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手相连“在一起”!徐汇这个4000居民的小区四轮核酸检测为何有条不紊?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2022-03-21

在外企做销售的叶蕤自己都没想到,在梅陇三村住了十年,这几天是他和小区最亲密接触的几天。“原来知道居委会在哪,但那么多门栋,根本不知道具体位置的。”


3月6日下午,叶蕤家所在的梅陇三村因发现确诊病例实行小区封控,成为凌云街道受这波疫情影响的首个封控小区。本来,他是到居委会开隔离证明向公司报备的,看到忙着给居民答疑的居委干部嗓子沙哑,一脸疲惫,叶蕤有点心疼也有点着急,他向居民区主任吴家声建议:把要向居民“官宣”的事儿梳理下,他来拍个视频。


在“居民须知”第一时间传播的同时,叶蕤在居委会本子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一开始想的是怎样能帮到居委会,尽快让小区恢复正常,得知‘2+12’后,索性心定了,公司事情可以通过线上处理,其他时间可以给小区分点忧。”叶蕤告诉记者。




梅陇三村是徐汇的明星小区,老龄化程度高,96个居民门栋、2356户居民,有350多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面对突如其来按下的“暂停键”,居民吃饭、就医怎么解决?每天数千件快递如何消化?核酸检测怎么做?独居老人的照料、滞留人员的安排、紧急就医的转运,封控伊始,居民的担心和焦虑毋庸讳言。


“封控对年轻人是‘禁足’,对有慢病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真的蛮无奈的。”梅陇三村妇联执委李孙美是闵行区肿瘤医院手术室护士长,有20年临床重症患者的处理经验。小区封控开始,她就上门评估特殊老人的身体状况,舒缓慢病患者的紧张情绪,看血透病人的血象指标是否耐受,后续如何处理。


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平常血压控制很好,6号晚上首次核酸检测后一夜没睡好,“特别紧张,血压150/80,老先生是退伍军人,遵医性强,吃药也很严谨,这种应激反应的影响不是个例。”李孙美向老人作了解释,宽慰他好好睡个午觉,醒来复测下血压,有问题再联系她,没想到临走,老人郑重地向她行了个军礼。“她是我们小区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在驻点全科医生只有一位的情况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家声说。


封控开始,为了补充应急医疗资源,凌云街道“尚艳华书记工作室”带教书记、梅陇三村原党总支书记尚艳华排摸、招募了小区里近20位医护,组成一支临时医疗小分队,在检测点进行线上助医和线下咨询,解答居民疑问,帮助网上配药,与驻点全科医生互为补充。特殊时期这些“叫得应”的医护力量,好比老人的“暖宝宝”“定心丸”,缓解了因封控带来的担忧和无助。



“有些其实是保健品咨询,有的就是想过来确认下用药安全,有些特殊用药社区卫生中心配不上,就尽量帮助他们线上咨询购买。”一位用笔芯针剂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人,正好剂量断档,社区卫生中心又没有这款药,李孙美辗转联系到医药公司,临时买了两支胰岛素给病人送上门救急。


医护志愿者们为老人守护了一道心理安全的屏障,而封控当天,凌云街道副主任玄泽亮在街道党工委安排下,带队机关干部、各居委社工精兵强将61人,拖着行李箱入驻梅陇三村,以14天同吃同住同抗疫的支援,传递社区上下“心手相连在一起”的决心。


狭窄的教室过道就是地铺所在



“人员有保障,防疫物资有保障,老人餐、滞留人员的餐食住宿,都有了妥善的安排,老百姓看在眼里,首先就人心稳定了。”3月16日早晨,尚艳华向记者回顾已过大半的隔离期,沙哑的声音里依然有无法掩饰的感动,“工作人员发扬风格,优先解决居民和滞留人员的食宿,相关领导积极协调、联络紧急情况的送医,社区干部24小时待命,深更半夜消毒、轮椅护送摆渡、闭环转运,让隔离在外的子女、亲亲眷眷都放心。”


尚艳华没有说的是,封控开始,家住闵行的她主动请缨入驻梅陇三村,“担心小区日常生活所需准备不足,她立即组织居民和党员骨干,把菜、米、油、面等生活必需品的保障资源共享出来,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梅陇三村居民区现任党总支书记陈新垠介绍。



这边是老人身体心态的安抚安排,另一边是堆成小山的五六千件快递外卖的消化送达。梅陇三村北门靠近菜鸟驿站,这里是快递集中分发的第一站。叶蕤和同样报名志愿者的闵琦、赵力寅、孙科等四位小哥,承担起了这些快递到96个门栋“最后一公里”的运送。


“北门四天王”与尚艳华在一起(右二为叶蕤)


小区南门志愿者


“四个大铁架,如果只是把快递放上去让居民自取的话,一是乱、难找,二是容易造成聚集,我们一开始没有经验,做得蛮辛苦的。”叶蕤告诉记者,起初他们通过中转箱把快递倒进来,按十个楼栋一组分批上架,大喇叭通知居民自取,后来找到点感觉了,以门栋为单位,一个门栋的快递装一个编织袋,用助动车摆渡,直接送到居民楼下,效率高了许多,也更方便了大家。“我们四个人分批,做了一些规划,快递现在已经是生活的必需品了,有的是封控期间买的生鲜食品,我们自己也是想第一时间拿到的,能够帮助到大家就好,也减少感染几率。”


被称为“北门四大天王”的这四位70到90后小哥,门口不忙的时候,也会轮流充当隔离栏外子女们的贴心助手,穿着防护服、戴上防护镜,为独居老人送餐上门。


“他们年纪大了,有的说话不清楚,有的腿脚不方便,还有聋哑人,送过去他就很放心。”叶蕤说,老公房没有电梯,跑楼梯最高也就六楼,每天也就十来户,还能应付得过来,也正好锻炼锻炼身体。“住了那么多年,原来对小区门牌还挺陌生的,这回真的发生事情,我们这些人可以站出来,可以帮到居委会,这是小区的事,也是上海的事!”


核酸检测有条不紊


记者采访时,梅陇三村2356户近四千居民已经完成了四轮核酸检测。96个门栋分为12组,居委干部、支部书记、年轻居民骨干担当组长,每人负责9-11个门栋,以上门扫楼的方式为每一栋楼组建微信群,沟通检测信息、方便邻里互助,带领居民一组一组下楼检测。


“各种情况都会有,一位独自居住的早孕期孕妇妊娠反应大,孕吐低血糖,当天天气又热,排队检测时晕倒了,我们赶紧给她喂糖水;第一次核酸做完后,大家就总结经验,哪些可以改进,玄主任早上召集志愿者开会,也会提醒注意点,后来的核酸检测就越来越顺。”李孙美告诉记者。


王耀敏(右)还当起了小区邮递员


上海爷叔王耀敏是13号楼的楼组长,善于和居民打交道的他上岗必备两个包:一个包里装硝酸甘油、白开水、牛奶,另一个摄影包随时随地记录“梅三”封控期的感人瞬间。上岗第一天,硝酸甘油就为一位心脏病发的居民救了急;封控至今,王耀敏已经拍下了一万多张照片:夜以继日地信息核对、有条不紊的核酸检测、蜷缩在教室过道地铺上的支援身影、上门送餐的志愿者、小区里消毒的“大白”、医疗站点核对分发“救命药”、小区学生用零花钱感谢志愿者的温馨“投喂”……


梅园中学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致敬志愿者


在王耀敏看来,14天的封控是社区组织在居民心目中地位的一个真实检验。“好不好不是嘴巴上唱的,老百姓认不认可,要看是不是能够一呼百应;梅陇三村隔离后,各方面保障都做得蛮好,小区蔬菜、肉蛋都有直销,还比市场价低,居委干部和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志愿者们默默奉献,来支援的社区干部不比我们宅家还能做点好吃的,他们打地铺、吃工作餐,看了真的感动。”



王耀敏已经被大家封为“梅三”的战地记者,共同渡过的这段“抗疫”经历让他和所有的工作人员一起,与“梅三”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情分。投入越多,收获似乎也越多,对家园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这座城市的爱,不止在镜头里,更成为点点滴滴珍藏在心头的记忆。


清晨四五点,王耀敏口中的直销平价菜开始在小区里摆摊,各种包子、肉类、蛋奶、大米、蔬菜,每天十多个品种,这是居民分享个人资源,从生鲜批发的朋友那里争取到的民生保障。尚艳华、陈新垠和居委干部、志愿者一起,6点不到就出来帮忙。



“原来,邻里之间点点头有个微笑就算不错的,这一回,大家都主动分享自己的资源,二十多位医护居民报名志愿者,五六十位年轻志愿者随时听候召唤,在‘梅三’,共渡难关的感动有太多!”曾获得无数赞誉的老书记向记者感慨。



“服务到小区,也结交了一些志愿者朋友,大家一起共渡这个难关,解封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电话那端的叶蕤语气里透着轻快。是的,今天是3月17日,曙光已然在前方!



猜你喜欢:

“屏牢”区里的“沪助”:一声召唤,徐汇的他们迅速转身……

这群超酷的“女侠”,日夜守护城市交通“大动脉”

徐汇人请收藏!我们在心理咨询热线旁,倾听您,陪伴您!

看过来!这7份防疫小贴士你安排上了吗?

总有人悄悄记着你~这个春天的特殊生日……



记者:张文菁

图片:王耀敏摄,部分图片由梅陇三村提供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