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赖坊古村落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9

▲ 赖坊平面示意

1

   古村概况

赖坊古村落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赖坊镇镇区中部,由赖安、赖武两村构成,东靠后龙山,西望大岭,文昌溪从村庄西侧流过。古村肇基于宋咸淳二年(1265年),是客家民系赖氏一族较为完整的一脉,血缘关系紧密且宗族传承有序。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丰富,2008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 赖坊风水格局


2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1)风水营建,以启山林:赖坊体现了中国传统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赖坊地理环境优越,风水上承袭着“负阴包阳”的传统营建格局。明初一郎公七世裔孙赖五义在自然景观基础上设计出了“以震山为峙,文昌为聚,水口植樟,水尾筑墩,震山肖似半月,水行犹如冠带”的风水流势。海公祠、上腾公祠等8座支祠及关帝庙、真武庙集中建设于古樟桥下北水口处,为村落遮挡煞气,凝聚生气。

▲ 赖坊整体风貌

村落街巷脉络以主街为“经”、小巷为“纬”,构成了古村落的基础骨架。同时,风水学说认为北为煞口,不宜贯穿全村,故古村落内部南北向道路极少通畅且多为较短巷弄,东西向道路发达。街巷的走向转折盘桓、曲折幽深,起到较好的防盗防寇作用。明末清初赖坊因靠近溪流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重要的过往驿站,商业发达,形成了长约500m的商业街和5处码头。

▲ 村落街巷1▲ 村落街巷2

▲ 商业街

与街道巷弄并行的大圳沟构成了村落内部的微水系网络。大圳沟源于后龙山的两股山泉,在村落东南处交汇,称为“龙涎口”,下分五路,流动的水寓意“福财绵长”。同时,大圳沟也做日常用水和消防之用,每处拐角和家门口的水沟内都设有水闸,失火时只要打开流经门前的水闸,水很快就能漫进天井进行灭火,这也是古村落最早的生活基础设施。

▲ 大圳沟

(2)祠堂祖屋,宗族传承:赖坊的祠堂和祖屋建筑是宗族文化延续的载体

客家民系对尊祖敬宗极为重视,这推动了祠堂建筑的发展。村落共建17座祠堂,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有祖庙、上腾公祠、九郎公祠等。此外,还有20余座祖屋,祖屋内设祖厅,其余房间用于居住,祖厅不仅用于常祭,也是家族内商议要事、举行婚丧仪式的场所,如彩映庚、攸叙等。由于公共活动的附加,祠堂与祖屋在精神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空间上位于村落的各级中心。

▲ 村口祠堂群▲ 攸叙祖屋

(3)土木筑房,礼制营宅:赖坊建筑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与闽西特色的交融

古村落内现存100余座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大多属于横堂屋建筑形制,在建筑几何中心设置厅堂,两侧不断延伸布置横屋,进深较小。在布局上传承中国传统的礼制观念,讲究中轴对称、尊卑有序。正厅的体量、装饰都是全屋最突出的,横屋朝向正厅,体现客家人强烈的向心凝聚力。赖坊还有部分合院式的府第民居,传承了中原礼制观念和府第式的建筑风格,中轴对称,中心设厅堂,以三合天井或四合中庭为院落单元,进深较大,较为宽敞,院落重重。建筑受到闽西山区环境的影响,以樟木为柱,竹木立墙,体现了就地取材的观念,屋顶多为悬山式坡顶,利于通风排水。

▲ 赖氏祖庙

(4)读书传家,文以载道:赖坊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第号文化

明清时期,赖坊曾于村落中建造东壁书房,开创族学以教养后代,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赖坊族中考得庠生、监生等功名的族人有60余人,在这种强烈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在房屋门额上书写第号的传统文化。第号文化象征房主对后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如“棠棣竞秀”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彩映庚”中的“庚”指西方,即大门朝西,也有多金、五谷蕃熟之意;“新世第”既说明了房族先祖象乾公脱离原房族创建祖屋的经历,也表明了对自己、对后代开创美好未来的期许。

▲ 攸叙第号

(5)民俗文化,鲜活传承:赖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样本

赖坊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是研究闽西地区客家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样本。走古事是结合了当地信仰文化、中原传统文化的赖坊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其以狮、龙为道具,加入大量武术动作,于每年春节由花灯指引绕村游神3日。还有上元火把节,每年正月十五将祖像从祖庙抬出,游行后抬入祖庙,全村皆举火把,集结于空坪迎接,架起数十挂万响鞭炮同时点燃,族人穿阵而入。除此之外,还有摆五方、赖坊锣鼓、赖坊武术等传统技艺,均为赖坊的非遗传承。▲ 走古事


3

  现状及保护建议

赖坊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研究的活化石。目前,赖坊古村落已对钦节公祠、上腾公祠、崧公祠、作霖公祠、赖氏祖庙、古戏台等重要建筑进行了修缮,对彩映庚、来青、翰林第、棠棣竞秀、我贻清等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了专门的保护管理。但传统建筑闲置率较高,活化利用不足,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的公共服务、旅游文创的开发。同时,应注重地方的传统宗族力量和社会乡贤力量,加强对原住民的扶持培育,提升地方活力,促进古村落的共建共享。

▲ 翰林第堂屋

▲ 上腾公祠


主持:阮仪三图文:林   翔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邓洁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环境风貌控制研究”(2020YFC1522301)。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