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哲学史 社科期刊网 2021-02-06


中国哲学史



2020年第1期


点击封面 一键订购▷

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高端杂志。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史家以及中国哲学典籍与文献的考辨、域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追踪介绍和分析评论等。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本刊投稿邮箱:zhgzhxshyj@163.com


目录

·儒家思想的历史与发展·
儒学传统:在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平衡与开展
——略述孔孟荀思想脉络
冯达文(5)
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
陈来(16)
儒学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
李景林(26)
 
·道家哲学新诠·
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白奚(36)
自然·道·浑沌之境
——《庄子·应帝王》札记
杨国荣(42)
经典世界的思想配角
——论杨朱
陈少明(49)
 
·理学与性理学·
陆九渊《春秋》“讲义”的经学思辨
向世陵(59)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
董平(66)
艮斋性理学的结构及其特色
张学智(74)
 
·方法与视角:中国哲学史新探·
董仲舒哲学的历史角色
周桂钿(81)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本来性—现实性”
——就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而谈
吴震(86)
王夫之“文明史观”探论
吴根友(96)
何谓“中国哲学的机遇”
——试论叶秀山先生的哲学观
张志强(108)
 
·张岱年思想研究·
学习张岱年先生的人品与学问
郭齐勇(114)
解析、综合与理论创新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
李存山(121)
 
·会议综述·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
——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仁仁(126)
 
·书讯·
《治国与教民: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
王威威著(65)
《比较的时代:中西视野中的儒家哲学前沿问题》
李晨阳著(80)
《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
谢晓东著(85)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
王志阳著(113)
《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
唐文明著(120)
《道家政治哲学发微》
郑开著(128)
《从语义分析到道理重构:早期中国哲学的新刻画》
李巍著(128)

目录

内容摘要

儒学传统:在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平衡与开展

——略述孔孟荀思想脉络冯达文 内容摘要:孔子从世间日常情感出发建构的儒家思想体系与价值意识,体现有“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一种运思方式与精神特质。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其开展的思想脉络是:孟子把孔子信仰的一面强化了,荀子则把孔子理性的一面张扬了,他们各自从不同面向丰富了孔子原创儒学的体系,无需贬彼褒此。   词: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学 理性 信仰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

陈来 内容摘要:儒家政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政治思考的主要部分,自孔子以来就提出了德与政的一系列讨论,孔子以为政者的“自正”转变了西周春秋政治“政以正民”的方向,孟子则引入“他正”的“批评政治”,并被朱子继承。以美德政治为古代中国政治特色,就刻画传统中国政治而言是不充分的,必须同时强调批评政治,才能反映古代中国政治与传统的实际。儒家与西方人文主义的政治观相接近,而与立宪主义有较大区别。
  词:儒学 美德政治 批评政治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儒学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

李景林 内容摘要: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儒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落实到“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示人性的内涵,而非对人性做静态的分析。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人的存在所本具的智照、定向和主宰作用。其所主人性本善论,规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实现方式。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儒家所言道,是在实存差异实现之“通”性上所显现出的一个形上超越性的“一”,其达道之途径,可名之为“旁通而上达”。“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虽有分判,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这一价值和形上学系统,既凸显了一种即伦常日用而达超越的实践品格,同时亦体现出了一种尽性、成己以成物的价值平等精神。
  词:儒学 价值观念 价值系统 人性 心性 旁通而上达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白奚 内容摘要: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词:范蠡 老子   黄老道家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自然·道·浑沌之境

——《庄子·应帝王》札记杨国荣 内容摘要:与价值观上主张自然原则相应,庄子肯定政治领域应顺物自然,合乎民意。较之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顺物自然相联系的“合乎民意”具有不同涵义。儒家所主张的“民本”主要强调治国应奠基于民众之上,其特点在于以民众作为治国的基础和出发点,庄子所理解的“顺应民意”,则首先以不干预民众为指向。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政治哲学关乎对道的理解。通过道术与巫术交锋,庄子指出了两者的重要分别在于自然无为和有意而为之:巫术的特点是基于经验性的显现作出推测,属有意而为之;道术则趋向于自然无为。本于天性,构成了为道的特点。巫术与道术之别,体现了“技”与“道”的分野,其中包含着以道的智慧引导治国过程的内在意向。从治国或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说,“浑沌”隐喻着庄子所认同的原始秩序,此种秩序以智慧未开、是非之争尚未展开为前提。从人性的角度看,原初秩序与人的自然天性相一致。庄子以天人之辨为政治哲学的内在主线。天人之分体现于不同方面,包括人性规定、行为方式,等等。“浑沌之死”意味着理想存在状态的结束,它表明偏离本然的有为而治,将导致理想存在状态的终结。庄子的相关理解中,同时包含内在的历史限定。   词:顺物自然 道术 浑沌之境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经典世界的思想配角

——论杨朱陈少明 内容摘要: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不是一个大人物。他的来历、生平、著述甚至年代都没有确切的信息。但是,这个不清晰甚至显得孤单的身影,却不时出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传世文本中。这一事实使通过文献考据去探讨思想史真相的手法受到限制,同时对它相关思想意义的把握也容易流于表面化。本文据“经典世界”的观点,把杨朱看成一个从不同学派的视角中交叉呈现的思想形象。这个形象是跨文本、跨时代的,它虽有某种核心性格,但却变现不同的面相。由于其出场通常是被用来陪衬其它的思想主张,因此在历史舞台上总是扮演思想的配角。杨朱思想特征的特殊性,他在经典世界的思想光谱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词:杨朱 经典世界 思想配角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陆九渊《春秋》“讲义”的经学思辨

向世陵 内容摘要:不论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六经”及其“注”本身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题。陆九渊积极评价唐代《春秋》学的发展,要求区分实理与行事,“知本”明理是治学的根本所在。“先立乎其大”的“大”并不与心划等号,它其实是指心中所具之理。陆九渊《春秋讲义》的中心在“讲”义。义或礼义作为“中国”的标志,体现了华夏优越感和民族自信心。“实理实说”,孔子修《春秋》是包括匡扶正义的霸业在内的。但在华夏内部,则重在君臣大义与维护它的礼制制度。陆九渊不满于汉儒天人感应论走向歧途的牵强附会,但更在意人们对天人感应神圣性的疏忽和懈怠。他要求从宇宙论的根源去看待灾异,而这根源实乃发明圣人之心而来,最后则落实到君王救助灾异的主体职责上。   词:《春秋》 实理 礼义 天人感应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华经典研究中心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

董平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起点;要求去除“隔断”而实现良知于经验生存中的通体贯彻,成为“致良知”的核心要义;“诚意”则是消除“隔断”而确保心体之真实体现的切要工夫。作者因此而鉴别出“致良知”的二重维度。“良知”即是“中体”,即是“未发之中”,故“致良知”即是“致中和”。“中”的实现,即是事物实在之真实情状的还原,即是真理的实现。   词:良知 致良知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中和 真理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 

艮斋性理学的结构及其特色

张学智 内容摘要:艮斋田愚代表了朝鲜王朝末期儒者抗争外来殖民文化,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他的思想以朱子学为主,兼综畿湖学派,创造了“性师心弟”、“性尊心卑”等学说;他的性理学着重在坚守传统伦理,为民族国家奠立社会基础;发挥东方学术的宗教意味,为士人安身立命寻找理论基石;坚持义利之辨,反对新学的功利主义。晚年特重修持实践,诠释传统礼仪,阐扬宗法文化,为保存传统文化作了最后的抗争。   词:艮斋 性理学 性师心弟 《艮斋礼说》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董仲舒哲学的历史角色

周桂钿 内容摘要:用某国的哲学作为标准,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或者都是糟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好处的,有些人却因此走向崇洋媚外,盲目全盘否定中华文化,使民族文化失去自信,没有了复兴的基础。孔子创立儒学,董仲舒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达数千年之久。儒学中有精华,故能流传长久。由于儒学等文化的支撑,使中华文化连续不断。董仲舒被誉为群儒首,对此贡献巨大。   词:哲学 政治哲学 董仲舒哲学 儒学 独尊儒术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本来性—现实性”

——就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而谈吴震 内容摘要:“本来性—现实性”是荒木见悟的一个重要哲学方法论,贯穿其整个中国哲学及佛学研究的过程。这一方法论观念既源自其对儒佛两教重要经典的创造诠释,更是源自其深刻的宗教体验、身心体验乃至战争期间的生命体验,最终在《佛教与儒教》中以“序论”的方式登场。在儒佛思想构造中,正如“本来成佛”或“本来圣人”所示,不论儒佛教说存有多大歧义,都表现出对这一本来性问题的终极关怀;出世间性的佛教对现实性问题亦并不缺乏关心,相反,以冷峻的目光正视现实性,透过现实性以肯定本来性,这是华严学特别是宗密哲学所关注的重点。儒教对本来性与现实性的理论建构更是其核心主题,如宋明儒学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故超越儒佛宗派对立,以本来性与现实性的问题关切来整体审视儒佛两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进而为未来文化发展指明“现实本来性”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词:荒木见悟 儒教 佛教 本来性 现实性 现实本来性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夫之“文明史观”探论

吴根友 内容摘要: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词:王夫之 文明 人伦 制度 环境 历史观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何谓“中国哲学的机遇”

——试论叶秀山先生的哲学观张志强 内容摘要: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想对历史的重视,史学发达并承担了哲学的功能等等。叶秀山先生提出的“朝阳”和“落日”的隐喻,指出当面对正午时刻的西方哲学时,才出现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而在当今西方哲学的落日时刻,中国哲学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希望,落日也意味着玄思和重生,至暗时刻背后蕴含着未来的曙光。   词:中国 西方 混沌 朝阳 落日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习张岱年先生的人品与学问

郭齐勇 内容摘要:张岱年先生认真地对待外地一位普通青年的普通信件,仔细填写有关表格。于细微处见精神,由此可知张先生真诚朴实的为人。张先生是最早最具有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大家。当年在文化热中,他关于国民性之优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演讲与文章,影响很大。他重视传统价值观的研究,一方面肯定儒家优长,强调道德人格、仁义价值的创造转化,另一方面又批评儒家的局限,倡导义与利、德与力的辩证统一。他认为,传统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辩证思维,缺点是分析方法薄弱,应对传统辩证思维予以提高与改进,致力于辩证思维的条理化与分析思维的精密化。张先生有关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研究,意在变革与转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哲学问题与方法的回应。在个案研究上,张先生重视王船山与熊十力。他抓住王船山哲学的主脉及其特殊贡献处,予以创造性解读,并与他自己的哲学主张和系统,相互衬托、照映。他肯定熊十力阐发宇宙人生“生生不息变化不竭之真机”,健动、去故取新、自强不息,是其哲学的主要贡献。   词:张岱年 价值观 思维方式 王船山 熊十力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 

解析、综合与理论创新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李存山 内容摘要: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曾被称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他主张“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最重视解析与综合,而其所建构的是一个“新综合”的哲学创新体系。张先生以“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关系为“文化之实相”,他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在他的文化观中,解析与综合的统一仍是重要的特色。盖无解析则无以综合,无综合则无以创新,这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词:张岱年 解析 综合 理论创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