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分享】面向数字生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4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过去10年,信息化、数字化对居民活动的影响和居住空间的重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不仅包含物质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重建,也包含数字空间知识的获取、数字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需要深入思考在新的数字化时代下的空间、时间和人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关于行为革命、城市空间人本化的探讨当中,规划学家提出了城市移动活动系统的概念。借鉴这样一个经典概念,近年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城市空间的概念:城市实虚活动系统针对虚拟空间,我们希望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系统概念。这既来自于对已有信息通信技术对行为的影响研究的反思,也是疫情期间日常生活给予的启示。也就是说,疫情期间,我的日常活动、比如教学、学术会议以及娱乐休闲等线上虚拟活动已经成为自己的前台生活,而睡觉、吃饭、散步等线下日常活动反而成为在虚拟活动之外的后台生活,前台的虚拟活动的固定性更强,但后台的日常活动的可调整性变大,让我感受到虚拟空间的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并且,现在我们使用的虚拟空间,它活动的功能、内容更加多样,虚实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构建这样一个虚拟空间的活动系统,并将该系统与实体空间进行交互研究,从而达到实虚活动相得益彰对于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既有传统行为研究的概念,也涌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需求首先,在对虚拟空间的表达层面,传统的表达术语和方式已经不再满足现实需求,因此需要创新表达形式。其次,在城市活动的尺度层面,需要构建个人、家庭、社区、城市等多尺度的数字媒介实虚活动秩序。最后,就是需要探讨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反思和重构。过去30多年的中国城市市场化转型形成了长距离通勤、家庭生活空间隔离、生活服务不便、安全性不高等现代城市病,需要在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新框架下进行反思和重构。例如,基于近期我们对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134个家庭的9895条活动日志(2826条网络活动日志)的初步研究,发现了一些社区数字生活的时空间特征,包括虚拟空间活动的随机性变大、实体空间活动的时空间不确定性增高、前台活动与后台活动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活动情境更加灵活和多样等。我们构想一个面向未来的、面向数字生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即通过社区居民实虚活动系统的重构,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的工具,促进社区“破墙”共享;在实体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叠加数字化空间建设和数字化行为体系建设,最后达到居民满意度提升和社区综合治理的双重成效。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23年第11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延展阅读(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数字时代的城乡新空间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