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构建积极、有效“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

2016-02-03 林闽钢 中国医疗保险

  作者: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林闽钢
  
  建立积极和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是“精准扶贫”的需要。一是通过对“因病致贫返贫”对象的分类瞄准和管理,建立对象早发现机制、早干预机制;二是通过确立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从而有效减轻农村居民的就医负担。
  
  以“建库立卡”为重点,进行分类瞄准和管理
  
  在目前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重点建立“因病致贫返贫”治理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分析,拟瞄准的对象主要为:一是农村五保、低保、优抚对象及建卡贫困户的大病患者;二是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二女结扎户家庭成员患病;三是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四是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五是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等等。对这些主要对象入户建卡,分析“因病致贫返贫”具体原因、科学评估贫困程度、据实核准脱贫需求、合理提出“因病致贫返贫”的治理方案。
  
  将社会工作引入治理体系,建立“缓医难”机制
  
  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缓医难”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充分发挥其了解医疗救助政策、熟悉新农合政策的优势,为“因病致贫返贫”对象提供就医信息、寻求就医方案的服务;又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链接红十字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慈善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方面的优势,通过实施“一对一”方法,使治理“因病致贫返贫”由被动变为主动。目前,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和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从而能更加准确判定贫困对象在医疗卫生服务上的需求,确保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及时介入。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机制,通过多层次治理体系的合力,全面提高精准扶贫的效果。
  
  确立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
  
  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医。只有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齐全、医疗水平较高的时候,才能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因此,通过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参合农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控制医疗机构费用,防止小病大治,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从而有效减轻农村居民的就医负担。(详见《中国医疗保险》2016年第2期)


如果您想订阅本刊、查阅最新发刊信息及精编内容,或向我社投稿、与我们取得联系等,请在微信公众号界面使用底部菜单功能。
相关阅读:《构建多层次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