队员将每一次任务都当作首飞首试,确保万无一失。来源/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文/党琳编辑/杨成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走近“两弹一星”元勋|广播连续剧《陈芳允》上线播出

6月20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联合西安话剧院出品的六集广播连续剧《陈芳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上线播出。该剧入选陕西省2023年度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广播连续剧《陈芳允》共分6集,分别为:志存高远、科学报国;逐梦航天、艰苦奋斗;东方红曲、响彻寰宇;测控奠基、追赶超越;双星定位、敢为人先;国之巨匠、奋斗终身。该剧讲述了陈芳允先生从求学、工作到为中国科技事业、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生奋斗历程。陈芳允先生(1916年-2000年),浙江台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中国北斗导航“双星定位”理论的提出者,“863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速览火箭飞船研制进展

5月29日,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重磅宣布,近期,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将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针对这一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导力量的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圆满完成了载人空间站建造、月球着陆巡视与采样返回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同时也在提前布局论证、攻关关键技术、为后续重大航天工程夯实基础。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等登月重器的部分公开研制进展: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澳门科学一号双星升空 !长二丙“一箭三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5月21日16时0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将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B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同时搭载发射的珞珈二号01星也顺利入轨。▲
2023年5月21日
其他

送货能力,世界第一!天舟上新,2年3发

2023年,我国正式开启载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作为首发航天器,“天舟六号”也是改进型天舟货运飞船的首发船,承担着空间站物资保障、在轨支持和空间科学试验的任务。我国新批次(天舟六号到天舟十一号)货运飞船呈现出诸多新面貌、释放出更多潜能,也预示着在未来空间站任务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5.8吨物资!正在发往中国空间站|长七火箭成功发射天舟六号

5月10日21时22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后,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大幕。▲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76天后,于5月8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此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来源:新华社编辑/刘淮宇
其他

王翔:空间站,开始了

中国航天报独家对话“两总”系列报道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十四大系统中八大系统的研制任务,成功突破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下重大飞行任务27战27捷的辉煌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